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应用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书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我校申报的“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应用研究”已经被中央电化教育馆批准立项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062521320,现在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宣读开题报告。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一)课题的界定课题内涵阐释:本课题是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应用研究,这是一个实践性的应用研究课题。以网络条件下的家校互动实践应用来实现和谐德育环境的构筑这一理论性设想目标,即互动的过程就是构筑的过程,互动的内容就应该包涵德育环境的内容,互动的目标应是走向和谐,这一切过程以网络为根本前提。本课题要研究的具体问题一是网络技术如何与当前家校工作结合,即网络技术在家校工作中的应用与开发;二是网络条件下的家校互动,互动的对象、内容、形式与方法、效果的评价等;三是构筑和谐的德育环境。德育环境属于德育途径范畴,这里强调的是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从暗示性角度划分又可分为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和谐”反映事物之间联系的状态和程度,“和谐”既是方法过程,也是结果,可以发生在所有德育要素联系之中,当主体者自觉的去达成现实德育实践中和谐的时候,合力就在环境体系中形成了,可以把“和谐”看作是合力的一种生成机制。(《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詹万生)把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内容融入家校互动,形成家校互动的教育合力。(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据我校目前各种渠道所收集的资料信息汇总看当前正在开展的研究方向大多定位在网络德育或构建家校社会三结合育人格局等专题领域,把网络传媒技术与家校互动工作相结合,对国内各学校而言尚有开拓创新之发展空间。由于东西方国情和文化的差异,国外有关方面的研究很难有关于本课题的可借鉴之处。可见我校要做的本课题在当前国内外研究中属于探索性研究、实践。(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国内外研究状况赋予了本课题特殊的意义和较高研究价值:1.基于新课程下教育改革的要求:今天的教育已不单纯属于封闭的围墙里的学校,时代发展、社会变革、新课改的启动要求教育者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大德育观,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自我共同教育的网络大格局,因此面对开放的办学形势,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探索教育的途径。2.基于当前德育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德育缺乏实效,缺乏魅力;德育定位不准,观念陈旧,途径单一,方法简单,这些问题归根结蒂源于德育思想观念的陈旧与模糊,落后于时代的发展。3.基于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要求: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班主任的育人水平、能力,另一方面要找到创新突破口,提高教师工作兴趣,提升师德境界,从而使教师实现把“做教师”由“谋生的职业”到“育人的事业”自身职业观、价值观、生活观的转变。4.基于家庭教育的现状:当前家庭教育一方面存在着家长的家教理念与现实教育实际、国家教育政策的错位,家教方法不当,亲子关系不和谐等问题,以致造成“25”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有着巨大的潜力尚待挖掘,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使得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引导、合作、配合的有效教育资源,从教育的一致性要求来看需要家校密切合作。5.基于建立和谐社会,国家民族发展的要求:学生是社会中的人,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以学生成长为核心,充分挖掘有效整合学校、家庭资源,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为学生一生的成长负责。6.基于网络现代技术的普及和健康的网络伦理道德的建立:据我们所知大多数家长对网络知识很陌生,更谈不上信息意识,因此推动家长学习提高网络现代信息技术,增强网络信息意识,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不要被自己的孩子落下太远。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由于一些学生沉迷网络及各种因素造成了对网络的拒绝、搁置,使得现代信息资源、设备条件浪费。本课题探索用丰富的家校互动信息内容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应用意识,自觉遵守网络伦理道德,进一步实现我校提出的“用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学习型现代家庭的建立,让家校共同为网络环境的净化担负起社会责任。(四)研究的目的与任务总体目标是围绕着网络的应用与开发探索家校互动的机制、模式、策略、方法、评价从而使网络、家校互动、德育环境三种德育途径有机整合应用达到和谐育人环境的创设。具体目标:⑴.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育人观念,树立开放的、整体的、生活的、生态的德育理念。⑵.探索网络技术在家校互动工作中的应用与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拓展家校合作的平台,改进家校工作的方式方法。⑶.改变过去家庭在家校合作中的被动地位,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学校教育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合作的互动教育模式。⑷.改变教师单纯的学校教育实施者角色,建立能够适应网络条件下的促进家校良好互动沟通的融师者、朋友、心理咨询师甚至家庭中的一员等多种角色为一体的“新教师”形象。⑸.改变学生的网络活动与现实生活两层皮现象,通过应用研究试图建立一种“网络生活是学生现实学习生活的延展”的成长环境。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研究的主要内容:(1)本课题属于德育途径类实践应用研究,把网络途径、家校互动途径、德育环境途径三种途径有机结合形成“和谐”之合力,其中网络途径是前提,环境途径融入互动途径,合力的作用点发生在学校、家庭人际、文化环境走向和谐。(2)以师生互动模式为仿本,研究网络条件下的家校互动模式。包括了相互问答、相互讨论、相互评价等多种具体的互动形式,互动对象应是家庭成员、学校教师双主体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张扬,互动内容应涵盖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等高中阶段的全部成长内容,还应包括人际交往、文化氛围创设等。互动方式有教师与家长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家长之间,要进一步拓展原有的家校通内容。(3)总结已有的本校、外校有关家校工作经验,提炼适合我校的网络条件下的家校工作内容、方法。(4)实践应用我校目前已有的网络技术、家校通条件,追踪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开发(5)研究如何对家长群体开展网络知识技能培训。(二)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一是本课题主要探索在发挥网络途径、家校互动途径、德育环境途径各自独特功能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三种途径如何形成合力,从而构筑和谐的德育环境。以课题的实践操作性研究牵动日常工作,将从行动到观念较大程度上改变长期以来对德育途径的研究比较薄弱,重视程度不够,理性认识不清,常将德育途径与德育方法、内容混为一谈的现象。二是在网络条件下可以建立一种家校互动的模式,把构筑和谐德育环境既可作为互动的内容,又是互动的目标。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突破以往家校工作的时空常态,可以把家长学校搬到网络上。同时对原有的家校通内容趋利避害,由随机性、个性化操作局面深入研究而形成为一种家校互动的模式,在理论经验和实践操作等层面都将有所提升、创新。(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国家相关的政策文件指导:《中学德育大纲》、《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家校通”研究与应用》立项通知、北京电化教育研究会关于推广“家校通”系统的函件等相关论述。尤其是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2.课题研究理论依据: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陶行之教育理论、人际交往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合作教育理论、家庭教育理论。3.主要参考文献:《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詹万生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教师新概念》王建平等译、《育人三部曲》苏霍姆林斯基、《班主任工作艺术》魏书生、《心理学基础》全国重点师范大学联编、《合作学习》王坦、《西方素质教育精华》叶运生编著。三、课题实施条件1.人员条件: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研究能力和组成结构本课题属于学校课题,参加者为全体班主任和电教组教师,其中主要参加者由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参加过国家、省、市课题结题工作、科研能力强、网络应用意识强,在学校、省、市德育及学科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各级主管干部和班主任组成,人员有夏喜泉、于淼、李海平、迟东风、鲁岩、杨春涛、杨波、季红、郭大鹏、郭进民、赵浩、刘日红,具备承担国家级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条件,并准备以本课题为牵线,带动全校班主任开展科研工作,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课题负责人——张丽娟,35周岁,主管德育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即将获得硕士学位,有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教育管理工作经验,多次参加骨干培训,市级德育骨干教师,哈市高中历史骨干教师,有“十五”课题科研基础,所写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主要参加者——夏喜泉,30周岁,一级教师,德育主任,有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一等奖,专题论文《网络德育》在科研大会上作交流,做过普通班、实验班主任,有各种类型学生的教育经验。于淼,26周岁,二级教师,团委书记,兼心理教师,省教学能手。杨春涛,31周岁,一级教师,电教组组长,学校网站负责人在读工程大学工程硕士学位。杨波,33周岁,获哈师大教育硕士学位,获省优秀班主任称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季红,34周岁,高级教师,参加国家级课题“21世纪报阅读”、“三重一体”结题,分局十佳班主任。刘日红,31周岁,一级教师,获哈师大教育硕士学位,连续担任班主任,成绩显著。郭进民,32周岁,一级教师,市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为全省骨干教师做学科信息技术应用专题培训。李海平、迟东风、鲁岩三位具备一定管理水平的学年主任和有两轮带班经验、效果显著的班主任郭大鹏、赵浩。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1)学校软硬件设备、设施资源充足,有具体的制度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科研处)指导、管理课题的有序开展,有重视科研的领导支持,从科研经费投入到开会学习、培训、购买资料、奖励等等有研究经费作保证。(2)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德育先进集体,有着重视德育的良好氛围和丰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家校工作开展得早,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和关注程度高、参与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的社会资源基础好。(3)我校是省内首批重点高中,省级示范性高中,是黑龙江省教育厅唯一直属高中,省市各级教研部门高度重视,我校发展势头良好,社会期待值高,学校科研气息浓厚,适合开展本课题研究。(4)网络硬件支撑: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现为百兆光纤接入互联网,学校主站设有德育论坛、家长频道、学生频道专栏,可实现网上自由沟通。学校为每位教师配置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参与研究的教师整体计算机水平达中级以上。经过调查统计,我校学生家庭拥有和使用电脑的比例为70%以上。家长使用手机(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和小灵通的比例达到99%。(5)“家校互动”平台的保障:学校80%以上的班级拥有自己的“家校通”网页,50%以上的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家校通”,并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各项功能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通过这种先进的短信、网络信息平台,建立通过学校教育的实施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主动交往、反馈信息、优势互补的互动教育模式,力争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间的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最佳外部环境。“家校互动”平台可以促进家长与家长互动;家长与学生互动。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谐共育的局面。(6)家长方面的保障:家长们有强烈的愿望想通过各种途径与学校密切联系、和谐互动。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作为家长工作组织机构可以为本课题提供家长方面的宣传、组织、推动力量。我校已建立了班级、学年、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工作机制,聘任的各级家长委员工作热情较高,家委会领导责任感强、主动意识强,会刊《心桥》已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受到广大家长的热烈欢迎,同时三级家长委员会工作机制还能够丰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并提供实践平台。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思路具体如图所示:反思已有的家校互动经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