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与环境关系之分析兼论学校组织特质与领导之作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組織與環境關係之分析—兼論學校組織特質與領導之作法林志忠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一、前言•1.教育行政人員應以組織為行政作為思考的主體,然教育的組織之特性為何?•2.近年來學校組織面臨許多外在環境變遷的影響,組織是如何因應,應該如何因應?•3.從組織與外在環境關係之分析,對學校組織特質及教育行政領導人員有何啟示?組織•某些人為達成共同特定的目的而彼此結合的團體。•教育行政組織乃是教育行政人員的結構與行政運作的歷程。其透過階層體系之權責分配與運用,經由機構目標與成員需求之交互作用,協調並統合人力與物力,並不斷適應外在環境的需要,以達成發展與改進教育事業之共同目的。當前主要外在環境的壓力舉隅•1.國際化、WTO……•2.經費不足、文化、家庭變遷、家長素質、升學、教師組織、女性主義……•3.學校本位、教師甄選、九年一貫課程、學生數、學生文化……組織與環境理論的發展•1950-1960年:封閉系統•1970年:開放系統•1967年:權變理論(contingencytheory)•1978年:資源依賴理論(resourcedependence•theory)•1977年:組織生態論(organizationalecology)•1977年:新制度論(neo-institutionalism)封閉系統開放系統權變理論資源依賴論族群生態論新制度論目標導向之有限理性合法性效率環境導向之有限理性充份理性封閉系統•1.注重內部的分工與溝通管道,亦即從組織結構來討論,認為只要控制內部組織變數,一切就會運作順利。•2.韋伯理念類型--科層體制為主:權威階層、法規條例、專職分工、不講人情、書面案卷、支薪用人等—效率達成。•3.當領導者失敗,這系統就垮了。開放系統•1.強調環境對正式組織結構的影響,甚於內部變項所產生的影響。•2.組織會將外在環境之輸入,予以轉化而加以輸出,以適應外在環境的需求。•3.組織是目標導向的,組織系統必須不斷轉變,以適應外在環境。•4.注意在環境限制下可以達成的目標,而不是應該達成的目標,同時強調沒有最佳化方案,而是有一種以上的解決策略。•5.強調組織動態過程的研究。•CIPP:•SWOT:•C:背景;I:輸入;P:過程;P:結果•S:優勢;W:弱點;O:機會;T:威脅權變理論•1.因處外在環境不斷地改變,故組織必須不斷地改變結構,以因應環境的需要。•2.理性模式的一種,強調組織在目標導向、理性行動中,一方面得以適應環境變遷,另一方面能達成組織的效率與效能,此即適應模式(adaptationmodel)。可因應環境需求,而自行調整的組織結構的承載力,同時還彰顯組織控制環境的權力。•3.一般而言,面對較穩定的環境,組織會強調以機械式的隱喻;而面對變動的環境,則會強調有機式的隱喻,以少專門性、而較具彈性的組織來因應。惟整體而言,並沒有那一個是較佳的組織。資源依賴理論•1.強調組織無法自給自足(10%),必須依賴環境以獲得資源,而組織內領導人員的主要工作即在確保資源能源源不斷供給。•2.較重視環境是如何為組織提供必要的資源,而組織又是如何為爭奪資源而彼此競爭。雖然強調環境對組織的影響,但不悲觀,強調組織內部之決定能對環境有效的導引。亦即資源依賴理論也是屬於理性適應模式的一種,強調目標導向及理性行為。資源依賴理論•總是,學校組織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由行政領導者主導,採取目標導向、理性行為的方式,以達成組織的效能與效率。組織生態論(1)•1.以研究組織群體間的的交互作用為主,包括組織的創生、消失與群體間相生與相剋的動態現象。•2.基本假設:•組織變異—選擇—維持—惰性—組織變異•組織結構的惰性(structuralincrtia),使組織無法有效調適。故較反對前者組織之適應模式,強調組織的成就完全取決於環境之自然選擇模式(naturalselectionmodel),或環境決定模式(enviromentaldeterminationmodel)。解散可再生結構惰性組織規模組織年齡核心特質變遷標準化程序制度化新結構組織生態論(2)•3環境選擇組織的主要考慮:利基理論•(1)利基:組織賴以生存之資源的組成•(2)利基寬度:01020304050XYZA校B校•(3)利基重疊•(4)紋理理論與專才、通才主張•(5)密度依賴與競爭排除原則組織生態論•4.組織惰性是相對與動態的概念,組織惰性會隨組織設立時間長短、規模與複雜度而有所不同,一般若組織重組速度慢於環境變遷即具組織惰性。另外,組織的惰性主要來自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限制。•(1)內部結構:資源設備的投入、決策者資訊的有限•限性、權力關係的制度化、本身歷史的限制。•(2)外部環境:進入市場所受的限制、外部環境完整訊•息的有限性、合法性的限制、組織集體理性的•問題。•組織生態論•5.一般而言,舊的組織、規模與複雜度高的組織,其組織惰性較強,特別是在組織的制度化及標準化程序中,會產生一套可再生結構,使組織能得到較高的效率,即可依賴性及可計算性。雖然,該組織之重組或解散的可能性較低,但在環境變遷中環境對組織的選擇較佔優勢。基此,一個新組織的設立,通常會因組織的可依賴性及可計算性之不足,而被環境所淘汱。組織生態論•6.然組織生態論並不完全反對適應的產生,當組織群體間的密度到達某一種程度時,會影響彼此競爭。此時舊組織可能會從邊陲部份改革起,而後才涉及組織的核心部份的變遷,然因為組織核心是可依賴的核心,改革最為困難,重組時也最易失敗。•7.除組織惰性等因素影響環境選擇外,(1)稟賦、(2)銘印、(3)能力、(4)位置等因素也會影響環境對組織的選擇。新制度論1.以制度為研究對象並非新的事,早期Selznick與Parson等人即從制度來研究組織,惟近年來從政治、經濟與社會對制度的強調,更有新義受到組織學者的重視。2.新制度論對1950-1960年代學說的歧見。(1)反對組織中成員為相對自主的行動者,能藉由未受限的理性以求得自我利益的社會及組織行動模式。而是強調組織所處之環境,包括規則、規章或廣義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2)反對以理性系統—效率來解釋組織的行為,而是以合法性作為延續組織生存的主要媒介。新制度論•3.主張制度在組織與環境關係研究中之重要角色,所謂制度是文化或集體價值的實踐形式,這種社會集體價值的形式,會對組織產生規範作用。至於制度的具體內涵,Scott(1995)介紹三種合法性基礎,包括:管制系統、規範系統、認知系統。•(1)管制系統:涉及規則、法律與制裁,如政府規定。•(2)規範系統:涉及社會責任、標準與價值,如教師或教育專業信條。•(3)認知系統:涉及象徵、信仰與社會認同。新制度論4.合法性(legitimation)概念:•(1)當前述諸多理論均強調以效率作為生存的法則時,組織新制度論認為是合法性概念決定組織的生存,特別是教育組織極不容易在短暫時間看出效率的組織,能否獲得合法性的基礎,是能否得到社會支持的主要關鍵。•(2)由合法性概念,常會促成許多儀式行為或神話傳說的誕生。另外,也可能產生在效率與合法性間之悖論。部份學者認為此即宣稱教育組織為一種鬆散組織的主要原因。新制度論5.路徑依賴概念:有許多重要的工作,設計,常會依循己執行、或己被認可的處理方式,強調依循傳統,作為合法性的基礎。6.異種同形(isomorphism)概念:三、學校組織特質之分析•1.學校組織的兩大主張:•(1)科層體制•(2)結構鬆散三、學校組織特質之分析2.當前學校組織的分析:•(1)傳統中弱技術環境與強制度環境的組織特質,即科層鬆散文化緊密結構:•a.技術面的結果不易呈現、故從制度面取得•合法性基礎。•b.行政專業與教育專業間的衝突。•(2)技術與制度面中狹窄之工具理性的追求,忽視教育中實質理性的討論。•(3)強技術與強制度衝突,眾多制度間造成學校組織的宭境。製藥業技術環境制度環境強弱強公共事業銀行航空公司一般醫院一般製造業弱心理健康門診學校法律機構餐廳健康俱樂部四、學校組織領導的建議1.組織不是個人理性或意識的作為。2.領導不能僅由階層體系中之法理權威來主導,而應顧及制度文化層面的導引。3.面對多元制度來源、及制度與技術間的衝突,領導的重點應強調教育價值的批判與反省。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