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三种生产理论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20世纪50年代《寂静的春天》20世纪60年代《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人类环境宣言》对上述文学著作及一系列国际条约、政府文件和学术著作的反思,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和实质在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1987年,由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A、持续性原则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规模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B、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C、共同性原则a.地球的整体性b.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性3、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发展最重要的推进机构——联合国1992年,第一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Riodeclaration又称《地球宪章》(earthcharter)是一项包括27点指导环境政策的广泛原则的无约束力声明。全球环境与发展合作的框架性文件!里约宣言的目的旨在保护地球永恒的活力和整体性,建立一种全新的、公平的“关于国家和公众行为的基本准则”。《21世纪议程》建立21世纪世界各国在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行动规则;为保障人类共同的未来提供一个全球性措施的战略框架。4、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1)、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A、生态学方向观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焦点——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手段。代表人物:布伦特兰、巴信尔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1939年4月20日出生于挪威奥斯陆市,1963年毕业于奥斯陆大学医学系,196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学位;1981年2月,成为挪威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4年被联合国秘书长任命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1998年7月至2003年7月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B、经济学方向观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焦点——把“科技进步贡献率抵消或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率”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手段。代表著作:1、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2、莱斯特.布朗等人的“绿色经济”C、社会学方向观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人文发展指数(HDI)D、系统学方向观点——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经济-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只有应用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表达可持续发展理论博大精深的内涵。代表性研究和理论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99-2005)。代表性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指标2)、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外部性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三种生产理论3)、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继续加深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色彩。伦理学的新标准道德的最高准则向最初的生态环境保护侧面回归,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4、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P.37为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阅读材料)二、三种生产理论1、三种生产理论概述世界系统的本质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体现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上。2、三种交流的关系物质的交流是基础,是另外两种交流的基础和载体。物质交流人口生产物资生产环境生产1)、物质生产近乎于劳动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其生产效率取决于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劳动技术装备。2)、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其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消费方式。3)、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和产生自然资源的总过程。其基本参量是——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三、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1、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环境生产是前提和基础;人口生产则是世界系统运行的原动力。2、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环境生产在输入——输出上的不平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环境问题的实质——三种生产环状结构运行的不和谐。3、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推动人类社会建立一个新的生存方式,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废弃物的排放强度与环境生产力匹配起来。增加新的功能单元4、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主要领域应放在多种多样的界面上;控制多种状态参量。5、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方法学原则——协调和协同行为的协同和利益追求与畅通要求的协同第二节管理科学理论一、管理科学概述1、管理与管理科学赫尔茨:管理是由心智所驱使的惟一无处不在的人类活动。德鲁克: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情比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更为激烈的影响。管理: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目标的活动和过程。管理科学:所有关于管理的科学研究的总称,其理论核心是管理学。2、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最为重要)领导控制创新(本身无特有表现形式)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计划控制领导组织创新3、管理科学的基础、层次和领域成思危:“三个基础、三个层次、三个领域”。三个基础: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三个层次:基础管理、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三个领域:公共政策与宏观管理、工商企业和非盈利性机构管理和管理理论与方法。二、管理科学的主要理论1、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简介历史——100余年;阶段——3阶段: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管理丛林阶段。2、现代管理科学的主要理论管理科学的理论丛林(书中P49阅读材料)3、管理科学理论的新进展两条进展途径:a.组织理论研究b.管理方法研究三、管理科学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环境管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管理活动;2、管理的特点及其复杂性因为:环境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人作用于环境”的行为3、管理科学理论为环境管理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目前的环境管理理论更多源自环境科学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一、行为科学概述1、行为和行为科学概述行为是生物体的生存方式,主要由生理需要和环境条件决定。人类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2、行为科学的理论来源和研究方法对人的行为的系统、科学地研究出现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行为科学的判断依据a是否以行为作为其研究对象b是否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行为科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医学。行为科学的特点A、集成性;B、以揭示人类共同的行为特征和依据为主要内容;C、研究对象为行为规律而非具体行为;D、目的是预测、引导和调控个人乃至社会的行为;2、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1)、个体行为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激励需求理论其它个体行为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础行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激励和人》(1954年)自我实现尊重社交安全生理人类价值体系的两类不同需要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高级需要)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机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其激励作用逐渐降低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减轻“高峰体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工作的激励》(1959年)保健因素(人们对外在因素的要求)“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激励因素(人们对工作本省的要求)“得到后则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其它代表理论(P.57)亚当斯(1965年)——公平理论麦克莱兰——激励需求理论麦格雷戈——X-Y理论2)、群体行为理论正式群体群体非正式群体区别——是否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1、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及其特点行为存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不存在不产生物质流动而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可以是微观行为,也可以是宏观行为。二、行为科学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直接的、具体的、显而易见的简介的、不易察觉的2、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环境需要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中最基础的理论!人类社会的5种环境需要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3、行为科学在环境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论方面许多成熟的概念理论可以用于环境管理学研究方法方面为环境管理科学提供行为研究方法第四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一、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1、基本内涵内涵包括:环境社会系统和发展二个方面。该原理可看作管理科学中的系统原理和权变原理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应用。2、主要内容系统:指由若干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的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社会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特性;2)、强调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整体性;3)、强调社会系统的动态性。3、应用1)、解决环境管理问题的基本途径;2)、说明环境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演变、协同发展的过程;3)、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行为战略和对策。二、共赢原理1、基本内涵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获利。双赢、多赢和共赢2、主要内容共赢原理是环境社会系统发展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根本行为准则。“三生共赢”原理三生共赢(从物质流的角度)“三生共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A、生活是各种行为的主要目的;B、生产是满足生活的需要;C、生态是前两者的生物、物理基础。3、共赢原理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内部机制主要指共赢的规则、技术和资金。其中,规则最重要,其次是技术和资金。共赢不是双方均得到最大限度的好处,而是彼此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的一定程度的妥协。共赢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的观念的技术的生产资金规则生活生态技术政治的退耕还林工程双赢策略P.67三、界面活动控制论原理1、界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份或联系渠道。1)、分类:直接型界面如:河岸线,国界线间接型界面如:人口数量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2)、界面的基本特征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为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不仅不属于任何一方,往往还会发育成为一个结构上相对独立、且具有独特性质的新系统。2、界面上的活动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环境质量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商品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废弃物1)、界面是相互联系、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是不同系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汇场所。例:森林和国际贸易2)、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例:淮河水污染问题3、界面活动的控制1)、界面活动控制的意义A.指明环境管理工作的重心在于界面活动;B.指明环境管理的关键在于协调界面上的社会行为。2)、界面活动控制的方法学原则A、正确判定界面;B、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C、准确把握协调的“度”。四、冲突协同原理1、内涵1)、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份额。2)、协同“自组织”规律:在外界无干扰的情况下,系统中各要素的运动、变化呈现出的一种规律。出现自组织的前提1、系统必须是开放的;2、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态的;3、构成系统的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非线性。3)、冲突和协同冲突——“张力”协同——“向心力”相互依赖、同时存在!2、冲突协同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冲突协同理论——通过人类社会的理性行为解决冲突,实现子系统之间协同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理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类别区域型冲突组织型冲突时间型冲突需求型冲突例: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排放总量不超过所

1 / 6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