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一定义1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2理解: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地理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319世纪前期,洪堡就对气候地带和植被地带进行了描述。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道库恰耶夫提出自然地带学说以后,人们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发现与自然地带相对立的分异现象,另一方面又发现自然地带内部的地方性规律的存在,但两者都不能否定自然地带,却进一步从侧面证实了自然地带的客观存在。4目前,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极不统一,甚至出现互相矛盾的现象。只有从影响地域的分异因素出发,把分异规律分成不同等级,才能对地域分异规律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二、地域分异因素1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异。2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基本分异因素不仅互不从属互不联系,而且造成的分异规律也是互不从属的3关系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及局部的分异因素。如地方性的分异因素只导致地表某一局部的分异,它同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完全不同。至于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也是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温带大陆的湿润森林地区、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区、半干旱草原地区及干旱荒漠地区就是这种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的反映。三、地域分异的尺度1全球性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之所以称为全球性的分异规律,就是因为它的规模是全球性质的,并且分异因素对分异现象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表现为:海陆对比性地球表面分为四个大洋和六个大陆,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分异。它不仅表现为海洋与大陆的强烈对比,而且构成两种明显不同的陆地生态环境与海洋生态环境,并且通过海陆间物质与能量联系的相互影响,造成次一级的地域分异。这正如K.K.马尔科夫在《地貌学基本问题》中所说:“海洋与大陆相互对立,成为两个主要的地貌阶梯,海洋水体集中于深的海洋盆地,把这个地貌的规律改变为地理规律,并且造成地表地理面貌的基本轮廓。所以上述的问题对地理学者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海陆分异造成海陆的强烈对比性,使得地质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在海洋和大陆都有强烈的差异,因而造成明显不同的陆地自然地理系统和海洋自然地理系统。海陆的配置如北美大陆、南美大陆、非洲大陆间的大西洋及北美大陆、南美大陆与欧亚大陆、澳洲大陆间的太平洋,都加强了海陆对比性,引发了一系列的地理分异现象。地球内部放射能的积聚,既能影响重力分异,又是板块运动的基本能源,所以海陆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地球内能。由于地球表层两个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是近于南北走向的,所以由海陆引起的分异主要方向是沿纬线按经度从沿海向内陆发生变化。热力分带性地表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地球获得太阳能的数量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光线对该地区的入射角及太阳光线经过大气圈时太阳辐射所发生的变化。由于地球是一个椭球体,太阳入射角与一个地方的地理纬度关系很大。低纬度的入射角大,高纬度的入射角小,因而太阳辐射能量在高纬、中纬和低纬分布也就不同。因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均而发生的热力分带性具有全球规模,是一种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不论在大陆还是在海洋,这种热力分带性都有明显的表现,它决定着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向等要素在地表呈带状分布。•2、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1)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贯穿整个大陆的。按其形成因素可分为两类:纬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地理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它是地带性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呈带状分布所引起的温度、降水、蒸发、水文、风化和成土过程、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这些组成成分相互作用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按纬线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所以地带性就是指纬度地带性。经度省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地理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依次更替。从海岸到大陆内部,气候状况、植物群落及土壤类型都有规律的变化。在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这种经度省性都各有自己独特的地带组合或地带谱,据此,在大陆范围内可以划分为自然大区(sector),如欧亚大陆的东亚季风大区、西欧大西洋大区和欧亚草原荒漠大区等,它们是大陆范围内经度省性的反映。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所划分的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都是经度省性的表现。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度省性的形成的直接原因,是由地球内能决定的非地带性因素。2)海洋的地带性规律:虽然一个大陆的地带可以在另一个大陆重复出现,但大陆自然地带被大洋所切断,代之以海洋自然地带。最明显的自然地理地带象苔原地带、泰加林地带、赤道雨林地带都具有横跨整个大陆的特点。•纬向的地势构造带常与气候、生物、土壤地带结合,往往造成地理上的重要界线,例如阴山-天山地势构造带与气候、生物、土壤结合,成为温带和暖温带的重要地理界限。2)、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大洋表层的纬向自然带由于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引起大洋温度、盐度和含氧量不同,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区别,从而引起大洋表层自然地理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这里所说的大洋表层,是指大洋表面以下200m深的范围。这一大洋表层的重要性是它与大气对流层和沉积岩石圈之间所进行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这里的水流存在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因而混合强烈。洋流的水深达100-200m左右。由于太阳能可以透射到200m深处,因而大洋表层是绿色植物集中带,它是大洋的基本生长部分,也是大洋消费者-海洋动物最集中的水层。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由于受寒流、暖流影响而与纬线略有偏斜,但由于海洋表面比陆地表面更加均一,所以海洋自然带比陆地自然带更为平直。大洋底层自然区域大洋底层的自然区域是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触所形成的水下自然地理综合体。这里水中溶解的气体、盐类和水底有机体相互作用,进行着水底的风化过程,形成各种海底软泥。海底软泥是跟陆地土壤差不多的物质,这里也有海底生物有机体。大洋底层自然区域随海底地形及距岸远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底栖生物有机体和海底软泥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更替实际上是水下自然地理综合体随深度及距岸远近而发生的有规律变化。由于大洋底层太阳能的影响微弱,所以大洋底层根本不受地带性规律的影响,海底地形的变化是大洋底层自然区域分异的直接因素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海洋纬度地带性全大陆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巨大山系和高原。区域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中尺度地域分异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带分异。小尺度地域分异(地方性)局地地势起伏如高度、坡向、坡度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积和排水条件不同•首先全球分异为大陆与海洋,大陆分异为各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区等等。在一局部环境或区域中,地域分异也是存在的。在空间经济现象中,区位现象也是一种地域分异现象。有的学者认为,地域分异可分为四级规律:①全球性分异,如全球热量带;②大陆、大洋的分异,如大陆纬度自然带;③区域性分异,干湿度分异和垂直带性;④地方性分异,主要是土地的分异。第一、第二种分异,是全球尺度的分异,第三种是区域尺度的,第四种是局地尺度的。这些不同尺度的分异各有自己的成因和具体的规律性。但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说来,高级分异规律是下级分异的背景。而低级分异的有规律联系又是构成高级分异的基础。地理环境在不同尺度分异规律的作用下,分化为一系列等级和规模不同的区域单位。大尺度分异形成等级高、范围大的区域,在其背景下,中小尺度的分异又形成级别渐低、范围渐小的区域,使地球表面形成一个由多级区域单位构成的复杂的镶嵌体系。•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其共同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体沿纬线方向平行延伸,同时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主要是由于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而引起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从而导致气候,特别是气温、降水与水文、风化和成土过程、植被等一切自然地理过程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地带性是地域分异中基本的但不是惟一的分异规律。它常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复杂化。•干湿度(带)性又称经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包括气候状况、植物群落和土壤类型等,从沿海向内陆,大体按经度变化方向呈有规律地更替。例如,亚欧大陆副热带地区,其东岸为亚热带气候,以及常绿阔叶林植被和黄壤;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常绿硬叶林和褐土;大陆内部为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和荒漠景观。这种由于干湿度差异而发生的变化,是由于海陆差异这一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它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垂直带性指的是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在高大山体上呈垂直的带状分异的体现,即自然带大体沿山体的等高线方向延伸,并随山势的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其形成的最基本原因是,高大山体的水热状况随其高度发生的垂直变化。在一定的垂直高度内,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约下降0.6°C,于是从山麓到山顶就出现了垂直温度带。潮湿气流在遇山体被抬升的过程中,由于温度的降低,气流中所含的水汽一旦到达饱和,即可成云致雨。在一定的垂直高度范围内,降水量一般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多,从而形成垂直气候带和相应的生物、土壤带。•垂直带谱:特征•带幅窄,递变急剧•水热对比特殊•节律变化同步•微域差异显著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对比关系第一级平原,是水平地带的典型区域第二级高原,属于隐垂直—水平地带,如蒙古第三级切割高原,属于垂直—水平地带如云贵第四级山间盆地,是水平-垂直地带性的典型区域第五级斜隆山原和山系,是隐水平-垂直地带性的典型区域第六级高度较大及高原面上的山地,是垂直地带的典型区域•非地带性是在地球内能作用下,地球表面存在的海陆分布、地势高度、地形起伏、岩石组成,以及寒暖洋流等非地带性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导致地球表面的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地理组成成分在区域上发生分异。这种分异的尺度可大可小,分异的原因和表现都同纬度地带性不同。因此,相对于纬度地带性而言,称之为非纬度地带性,简称非地带性。•自然带:各个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且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长带状的分布,叫做自然带。•自然带:是指全球大陆上在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水平自然地带。不同的自然带,最容易从植被类型的差异上反映出来,因此,陆地上的自然带常常以植被类型来命名。陆地上可分为10个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最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与分地带性•地带性的实质:与纬度热量相关的,表现为热量分带,或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对立与地带性,表现为构造区域性•水平地带性表现为带段性和省性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