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环境和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浅论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并且正在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由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上,家庭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防线。本文就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作些探讨。一、家庭环境的好坏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有80%和家庭教育不良有关。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重要的环境,家长与子女关系密切、接触多对子女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家庭是教育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家庭,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很深、很大的,而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直接原因,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品行塑造则有很大影响,家庭是社会成员成长的“第一课堂”,孩子习惯的养成、品行的塑造、心理的发展等个人素质很多是在家庭里形成的。社会成员要顺利实现社会化,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心理结构;在实现社会化之后,家庭同样承担着帮助社会成员遵守社会秩序,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责任。家庭环境的好坏,常常是导致社会成员性格品质优劣初始的直接的因素,孩子的许多习惯、品2行的养成,以及走向社会后的行为取向,在家庭里就已初步定型了,所以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二、导致不良家庭环境的主要因素第一、残缺家庭。残缺家庭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家庭结构破裂趋于小型化,传统家庭的帮助、保护和监督功能正在弱化。残缺家庭对青少年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过早的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这一切严重的阻碍了健康成长,诱发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缺少了父辈的关爱与教育,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残缺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发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1.家庭关爱的缺失造成青少年心灵扭曲。在青少年教育中,父母是第一位老师,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如果家庭结构破裂,父母感情破裂、婚姻失败、家庭失和,以致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使子女得不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灵将遭到致命的摧残。他们目睹了父母是如何从和睦恩爱走向誓不两立,从而会使青少年怀疑人间的真情,觉得世界是如此的不可靠,人与人之间如此的不值得信任,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长期的内心痛苦,心理的失衡,渐渐地的使他们产生心理偏差,形成变态人格,很难融合到正常的社会中去。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孤避、冷漠和封闭,不愿和人交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愿和人交流,而是闭门苦思,在心理3无法得到平衡的时候,很可能采取极端的手段去处理问题。2.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不良环境污染影响主要是来自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以暴力团伙犯罪为主的“黑色”污染和以毒品犯罪为主的“白色”污染。残缺家庭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应有的关心,他们的很可能在社会上去寻找朋友的慰藉,于是他们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团伙猎取的对象,受到诱惑与利用,心情忧郁、精神空虚,很可能沉溺于黄色书刊、淫秽录像以及网络中,甚至吸毒、酗酒、性放纵等。第二、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作为青少年的榜样,如果家庭成员整天争斗不休,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无异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很多父母习惯采用粗暴野蛮的教育方式,会形成孩子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生活在习惯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青少年,形成了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了,遇上了犯罪动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第三、不正当的家庭教育方式。1.过分溺爱子女。有些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把他们“宠坏”了,“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走上4犯罪道路。列宁说:“毁于溺爱的孩子比毁于小儿疾病的多”。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农村绝大多数家庭,子女数量少,有一些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要啥有啥,要啥给啥。某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对子女的生活日常需求过于大方,对子女已经暴露出的恶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甚至纵容庇护,让孩子从小在生活上贪图享受,大手大脚,在待人接物,处理社会关系上,惟我独尊,使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追求享受的不良习惯,并普遍存在任性、孤僻、内向、骄横、脆弱的心理性格特点。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把物质利益的追求当成生活的最主要目标。当这种物欲无限制的膨胀,而又不能从正常渠道获得满足时,就可能想方设法通过非正常渠道来填充贪得无厌的胃口。2、缺少沟通。当前,很多父母总是为子女辍学、离家出走等问题所困扰,其原因大多数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不能良好的沟通而造成的。有道是“种田不锄一季荒,养子不教一世枉”,我们有些家长重养轻教,以为孩子生下来把他养大,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将来能否成人、成材都不往深处想,有的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无暇顾及孩子,对子女关心、爱护不够,甚至连孩子在哪一年级读书都不知道。许多父母因经商、出国或因自身原因把孩子留给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代管,称为留守少年,据调查显示约32%的孩子是隔代教育,“隔代溺”使教育放任自流,使这些青少年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父母养育孩子是“生产”,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产品”,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今天,一个孩子出了问题,就意味着家庭出了100%的“次品”,甚至是废品。还有一些家长业余时间都用在打麻将5上,很少过问孩子的思想表现和学习娱乐,由于缺少沟通,形成思想隔阂,对子女的思想、行为也无从了解和掌握,以致孩子变坏了也不知道。据调查,个体工商业者、包工头的家庭子女违法犯罪率较高,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很少在家,即使在家也由于奔波劳累,回家后便倒头就睡,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花在对子女的关心教育上,由于缺乏管教,加上孩子自我约束力差,一旦结交不良之徒,就很容易走上歧途。据有关资料显示,父母通过给孩子关注、爱护、理解等倾注情感方式所达到的效果,是其他不同方式总和的6倍。因此,理解、关爱在孩子青春期阶段显得尤为重要。3.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是指用武力高压的手段制胜不听话的子女,动辄拳脚相加。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很多恶劣后果,首先,它会使青少年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还会产生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甚至会有极端之举。其次,在这种家庭成长的青少年,常常会感到家庭冷酷无情,于是选择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有的在别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4.互相矛盾的教育。这是指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出现矛盾,或者是父母之间,父辈与祖辈之间,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有的纵容,有的批评,对其行为,有的肯定,有的否定,这种教育会使青少年无所适从。5.期望过高。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尽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这时孩子就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6逃避和逆反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第四、有缺陷的父母。有缺陷的父母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父母智力或身体有缺陷,如精神病、盲人,他们自己生活都无法自理,更谈不上给子女以教育。处于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往往先天不足,在学校、社会还可能因家庭缺限受到歧视,过早的流入社会,养成不良恶习直至违法犯罪。二是父母素质低下的家庭,父母榜样的影响对未成年子女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大作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样描述父母对自己行为要求的重要性:“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和青少年谈话或教育或吩咐他们的时候,才是在教育他们,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他们,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你们怎样表示欢心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都对青少年有很大的意义。”母亲是子女的第一位导师,母亲若是贤惠、善良、正直会给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反之,母亲奸诈、粗狂、轻浮的习性又会把子女推向大海深渊。许多走上卖淫道路的妇女大都受过其母放荡生活的影响。父爱是一种权威性的爱,能给家庭带来一种安全感,可以帮助子女形成守法与违法的敏感性。如果父亲有不良的行为,子女就会学习、仿效其行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若父母生活作风不检点、不正派,在思想上给子女造成负面影响,客观上助长了子女在异性交往上的随便与轻率,也是青少年7性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一些十几岁的少男少女,有的还是小学、初中学生,小小年纪便谈恋爱,偷食禁果。近年来,青少年性犯罪案件逐渐增多,有的地方青少年性犯罪已成为仅次于侵财型犯罪后的第一位犯罪。第五、经济贫困的家庭。在有些经济贫困的家庭,由于父母无稳定的收入,又无挣钱致富的技能,谋生艰难。主要是城市下岗职工和经济落后农村尚未脱贫的家庭,无暇教育子女。这些家庭中小孩中途缀学的较多,若是家中还有一个病人则更是雪上加霜,债务累累。这类家庭中的青少年很容易过早的涉足社会,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误入犯罪群体中,男性青少年多以偷盗、诈骗为生,女性青少年则以卖淫为业,而且违法犯罪的意识很浓厚,难于改造。三、新时期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思考首先,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必须加强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影响,这是关键中的关键,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尤其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素质优劣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道坚固的防线,也是创造人才的摇篮。因此家庭教育具有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优越性。正确的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重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8其次,家庭教育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把德育放在首位。要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人,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利的人,要教育孩子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不做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事,要爱护公物,文明礼貌、乐于助人,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从根本上杜绝犯罪行为的发生。要鼓励孩子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要经常主动与学校、社会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并根据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要争取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加强沟通,给孩子一个亲切、温馨、和谐的情感。对做错了事或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吸取教训,而不能采取打骂虐待等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孩子受到挫折要加以安慰和鼓励,要搞好家庭教育。作为教育者的父母,要有良好的道德品德,较高的素质和修养。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教师。为人父母者,要在各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家庭教师”。再次,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的责任。预防青少年犯罪,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有关部门可与青少年家庭签订防止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9每个家长要教育好孩子,先要教育好自己,加强自我思想品德、品行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父母间有矛盾,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争执,否则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过早蒙上阴影。单亲家庭更要注意,防止和及时抚平孩子因家庭变异可能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文明的延续,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