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法学院pil2011@126.com•推荐网站:••••第一章人类环境与环境保护第一节人类环境一、环境的概念1.“人类环境”包括“天然和人为的两个方面”———《人类环境宣言》2.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保护法》二、环境的分类1.按照环境要素的形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不同,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2.按照环境要素的不同,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3.按照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直接与间接的不同,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4.按照环境在空间上展开范围的大小以及与人类活动关联的大小,分为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等。第二节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种类:1.按对环境影响形式的不同,分为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2.按受影响环境要素的不同,分为大气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生物环境问题等3.按照人类行为对环境的予取,分为取竭性环境问题和放累性环境问题4.按影响所及的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分为聚落性环境问题、区域性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外空环境问题等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一、土壤遭到破坏。•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全人类。•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四、森林面积的减少。•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六、化学污染。•七、混乱的城市化。•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九、空气污染。•十、极地臭氧层空洞。•“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影响,我们甚至有了紧迫感。现在缺乏的是政治上的意愿。我们需要你们——绿色和平,需要你们来汇聚民意,促使政治家们能够去施行这件正确的事情。你们准备好了吗?”——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07年9月中国2010年十大环境事件(按发生时间排序)•1.西南大旱•2.海南毒豇豆事件•3.污染源普查结果发布•4.大亚湾核电站泄漏事件•5.紫金矿业污染事件•6.大连漏油事件•7.舟曲特大泥石流灾难•8.十二五期间开征环境税•9.血铅、还是血铅•10.中国成全球最大风电装机国•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里,中国占了16个,同时大约有300个中国城市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国的385个物种被列为濒危物种。•中国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在过去的十年中迅速增长。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2004年,中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2008年6月,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报告指出:接近40%的中型城市的空气质量属于三级,即其污染程度可能导致易感人群和健康人群出现症状或者加剧某些疾病的恶化。在检测的500个城市中,超过一半出现酸雨。中国197条河流中只有不到一半可以用作饮用、游泳或养殖。七大水系中的五条被归为重度污染。•中国的空气质量对大众健康构成极大威胁。据估计,中国每年死于呼吸道感染的人多达40万,这其中,空气污染是致病的直接原因。•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7》中指出:中国的煤炭消耗为全球总量的38%。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原木和热带木材进口国。然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也是世界的“加工厂”,这些资源经过在中国的加工,然后出口到世界各个角落,而将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留在了中国。•“全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大量存在,已经有1.5亿亩耕地被污染,农村的环保设施基本上为零。”——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2007年1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第三节环境保护一、环境保护的概念环境保护是指为了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处理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维护、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的固有秩序之间的关系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实施各种行为的总称。环保相关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简称UNEP)•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华环保联合会(All-ChinaEnvironmentFederation,英文缩写为ACEF。)•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成立于1993年(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中国环境保护工业协会)•环保中国产业联盟环保中国产业联盟(英文缩写:EPCIU):简称环保中国•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英文名称为:ChinaEnvironmentalCulturePromotionAssociation,英文缩写:CECPA)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英文名称:ChineseSocietyForEnvironmentalSciences;英文缩写:CSES)于1978年5月批准成立二、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1.环境污染防治2.环境破坏、环境退化的预防与修复3.生态保护4.自然资源保护三、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工程技术手段、经济手段、行政管理手段、法律手段等。第四节环境保护的主体与环境保护的义务一、环境保护主体:1、个人(自然人)2、企业、事业单位3、行政区、城镇政府等国家机关4、国家——最重要的环境保护主体二、普遍的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第二章环境法与环境法学第一节环境法一、环境法的概念与特征•环境法是指国家处于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而创制的,用以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特征:1.综合性2.科学技术性3.公益性4.国际关联性二、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1979年中国通过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1973年中国的第一个环境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诞生。•与此同时到1998年,中国共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律6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法律9部、环境保护行政法规34件、环境保护部门规章90多件、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900余件、环境保护军事法规6件,缔结和参加了国际环境公约37项,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和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分别通过了关于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1997年3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加了有关“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200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为项目的决策、项目的选址、产品方向、建设计划和规模以及建成后的环境监测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二节环境法学•环境法学的研究对象:1、环境法律体系2、环境法律活动3、环境法的历史与发展4、环境法律理念5、环境法律效果第三章环境法的体系•一、环境法体系的概念和特点•环境法体系是由为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而创制的用以调整因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所构成的法律系统。•特点:1.环境法体系是一国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2.环境法体系主要是由现行的环境法律规范构成的系统。3.环境法体系的社会基础是环境社会关系。4.环境法体系由为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而创制的法律规范构成,其创制的途径有立法和判决,还包括缔结或参加国际条约。5.环境法体系的创立服务于保护环境的目的。•二、环境法体系的构成•环境法体系的内部结构:环境事务法子系统、环境手段法子系统•环境事务法子系统包括:污染防治法系统、资源保护法系统、环境退化防治法系统和生态保护法系统•环境手段法子系统包括:环境规划法、环境管制与许可法、环境税法、环境监测法、环境信息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法、循环经济法和环境诉讼法等支系统。第四章环境法的指导思想•第一节环境法指导思想及其发展演变•第二节环境法的基本指导思想•第三节可持续发展思想对环境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第一节环境法指导思想及其发展演变•一、从环境法部门的特殊性看环境法的指导思想•环境法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特点。•环境在环境关系中既不属于具体的个人,也无法把它变成国家或其他法律上的主体的所有物。这种无可归属的特点,决定了以防治环境问题为基本任务的环境法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特点。二、环境法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从公害对策到可持续发展•环境法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污染防治法时期,第二阶段---环境保全法时期,第三阶段---循环型社会法时期•国际环境法经历了从公害对策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大致是在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到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这个期间完成的。•1993年11月的日本《环境基本法》把确保现在以及将来国民的健康和文化的生活确定为立法的目的,把日本的环境法引入可持续发展时代。第二节环境法的基本指导思想•一、环境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环境危机反映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现代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矛盾。一方面,当代人类经济活动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已超过自然的供给能力,使生态系统的再生产力下降,从而造成人类经济活动需求的无限扩大与生态系统负荷过重而供给能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与不断加深。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排放废弃物的迅速增长,实际上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及环境承载力下降的矛盾日益尖锐与不断加深。•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明确说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第一个国际政治文件是1980年的《世界保护战略》,其副标题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物资源保护”。该战略确定了三个主要保护目标:1.保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2.保存遗传的多样性;3.可持续地利用物种和生态系统。这些保护目标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982年10月28日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自然宪章》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该《宪章》已经具备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各种要素。首先,《宪章》对人类发展与自然关系的判断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奠定了认识基础。其次,《宪章》提出了人类在追求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应采取的态度。解决矛盾的起码要求是使人类的行为适度、合理。再次,《宪章》提出了保护自然、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利用的一般原则,而且提出了体现这些原则的一些具体要求。最后,《宪章》还规定了实施的办法。•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第十五届理事会期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概念达成共识,并以《环境署第十五届理事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记载了这一共识。•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大会(又称第二届地球首脑会议)。这次会议是可持续发展思想进一步丰富的会议,也是推动这一思想在更大规模上转化为国际法律或各国的政策和法律的盛会。•中国:•1994年3月25日,由国家计委等部门联合参与编制的《中国21世纪议程》经由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该议程既是中国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承诺,也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中国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的落实。•发展目标: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差别。•--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