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读浙江金华第一中学郭万里目录一、本章的地位和作用二、本章内部结构分析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一、本章的地位和作用宇宙环境及地球运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第一章),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二、三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章)。是地理必修I的总结和延伸“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模块I)“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模块II)“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模块III)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本章内部结构分析(一)课程标准(二)知识结构(湘版教材)(三)编写特色(湘版教材)(一)课程标准•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形成观念: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学习重点: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仅举例说明不求理论阐述)层次把握:一、是基础二、可改造三、在发展(有制约)(有限度)(有变化)(一)课程标准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形成观念:自然条件总是不断变化中(渐变为主,也有突变)学习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层次把握:(1)了解全球气候变化(2)正确看待全球变暖(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3)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课程标准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形成观念: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学习重点: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层次把握:自然资源的概念→利用→影响(一)课程标准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形成理念:形成保护环境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学习重点: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某一种灾害)层次把握:危害、成因、防灾减灾(二)本章的知识结构(湘版教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危害●中国的洪涝灾害与成因(三)本章的编写特色(湘版教材)1、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即从同类知识中选取隐含着本质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的内容作为案例,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然后由个别的知识向同类的知识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案例出现在阅读与活动中阅读材料短小精悍,内容表达完整,文字活跃,可读性较强。不少阅读材料同时配有地理景观照片或地图等,表现形式多样,给人印象深刻。阅读教材既能解释和丰富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延展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不至于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压力。第四章延伸2案例5解释3合计10案例出现在阅读与活动中如,教材“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地理I》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共选编了4段阅读材料:中国的自然灾害、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2003年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这四段阅读材料都是区域案例。通过对区域自然灾害灾情的统计分析,用事实说明正文的观点。例如关于中国的自然灾害,正文的结论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洪涝灾害”。为印证、丰富这一结论,教材精选了2段阅读材料——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其中“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是通过列表的方式,从受灾人口、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倒塌房屋、死亡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等方面,统计我国自然灾害灾情。而“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则通过照片、地图等表现形式,系统描述了灾害的主要特点。显然,这两段阅读材料是正文的有力佐证,并且材料“有血有肉”,颇具可读性。案例出现在阅读与活动中•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教材加大了学生活动的力度,侧重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比较而言,淡化了对教材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从表现形式看,学生活动穿插分布于教材的相关内容处,而不是以集中的家庭作业形式附于章节之后,目的是促使学生课堂消化所学的内容,同时寓活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参与式的主动学习的特点。第四章思考3探究9合计12(三)本章的编写特色(湘版教材)2、重视运用图表能力、举例说明问题能力、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能力等三方面地理学习能力培养.本章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包括地图(16)、地理景观照片(12)、地理示意图(10)、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地图:巩固正文地理知识,又因地图内容的适度拓宽而能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适应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例“丽江古城”•景观图:活跃了教材内容和表达,增添了教材的趣味性,另外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例“山区公路”•示意图:是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的直观表现。其效果是既减少了文字数量,又增添了教材的可读性与亲切感,起到了降低难度的效果。例、“煤炭的综合利用”(三)本章的编写特色(湘版教材)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地关系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式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以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例基本要求1.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2.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3.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4.通过对案例图文材料的应用,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5.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地制宜等基本的地理观念,增强科学发展观。发展要求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典型的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做出正确分析;了解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影响因素。说明案例和活动中所涉及的内容,为学生课外学习内容。不必就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各影响因素作为一个系统问题去深入探讨。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教学方法第1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以“我们的居住地”为题,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从身边熟知的居住地出发,结合聚落的图片,形成对聚落丰富的感知,从而了解聚落的概念与分类。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典型案例(可用教材提供案例,也可选择其它案例,最好是当地的案例),运用案例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发展的影响和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影响。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本节教材共设计了5个活动。活动1:组织学生探究教材活动中所列举的三个案例,并完成相应探究的内容。通过思考、讨论,探究地形与聚落分布的关系。建议教师从宏观的、区域的角度得出地形对聚落影响的一般规律。活动2:“我国地形大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可在分析四川省东、西部交通线路差异的形成原因时作为拓展内容。活动3:建议根据图4-10,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分析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三、本章教学指导意见活动4:建议把“兰州市”案例活动作为承上启下的教学环节,既可巩固前课所学内容,又可引出地形对交通线走向的影响。“铁路选线”活动内容则可作为课后作业处理。活动5:以四川省交通线分布为例,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首先启发学生从地形角度分析历史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原因,并结合图4-10和阅读材料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得出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和形态影响的一般规律;结尾则以分析如今“蜀道不再难”的原因作为压轴,得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在不断降低。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思维方式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1、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含义自主学习是学生自由地开展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性,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是自我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2、促进学生理解和自主学习的指导原则:(1)在没有相应困难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习(2)把课本当作参考书,而不是教学大纲(3)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4)指导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自我评价问题情景没有疑问产生问题探究学习自行探究解决自行探究不能解决合作探究解决掌握发现新问题3、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湘版教材)为例对居住地的初步感知(分散、不全面的、潜意识的)1.人们选择有利地形安居乐业。2.地形多种多样、聚落形态多种多样。3.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其它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4.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自然、人文因素进而影响聚落。举例分析所在地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教学设计思路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探究学习形成新知识与技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设计一、“聚落的特点和类型”采用以学生自主交流为主的启发讨论法。以“我们的居住地”为题,引导学生从身边悉知的居住地出发,结合聚落的图片,形成对聚落丰富的感知,再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归纳出聚落的特点和类型。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地形的作用尤为突出。先看先民们的选择:二、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带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半坡村落”,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该地形有什么特点?选择这样的地形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好处?(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自然会得出人类总是选择有利的地形安居乐业,地形与聚落形成关系密切的基本观点。)第三步分析山区与平原乡村聚落的主要差异及其主要原因。案例一:景观图对比从区位、形态、规模、密度等景观角度分析差异,重点从地形角度分析其成因。基础知识:地形这一自然条件对乡村聚落形态有很大影响,规律是(也可列表比较)基本观点:地形深刻影响着人类活动,地形多种多样,聚落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第四步下面让我们再来探讨地形对城市聚落的影响案例二:丽江古城地形对局地气候的影响进而影响城市聚落的形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地形对聚落拓展方向的影响。基础知识:地形平坦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基本观点: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而且通过影响其他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五、案例三:塔里木盆地中的聚落与交通线路山前洪积扇是如何形成的?在盆地中是怎样分布的?山前洪积扇水土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哪些便利?盆地中的聚落分布有何特点?与地形、气候有何关系?盆地中的交通线路分布有何特点?与地形、气候和聚落有何关系?地形不仅影响其他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影响着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线路、农业、人口等的分布,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分布。人口聚落水源地形气候地表形态聚落农业交通六、活动4:小结作用。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交通、人口、工农业生产水平等。七、活动5:运用所学规律,在新的情景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给出所在地区的聚落相关材料或提供获取相关材料的途径,分析本地区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