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社会环境对荀子教育思想的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试析社会环境对荀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张书源罗敏秦冠军季志鸿摘要:荀子的性恶论形成是社会环境中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的融合的交织形成的,社会的多样性促使了他的思想的多样性。可以说荀子的“性恶论”在那个战争频繁的年代、文化交织的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时间里,多样性就是他那思想的最好描述。关键词:性恶论、经济因素、文化、战争、民族融合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38年,即战国末年,是个“礼崩乐坏”的动乱时代,其中涌现出的一大批思想家,其理论观点也印上了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荀子,赵国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在其教育思想中,荀子认为,社会的安定与繁荣,国家的兴亡与天地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而这些关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重要原因在于人为的努力。由此,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积极思想。品性,教育,礼乐,涉及到人性的三个基本方面组成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性恶论”作为其论性的主要思想究其社会原因,在“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涽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战国策叙录》)○1中不难看出,与孟子的“性善论”不同,荀子被激为性恶之论也不足奇怪。社会的变迁深深地触动了荀子的思想观念,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同时也作为经济的变革时期,社会,经济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中也无形中对荀子的哲学观念,教育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而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则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性恶》)○2而对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也予以了驳斥,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事,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3“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4人之所以能尊尚道德,作出好事,就是由于加强对他们教育的结果,使他们变恶为善.他的性恶论,否定了孟子的先天道德论,具有更明显的唯物主义因素。荀子强调后天教育的必要性,他用“人无师法”和“人有师法”,说明接受和不接受教育的人的两种不同效果“人无师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5人有师法和人无师法,其思想行为有如天壤之别,正是由于“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而礼义文理亡焉”。○6人的恶性决不能任其发展,必须采用教育手段来改变它,引导人们走向正道。荀子提出能在治国安邦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人,他称为“大儒”。而“大儒”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教育培养,而即使经过教育的作用,也只有少数人能达到如此高度。学校还需要培养更多的“法士”,他们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和维持良好风尚的人才。事实也是如此,才学超众、能力超人的尖子总是少数,“培养尖子不能成为教育的重点”,而众多的治国人才,乃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应是教育的重点,他也提出了选拔人才的准则:知而不仁,不可,任而不知,不可;既知而仁,是人主之宝也,而王霸之佐也。○7先要重视教育培养,再以考核为准则。荀子反对奴隶制的世官世禄制度,他认为:不应该因为他是出身庶人的子孙,便忽视他的才能,阻碍他归之卿相士大夫的行列。他从历史发展规律出发,对教育作用充满信心和希望“认为人的学习只有不断推进,才能不断提高认识的广度深度”。因此,学习不能间断,“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允许间断或停止。这是荀子在总结学习经验中提出的科学论断。他还提出在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时,则要积微见著、积善成德,教导学生持之以恒。他的一句教育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8他认为坚持是必要的,但目标要明确,方向对头,决不能见异思迁;如果用心不专一,学习也不会有所收获。关于此,荀子有精辟论述“硅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9荀子的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它能归正人的思想美德,教导人学义,还非常重视学习的过程,即:教育要在方法上循序渐进和在态度上要持之以恒。综之荀子的教育思想,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相当大的联系。荀子所处的时期是百家争鸣的后期,那时出现了众多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荀子在批判地继承诸子百家的同时,取百家之所长,解百家之所“蔽”,又汲取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就,论证了自然之“天”,形成了较为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他根据对自然的了解,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即完善了他的“性恶论”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也和他同一学派的孟子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肯定了自己的唯物主义思想。春秋、战国的不断战争促使了荀子那伟大的思想的形成。战国封建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封建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交流的加强等许多因素促使了荀子的思想的形成。社会环境的影响使荀子的思想带有极大的时代色彩。战国时候封建经济已在我国有了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封建经济逐步壮大,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奴隶主阶级经济的统治。人民有了私有的土地,可以发展一定的商品经济,而各国间的不同经济的发展态势促使了不同的文化思想的形成,而荀子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这就是他的思想具有包容性。他把自己的政治愿望寄托于老牌的东方经济强国齐国,齐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这是封建经济的发展的结果。齐国位于东方的海边,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政治优势、经济优势,荀子长期的在齐国讲学以发扬他的思想,可是当他看到齐国并不是他心中所想的可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国家是他悄然的离开了齐国到了崇尚武力的西方秦国。可见封建的经济因素对他的思想形成是有多么大的影响呀!社会经济的多样性促使了他的思想有了多样性,他的思想包含了法家、儒家、墨家的思想。思想文化是人们主体精神在外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制约下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一种体系、形态,它有着一整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从根本上指导,制约着人类的思维,行为以至情感形成和表现方式。因此荀子所处的时代——战国后期,社会正大踏步地迈向统一,与此相一致,思想学术的发展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他也就顺应了这一潮流,采各家之长,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理论的品读者和总结者。尽管社会动荡不稳定后出现了统一的趋势,但是各家的思想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争鸣,还出现了大规模的总结,儒家派的荀子也不例外,这是因为:(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思想文化的总结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荀子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一定基础。(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即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逐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的大变革大统一促进了荀子的各种教育思想的提出。(3)社会的动荡使得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这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社会的大变革大统一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形态发表不同主张,形成了总结思想的局面,当时列国纷争,社会剧变,战争动荡后的社会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后期思想的发展,而且使得当时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发展思想,因而思想也就空前活跃。(4)社会动荡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有才学之士,一大批文化人被网罗在诸侯、大臣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斗争和社会改革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和总结。(5)大国争霸,社会的动荡,一方面使得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战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加强联系,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被打破,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6)战国时期文化繁荣还有两个突出原因,即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也许是战争即将结束了,所以战争的惨烈程度也更加的厉害。尤其是公元前260年长平一战中,赵国的大约40万俘虏全部被秦军坑杀,“血流漂卤”。他痛感于战祸之烈,对人性失望之极,所以首倡“性恶论”来解释人生万象,而不断的批评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无使用价值的理论,因为在那兵荒马乱、“争于气力”的年代,“性善论”的确显得软弱无力。荀子出于走向统一的时代需要,也出于礼法兼治的政治理想,他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他早年待过稷下学宫,这一经历使他能够接受各家各派的思想,晚年又受春申君之邀到了楚国,再任兰陵令,而后又遭变故,就退而著书授徒,传下《荀子》一书。在那一个思想极度混乱后逐渐趋于统一的时代,荀子同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的作者们担负起了总结思想的使命。民族的进一步的融和,让荀子有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去了解其他民族的先进思想,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强促进了思想的进一步融合与统一。荀子的思想可以说是整个先进思想集合,统一战争的频繁,民族的融和也是越频繁。民族的融合促使了先秦思想的统一与深化,儒家、法家、墨家的思想在一个很好的环境中得到了彼此之间的互补,可以说荀子的思想并不仅仅代表的是儒家的思想,他的思想代表的是整个先秦的思想,因为他的思想有了统一的民族性。而封建政治的发展是荀子思想发展的保证。有那么一个趋于统一的政治趋势使社会有了一个统一的思想标准,荀子的思想便应运而生。但是他的思想却不被社会所接受,战争的频繁,争霸的需要促使统治阶级需要一种更为强硬的手段去实现他们的政治目标,因此儒家的荀子思想就不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了,这是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的。他们需要的是法家的思想,法家的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强大,国家的强大是他们在政治所希望看到的。封建专制的思想使权力集中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手里,统治者要求社会上的思想统一。荀子的思想是一个大融合,在政治上不利于思想的统一,这是荀子的思想得不到重用的原因。出于封建社会的初期,奴隶社会的后期,难免社会上有那么一种交错的现象。荀子的思想就是受到了这一社会的政治因素影响而呈现出了纷繁性,这就是政治因素对荀子思想的影响。参考文献:○1杨筠如:《荀子研究》,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36页。○2谢丹,书田译注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3谢丹,书田译注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216页○4:荀子:《荀子•性恶》○5:荀子:《荀子•儒效》○6:荀子:《荀子•性恶》○7:荀子:《荀子•君道》○8:荀子:《荀子•劝学》○9:荀子:《荀子•劝学》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