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高校育人环境的调控和优化浙江理工大学机关分工会杜兰晓摘要:创建优良的高校育人环境,要构建教育环境化的教育新模式,强化学校在育人环境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大力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优化和净化高校育人环境,使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高校育人环境调控优化高等教育活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高等教育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既面临着信息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等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着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所带来的严峻挑战。高校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更好地培育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摆在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良好的成才环境对人才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而不良的成才环境,会使教育产生“零效应”甚至“负效应”。因此探讨调控和优化高校育人环境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所指的高校育人环境,是指高校的育人活动得以开展的各种客观条件和因素的总和,可以分为社会大环境和校内小环境。营建优良的高校育人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国内学者王策三指出,学校教育应该“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时代变革,“一是教育要面向未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头,不再简单地为已存和现存社会培养人才,而要真正为一个尚不存在而形将出现的社会培养人才;二是教育不再仅仅为社会生活做准备,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指令,而是积极地干预和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因此,作为高校应成为优化社会环境的主体力量,一方面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承载体和舆论阵地,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向社会辐射先进文化,可以对社区乃至全社会进行正面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高校可作为个体成长社会环境网络中-2-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其他社会环境系统,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形成学校内部与外部目标、方向一致的“三位一体”的大教育体系,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高校通过主观的努力,可以优化高校校内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大环境。因此,高校应立足于校园,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转变观念,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力量,积极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一、转变观念,构建“教育环境化”新模式调控高校育人环境,必须从理念入手,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让环境参与育人,让环境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人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理想信念的形成和知识能力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离不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也离不开其所处环境和氛围的感染和熏陶。据此,我们提出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教育环境化。所谓教育环境化,即是指高校的教育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目标,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正面教育,在方法论上要以环境教育为主,充分发挥教育环境的渗透功能。教育环境化的要旨在于通过设置一定的教育和心理环境,引导受教育者去感知、体会和自觉思考,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启迪和教育。教育新模式的运用,需要把握以下三点:1.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优良、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优化育人环境提供保障。教师是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导师”,也是环境建设的“指挥者”和“设计者”。建设这样一支队伍,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要通过建章立制,来规范、约束、激励教职工的言行,创造一种严肃活泼、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2.高校的教育活动要与环境相协调,应成为开放系统,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进一步适应社会和国际市场的需要。3.高校的教育活动要以教学环境为载体。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教学设施、人际关系、校风班风、教学氛围等多种有形或无形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熏陶、感化学生,从而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这些有形的、无-3-形的因素共同构成了一种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具有规范性、可控性和教育性等特点,它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具有导向、凝聚、陶冶等功能,因而如何以教学环境为载体,达到教育所期望的效果,是教育环境化的根本任务。二、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物质环境独特的育人作用校园物质环境指高校内部的自然环境和物理环境,包括学校的规划和格局、校容校貌、办学基本条件、校园绿化美化等。建设校园物质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要对校园进行合理规划,强调整体的和谐性。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必须立足于长远,既强调整体的和谐又要做到美观大方,想尽办法调动校园内的每一个育人因素,让学校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一座雕塑都散发着浓郁的育人气息,处处体现和谐整体美感。2.要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强调校园建设的独特性。高校要设法扩大校园的绿化面积,建造适宜学习、休息的绿化景点和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文景观,同时在设计时要使校园的建筑物要具有一种艺术的创造性和独特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北京大学的博雅塔、未名湖、图书馆,被人戏称为“一塌(塔)糊(湖)涂(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要抓好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建设。要保证“二室一馆”(即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具备完善的设施。在生活环境方面,要加强与后勤业主的沟通联系,一方面要办好食堂,保证菜肴量足质好,让师生吃得放心、吃得舒心,能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总而言之,要建设一个“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努力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每一个学习生活场景都能育人”,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物质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学校内部良好育人环境的形成。-4-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建设高校的校园文化,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抓规划,健全调控机制。要建立健全校园文化的管理机构,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综合效益。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制定出各阶段的实施计划,确保校园文化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2.抓特色,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它是一所学校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沉淀,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历史积淀、专业特点来开展,充分发挥本校的特色,整合本校的优势。3.抓重点,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突出时代性,大力开展丰富多彩、格调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师生的热情参与,让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师生健康生活的有效方式。4.抓结合,促进校园文化各方面协调发展。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结合对师生文明意识的教育,提高师生的文明修养;要结合教风、学风建设的开展,要结合学校的实际,使学校各方面步调一致,促进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四、抓好校园精神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树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精神环境建设是高校育人小环境建设的内核和灵魂,它主要包括高校内部人际关系、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其中“三风”是体现学校精神环境的最本质内容,也是一个学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显著标志。高校精神环境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要努力培植优良的校风。良好的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一旦形成,便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斗志,规范人的行为。培植优良的校风,必须加强教育,运用多形式、多渠道进行校风教育。比如在校园内显著位置公开悬挂、张贴体现共产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情操、体现自身办学特色的校风内容,确保师生员工掌握其精神实质,并自觉内化为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同时,-5-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校风建设中起带头作用。另外,维护良好的校风还需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保障,要在全校积极创设正确的舆论环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坚持从严治校,要通过表扬先进、树立典型等办法,宣传主流文化,宣传校风校纪,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2.狠抓教风、学风。教风、学风建设是高校精神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风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所谓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爱岗奉献、刻苦钻研、严谨踏实,铸就高尚的师魂师德,在思想上做学生的表率,在道德上做学生的楷模,在事业上做学生的榜样,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人和引路人。良好学风的培养,既要靠教育,更要靠实践和严格训练,使之养成习惯,变成自觉的行动。只有两者相结合,长期坚持下去,才能见效。3.建设良好的人际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优化育人环境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学校领导要作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典范。学校领导之间要建立一种协调的、稳定的、相互支持的关系,要有民主公正的工作作风,充分尊重信任教职工,关心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注意与教师维系好关系。教师要在学生中作处理人际关系的表率,教师之间在政治上交知心朋友,在业务上拜师结对,形成团结和睦、互相协作的良好关系。教师与学生处理关系时,要真心实意地热爱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教育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至诚至信”、“自立自助”、“有理有节”,为全校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而共同努力。五、加快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积极弘扬主旋律网络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力,被世人称为“第四媒体”。高校师生是“网民”的中坚力量,在网络时代,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通过对网络的研究、管理、开发和利用,不断扩大网络的正面影响。1.教育者要主动走进网络,树立教育引导观念。要大力引进现代社会中先进的社会思潮,尽量保持信息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不要-6-回避社会上、网络上的某些反面信息,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这些现象。2.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三个一”工程建设,即“建成一个阵地”、“建设一支队伍”、“健全一系列制度”。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开展正面教育,奏响“主旋律”,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网络,理直气壮地传播主流价值文化,坚持正面教育的灌输,确保主流导向的主导地位。在唱响“主旋律”的前提下,要不断加大校园网技术和人员的投入,以精彩的画面、灵活新颖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吸引师生的参与,提高校园网的点击率,使校园网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在建设校园网的过程中,要挑选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对时事、政策、校园动态有很强的把握能力、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的教师上岗。同时,要制定一系列特殊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正常的校园生活和教学秩序。3.高校要倡导道德自律,强化师生网络道德责任意识,不断净化网络环境。一方面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防火墙”的研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严密监视和检测国际互联网入口,对所有进入校园网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将有害信息和信息垃圾堵在入口处,防止一些迷信、反动、黄色的信息浊流侵蚀师生的心灵,从而净化网上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以教育、宣传、监督、舆论压力等他律意识促使“网民”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提高,要求师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切实做到慎独,使人们的网上行为时刻听从道德责任的“命令”,使人们的道德良知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得到体现,引导他们真正使网络“为我所用”。总之,创建优良的高校育人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各方面的齐抓共管、师生员工的密切配合。要通过不懈努力,减少阻力,形成合力,增强凝聚力,提高影响力,使高校成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熔炉,使社会成为培育高素质专门人-7-才的大课堂,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优秀人才,从而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教育战线应有的贡献。主要参考文献:1、谢海光著,《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杨德广著,《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黄建榕、刘社欣、冯小宁,德育新模式:德育环境化,《深圳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作者简介:杜兰晓(1972—),女,浙江东阳人,副教授,硕士,浙江理工大学团委书记,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讯地址:浙江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浙江理工大学团委;邮编:310018;联系电话:0571-884311813588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