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环境影响技术、方法与实例——基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包存宽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提纲规划环评技术导则不同类型规划环评的要点规划环评实施案例规划环评存在问题展望一、规划环评技术导则前言1、目的: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导规划环评的实施;促进规划环评的科学化与规范化。2、本导则的内容是引导和启发性的,将随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深入而不断发展。1总则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1主题内容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原则、工作程序、方法、内容和要求。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一地三域”和“十种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一地三域”规划指: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十种专项规划”指: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1.1.2适用范围详细范围依照国务院“关于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的规定”执行。1.1.2适用范围1.2术语1.2.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即:规划环评=规划层次的SEA什么是SEA?(1)SEA:基于项目EIATheriveletal.(1992,pp.19–20):正式、系统与全面的评价政策、计划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的过程,包括就评价结论与成果编写书面报告,以及将研究成果应用具有公共责任的决策中。(2)SEA:辅助决策的工具SadlerandBrooke(1998,p.3,chap.4):SEA是一种政策工具,其目的是将对环境的考虑纳入决策中。应尽可能地依据或配合相关的其他政策工具开展SEA,以及将SEA融入相关政策与规划的决策过程。VerheemandTonk(2000,p.177):SEA是一个结构化的、预防性的过程以强化环境因素在战略决策中的作用;应尽可能地依据或配合相关的其他政策工具开展SEA,以及将SEA融入相关政策与规划的决策过程。Sheateetal.(2001a,p.7):SEA是一个系统的辅助决策的程序,以评价政策、计划或规划的可能引起的显著的环境影响;NathalieRisse等2003:SEA是一个综合的、结构化的决策辅助过程,目的是评价战略性议案(比如政策、计划与规划)及其推选方案,以及推荐减轻负面影响以及增强正面影响的对策措施。(3)SEA: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具SEA的目的是检验拟定的政策、规划或计划是否已经或者可能会支持可持续发展,否则修订这些PPPS;SEA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具,其作用应体现在通过将可持续发展目标、准则及指标体系纳入评价过程及内容。规划环评=规划层次的SEA:基于决策的层次的分析政策规划计划项目1.2.2规划方案符合规划目标的,供比较和选择的方案的集合,包括推荐方案、备选方案。1.2.3替代方案通过多方案比较后确认的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1.2.4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建议采纳的规划方案。规划方案示意图1.2.5减缓措施用来预防、降低、修复或补偿(按优先顺序排)由规划实施可能导致的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1.2.6跟踪评价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分析、评价,用以验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判定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过程。1.3目的与原则1.3.1目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决策的早期阶段,充分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3.2评价的原则1、科学、客观、公正原则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早期介入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EIA介入规划编制阶段的4种方式目标型:在规划的制定之初介入,通过评价以明确规划的环境目标及环境保护原则与要求。融合型:评价成为规划的编制过程的一个环节,可充分的评价与分析规划的各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以规范规划的环境目标和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反映型:在规划的草案形成之后、正式报批之前介入,此类尤其适用于由第三方承担的评价。部分切入型:在规划制定过程的一个或多个时间段,以及规划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介入开展专题性环境影响评价。3、整体性原则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一起考虑。4、公众参与原则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1.3.2评价的原则5、一致性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深度应当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6、可操作性原则应当尽可能选择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评价方法,评价结论应具有可操作性。1.3.2评价的原则1.4工作程序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规划规划分析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评价指标对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修改规划目标或规划方案放弃规划编写报告书、篇章或说明针对规划方案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实施监测与跟踪评价公众参与采纳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评价结论2内容与方法2.1基本内容1、规划分析2、环境现状与分析3、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4、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5、针对各个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6、开展公众参与7、拟定监测、跟踪评价计划8、编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告书、篇章或说明)2.2规划分析2.2.1规划的描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在充分理解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应阐明并简要分析规划的编制背景、规划的目标、规划对象、规划内容、实施方案,及其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规划的关系。2.2.2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按拟定的规划目标,逐项比较分析规划与所在区域/行业其他规划(重点应是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如何进行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分析与统筹?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自然资源保护规划其他有关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保护规划2.2.3规划方案的初步筛选2.2.3.1内容识别该规划所包含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的经济活动,分析可能受到这些经济活动影响的环境要素;简要分析规划方案对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进行筛选以初步确定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2.2.3.2依据依照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及其它有关规定2.2.3.3方法专家咨询、类比分析、矩阵法、核查表法等。规划分析的模型规划的内容分析相关规划规划文本所依据的规划规划的目标所衍生的规划规划作用对象其他相关规划规划方案分析规划的内容失误分析目标含混、被掩饰方案不是最优相关规划间缺乏协调规划一般分析规划缺陷分析规划组织分析层次结构组织效能规划的组织失效认识上的缺陷、利益上的差别、表决悖论与资源的过剩或不足规划的过程分析制定过程、实施过程、规划的调整与升级执行过程失真表面化、扩大化、缺损或替换规划分析城市规划的三维分析1、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分析城市的职能与性质;人口规模分析;用地规模分析;总体布局。2、城市总体规划的执行分析城市规划体系的形成;规划的实施管理。3、城市规划的组织分析组织与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与模式4、城市规划与相关规划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经济区划;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生态(环境)规划5、城市规划体系的内部关系分析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分区规划与专项规划等关系2.4评价的内容与范围2.4.1评价内容根据规划对环境要素的影响方式、程度,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每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随规划的类型、特性、层次、地点及实施主体而异;根据环境影响识别的结果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2.4.2评价范围确定评价范围时不仅要考虑地域因素,还要考虑法律、行政权限、减缓或补偿要求,公众和相关团体意见等限制因素。在确定地域范围时通常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地域的现有地理属性(流域、盆地、山脉等),自然资源特征(如森林、草原、渔场等),或人为的边界(如公路、铁路或运河);二是已有的管理边界,如行政区等。2.3现状调查和分析2.3.1现状调查应针对规划对象的特点;按照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效用性的原则,有重点的进行;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2.3.2现状分析与评价2.3.2.1主要内容:a.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及相关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分析,确定当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b.生态敏感区(点)分析;c.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分析,确定受到规划影响后明显加重,并且可能达到、接近或超过地域环境承载力的环境因子。2.3.2.2环境限制因素分析a.跨界环境因素分析;b.经济因素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分析;c.社会因素与生态压力;d.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对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影响;e.评价社会、经济、环境对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2.3.3环境发展趋势分析分析在没有本拟议规划的情况下,区域环境状况/行业涉及的环境问题的主要发展趋势(即“零方案”影响分析)。2.3.4现状调查与分析方法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调查与监测等。2.4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2.4.1基本程序识别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及其性质;编制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表;结合环境目标,选择评价指标。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的判据环境效应强度大小短期/长期,可恢复/不可恢复直接的/间接的环境受体敏感性类型数量耐受能力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显著性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表显著性环境效应强度高中低受体敏感性高极度显著非常显著比较显著中非常显著比较显著不太显著低比较显著不太显著极不显著规划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列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状分析编制影响识别清单影响识别方法专家咨询及公众参与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标准国内外实践经验初步的评价指标评价所需信息理论分析社会经济环境基础数据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确定2.4.2拟定或确认环境目标针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敏感环境要素以及主要制约因素;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确认的环境目标;区域和/或行业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及规划设定的环境目标。2.4.3环境问题的描述当地环境(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产、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噪声、交通);自然资源(包括水、空气、土壤、动植物、矿产、能源、固体废物);全球环境(包括气候、生物多样性)。2.4.4内容与方法识别内容:影响因子识别、影响范围识别、时间跨度识别、影响性质识别。识别方法: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系统流图法、层次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因果网络法网络法:影响网络法2.4.5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以环境影响识别为基础,结合规划及环境背景调查情况,规划所涉及部门或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初步确立评价指标,并在评价工作中补充、调整、完善。2.4.6评价标准首先采用已有的国家、地方、行业或国际标准。如缺少相应的法定标准时,可参考国内外同类评价通常采用的标准,采用时应经过专家论证。2.5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2.5.1预测应对所有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预测。预测内容:包括其直接的、间接的环境影响,特别是规划的累积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预测方法:一般有类比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分析、环境数学模型、情景分析法等。2.5.2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a.规划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b.规划对环境质量的影响;c.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趋势与生态承载力的相容性分析。评价方法一般有:加权比较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对比评价法、环境承载力分析等。对比分析法前——后前——后A2A2环境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