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区域生态规划经济地域系统与自然地域系统以及自然——社会生态系统是不同概念,各自遵循着不同规律,其地域界线也不会完全吻合。但是,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物质交换过程,这种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界间构成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人类在一定地域内的社会经济活动,如能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合理的开发、利用、改造与保护自然,就可以达到自然与社会生态相对平衡,使自然——社会生态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使人们处于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之中,这样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否则就会引起相反的结果。在进现代史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严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事例是很多的,如美国由于过度砍伐森林,盲目垦殖而遭致30年代的黑风暴;前苏联于五六十年代盲目垦荒也造成了大的黑风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城市化于工业化的过程中,许多国家都出现了环境遭受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现象。但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完全可以遵循自然——社会生态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促使自然——社会生态的不断平衡。这样的事例也不少,如日本的国土开发,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联邦德国对莱茵河、美国对密西西比河的综合治理,前苏联在中亚发展灌溉事业、可扩大棉花生产等,都取得了明显效果,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生态系统如同一切的系统一样,都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的结构,而生态系统的功能又总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的功能。这二者是辨正统一的。因此,从整体上把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特征,是生态系统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3.1生态系统的结构所谓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诸要素在该系统空间范围内的秩序,可简称为生态结构,它包括生态系统诸要素的特征、地位和作用;诸要素的相互联结方式;以及生态结构的网络特征和时空特征等。13.1.1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生态系统是由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两个子系统组成的。在生命系统中,其主体生物是人;此外还有各种人工种养的和天然的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等。环境系统则分为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环境系统两大类,其中区域的自然环境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流域或自然水体(地面水和地下水、海水或淡水)、地球物理特征、矿藏、气候、自然景观等,它们构成天然的生态环境或自然资源;而区域的人工环境系统则分为区域内的建筑物、区域的基础设施、居民住宅、人工景观等,是人工创造的生态环境。13.1.2区域生态系统要素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础,但诸要素之间只有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系统。生态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联结,既呈链状特征,又有网状特点。1区域生态要素的链状组合。由于区域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系统,所以,区域生态系统中诸要素的联结方式通自然生态系统诸要素的联结方式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二者的诸组成要素之间都能实行链状组合,不同点在于链状组合的内容不大相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诸生态要素是通过食物链把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联结成有机整体的;而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诸生态要素则是通过食物链——投入产出链或食物链——生产消费链的方式联结成有机整体的。由于区域生态系统的主要消费者是人本身,所以人类就把建立和维持一个区域生态系统作为使更多的人更好地生活和消费的手段。为此,人类就通过劳动在区域内建立了一条条复杂的投入产出链或生产消费链(这里的消费既包括生产性消费,也包括生活性消费),并把自然生态系统的天然存在的食物链变为了人工安排的食物链,使食物链和投入产出链(或生产消费链)相结合,甚至把食物链也纳入了广义的投入产出链或生产消费链的组成部分中去了。具体地说,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诸生态物质要素通过食物链——投入产出链或食物链——生产消费链结成有机整体的具体形式有:(1)区外生态系统食物链各级上的有机物质产品进入区域后,通过各种农产品加工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制药工业、饲料工业、造纸工业等)加工后,生产出直接供人类生活消费用的各种生活资料或仍作生产资料用的其它产品(纸张、工业用布、饲料和化工产品等),其中有些产品(如工业用布和化工原料等)进入了投入产出链上的下一个层次,另一些产品(如饲料、医药等)又进入了食物链的下一个层次,成为食草动物或食肉动物的饲料;而这些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渣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产生出沼气或净化为干净水供循环使用。(2)区域环境系统的能源资源(包括石油、煤、天然气和水电资源等)经过采掘业产出石油、煤、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再在本区或输出到其它区域,作为区域生态系统的主要能源,用于石油和煤化学工业,或者用于发电及居民生活能源,有水电资源的区域可直接发电。这些工业所加工的产品一部分用在居民生活消费资料,一部分作为继续深加工的原料,而这些工业所产生的废渣可以作为建材工业原料,所生产的化肥等可进入农业生产的食物链。(3)区域环境系统的土地资源和地貌、地质、气候等资源通过各种区域内的建筑业,变成人工环境系统,成为区域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这可大体包括三类:一类是各种复杂的区域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地铁、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通讯、环保、环卫和其它公用设施等),它可供区域内居民生活消费和供区域内的生产消费;二是产生各种建筑群,其中的住宅群供生活消费,而其它建筑群则是供机关、工业、商业、服务业、金融等单位和科教文卫单位使用;三是产出各种园林,供发展旅游业和居民享用。(4)区域环境系统的水资源,如具有航运条件,可发展客货运输业;地面和地下水的饮用水资源,通过自来水采掘业进入区域生态系统,作为区域人口生活用水和经济系统用水,而产生的生活废水和生产性污水又要进入食物链,需要人工设计食物链进行生化处理,将净水再回收利用。以上链条基本把区域生态系统的各种物质要素联结成了有机的整体。不过,不同的区域内上述链条的数目及其内容会有不同,因此构成了不同结构的区域生态系统。另外,构成各个链条的区域生态系统要素之间需要有一定的数量配比关系,这就构成了各区域生态系统要素的数量规定性,以使系统各要素间某种适当的、最佳的配比,形成区域生态系统要素在一定区域空间中能得以有效运转的合理的聚集程度,从而使不同区域具有大小不等的规模。2)区域生态系统的网络结构。同自然生态系统在发展中要使食物链成为食物网一样,区域生态系统在气结构的发展过程中,也会使上述链条组合结构进一步相互联结,并形成有新的内容的链状结构,最终使各个链状结构组合成错综复杂的区域生态网络结构,使区域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成为一个相互牵连的有机整体。实际上,由于区域生产关系也是区域系统的组成要素,所以,区域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动,都会对区域条件、居住环境、人口、能源、原料、环境等各个环境及其相互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形成更为复杂的区域生态系统网络结构。这是因为,在实现区域生态系统要素的合理联结和组合中,由于进行这种组合的主体是人,而作为社会的人,又总是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中,相互间或区域与区域间、区域与城市间以及国家间都具有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这种生态经济利益关系的不同又使区域内生态物质要素的组合结构大不相同。所有,只从生产力要素和生态要素的合理组合去解决区域生态发展问题是布完整的,还必须使区域生产关系结构和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的最佳组合,才能形成区域生态系统的最佳的网络结构。13.2区域生态规划的概念、类型、任务13.2.1生态规划的概念根据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教训,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归根结底是由人类过渡的以及盲目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而生态规划正是为了有计划的合理安排和调整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以便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同时又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生态规划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它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被世界各国普遍认为是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之有效的措施。所谓生态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是指规划管理者在规划期内对所要规划的生态系统要素和结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安排,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生态保护方案。13.2.2生态规划的类型生态规划的类型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区域类型划分,包括城市生态规划、区域生态规划、流域生态规划等;按行政区划分,包括国家生态规划、省、市级生态规划、县级生态规划等;按规划期限划分,包括长远规划、中期规划以及短期规划(或计划)。若按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制约的关系来划分,可将国内外生态规划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1)经济制约型的生态规划这种生态规划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态保护只服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般表现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生态问题,为了解决已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规划。这是早期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后果而作出的规划。2)协调型的生态规划这种生态规划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提出经济和环境目标为出发点,并以实现这一双重目标为目的。协调型生态规划是协调发展理论的产物,是人们对于无节制使用环境,从而遭到生态报复后的经验总结。协调发展在今天已经被全世界公认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关系的最佳选择,世界上已有很多国家根据本国特点寻求适于本国国情的协调发展途径。而我国的生态规划总体上从经济制约型向协调型过渡,在实际规划工作中两者兼而有之。3)生态制约型的生态规划生态制约型的生态规划是从充分地、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出发,同时防止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来建立生态保护目标,制定生态保护规划。这种类型的生态规划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服从生态保护的需要,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在生态保护基础上的,即经济发展受生态保护的制约。这种类型的生态规划虽然目前还很少有人使用,但这种规划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各国生态规划的主要形式。我们从经济高度发达、资源极度缺乏的日本来看,在他们制定的长远生态规划中就包含了生态制约经济发展的生态保护思想,他们提出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前提下,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13.2.2生态规划的任务概括地说,生态规划的基本任务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因而,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过程中要做好生态规划,以期科学的规划(或调整)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结构,恢复然那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人体健康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经济不断的向前发展。由于生态规划存在着不同的类型,而不同类型生态规划的对象、目标、内容、范围以及期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由此使各类生态规划的任务也不尽相同。例如,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的总体生态规划与一个水域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规划所承担的规划任务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可以区域生态规划为例来说明区域总体长远生态规划的任务。一个区域的总体生态规划就是根据国家和区域总体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战略要求,在本区域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现有条件的情况下,针对着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寻求本区域生态保护以及协调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优化体系和最佳方案。一般来说,一个区域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可概括为:(1)提出规划期内所要解决的主要生态问题;(2)确定生态规划的目标、重点以及对策和措施;(3)提出解决区域重大生态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规划方案;(4)提出区域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以及自然生态保护的规划方案;(5)根据实现上述生态规划任务的需要,提出合理地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结构以及区域的整体布局方案。12.2.4生态规划的作用(1)生态规划是实施生态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在生态保护战略中只是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以及措施等方面的内容,而要把生态保护战略落到实处则需要通过生态规划来完成。通过生态规划来具体地执行和贯彻生态保护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针和政策;通过生态规划来实现生态保护战略目标;通过生态规划来完成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