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来看看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案吧!欢迎咨询!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上一节课在学习余角补角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为以后学__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做好准备。学情分析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并不太难,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方位角的内容,而且本节课内容和生活中的方向联系紧密,故学生比较有兴趣。教学目标理解方位角的意义,掌握方位角的判别和应用,通过现实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方位角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难点:方位角的画法及变式题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三、巩固练习四、课时小结五、布置作业由四面八方这个成语引出学生对八个方位的理解1.先以一个具体图形告诉学生基本知识点,方位角一般是以正南正北为基准,然后向东或西旋转所成的角的始边方向。2.师示范方位角的画法3.出示补充例题,引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生观察图并理解老师的讲解。生观察并独立完成书中的例题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合作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辽具体图形使学生初步认识方位角的表示方法。使学生通辽具体操作掌握画方位角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方位角的有关知识,达到知识提升。板书设计4.3.3余角和补角(二)——方位角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我先将学生按人数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前先给学生发放导学单,课上先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学生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言,累积分数,每个小组轮流回答一次,学生代表回答完毕后,其它同学补充纠错,然后从知识点是否准确,语言是否流利,思维是否创新,逻辑是否合理严密等方面来做出评价,然后给出相应分数。累积到小组积分中课上知识回答后在练习部分,设计抢答题,小组抢答完成。最后计算出总分评出本节课小组及个人奖,给予口头表扬。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上节课余角和补角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在小学阶段也已经接触过这部分知识了,基于这个特点,在课堂上我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接受的不错,本节课的知识虽然简单但很重要是为以后学__面直角坐标系做准备的。出现的问题是有个别同学对于A看B是北偏东30度,则B看A是什么方向不太清楚,我采取的措施是让明白的同学讲给不明白的同学听,指导其主要从哪方面入手解决此类问题,还有一点,学生在画图后容易忽略写结论,应强调。以前在上本节课时,我是采取的讲授法,感觉学生不是很爱听,后来一想,知道了是因为小学时他们已经接触了这部分知识,所以不爱听,针对于这种情况,这次我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感觉学生的积极性上来了,一节课气氛很好,相信效果也不错。以后再讲这节课我将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在此基础上使其更加完善。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上一节课在学习余角补角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为以后学__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做好准备。学情分析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并不太难,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方位角的内容,而且本节课内容和生活中的方向联系紧密,故学生比较有兴趣。教学目标理解方位角的意义,掌握方位角的判别和应用,通过现实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方位角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难点:方位角的画法及变式题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三、巩固练习四、课时小结五、布置作业由四面八方这个成语引出学生对八个方位的理解1.先以一个具体图形告诉学生基本知识点,方位角一般是以正南正北为基准,然后向东或西旋转所成的角的始边方向。2.师示范方位角的画法3.出示补充例题,引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生观察图并理解老师的讲解。生观察并独立完成书中的例题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合作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辽具体图形使学生初步认识方位角的表示方法。使学生通辽具体操作掌握画方位角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方位角的有关知识,达到知识提升。板书设计4.3.3余角和补角(二)——方位角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我先将学生按人数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前先给学生发放导学单,课上先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学生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言,累积分数,每个小组轮流回答一次,学生代表回答完毕后,其它同学补充纠错,然后从知识点是否准确,语言是否流利,思维是否创新,逻辑是否合理严密等方面来做出评价,然后给出相应分数。累积到小组积分中课上知识回答后在练习部分,设计抢答题,小组抢答完成。最后计算出总分评出本节课小组及个人奖,给予口头表扬。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上节课余角和补角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在小学阶段也已经接触过这部分知识了,基于这个特点,在课堂上我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接受的不错,本节课的知识虽然简单但很重要是为以后学__面直角坐标系做准备的。出现的问题是有个别同学对于A看B是北偏东30度,则B看A是什么方向不太清楚,我采取的措施是让明白的同学讲给不明白的同学听,指导其主要从哪方面入手解决此类问题,还有一点,学生在画图后容易忽略写结论,应强调。以前在上本节课时,我是采取的讲授法,感觉学生不是很爱听,后来一想,知道了是因为小学时他们已经接触了这部分知识,所以不爱听,针对于这种情况,这次我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感觉学生的积极性上来了,一节课气氛很好,相信效果也不错。以后再讲这节课我将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在此基础上使其更加完善。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3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具体操作等数学活动,学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2.经历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进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能力的发展。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二、教材分析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江河的宽度、船舶的定位等,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应用到三角函数知识。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进行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计算,但是生活中的问题,仅仅依靠这三个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来解决是不可能的。本节课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让他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经验材料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另外,计算器的使用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依据教材中提供的背景材料,辅以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操作比较熟悉。同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简单计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四、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1.梯子靠在墙上,如果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60°,梯子的长度为3米,那么梯子底端到墙的距离有几米?学生活动:根据题意,求出数值。2.在生活中,梯子与地面的夹角总是60°吗?不是,可以出现各种角度,60°只是一种特殊现象。图1(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如图1,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m。已知缆车的路线与平面的夹角为∠A=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哪条线段代表缆车上升的垂直距离?线段BC。利用哪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求出BC?在Rt△ABC中,BC=ABsin16°,所以BC=200sin16°。你知道sin16°是多少吗?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值。那么,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呢?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sincos和tan键。教师活动:(1)展示下表;(2)按表口述,让学生学会求sin16°的值。按键顺序显示结果学生活动:按表中所列顺序求出sin16°的值。你能求出cos42°,tan85°和sin72°38′25″的值吗?学生活动:类比求sin16°的方法,通过猜想、讨论、相互学习,利用计算器求相应的三角函数值(操作程序如下表):按键顺序显示结果38D′M′S25D′M′S=sin72°38′25″→师:利用科学计算器解决本节一开始的问题。生:。说明: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操作方法。(三)想一想师:在本节一开始的问题中,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又走过了200m,缆车由点B到达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42°,由此你还能计算什么?学生活动:(1)可以求出第二次上升的垂直距离DE,两次上升的垂直距离之和,两次经过的水平距离,等等。(2)互相补充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函数的认识。(四)随堂练习1.一个人由山底爬到山顶,需先爬40°的山坡300m,再爬30°的山坡100m,求山高(结果精确到0.1m)。2.如图2,∠DAB=56°,∠CAB=50°,AB=20m,求图中避雷针CD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01m)。图2图3(五)检测如图3,物华大厦离小伟家60m,小伟从自家的窗中眺望大厦,并测得大厦顶部的仰角是45°,而大厦底部的俯角是37°,求大厦的高度(结果精确到。说明: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要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六)小结学生谈学习本节的感受,如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困难,等等。(七)作业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39°39′39″。图如图4,为了测量一条河流的宽度,一测量员在河岸边相距180m的P,Q两点分别测定对岸一棵树T的位置,T在P的正南方向,在Q的南偏西50°的方向,求河宽(结果精确到1m)。五、教学反思1.本节是学习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并加以实际应用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三角函数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知识点不是很多,但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意志力、自信心和理性精神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2.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依据教材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取得了成功。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