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营造摘要:营造环境,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的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教师可以使用电教手段,游戏教学,展现教师的风采,有表情地朗读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努力学好语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创设环境电教手段游戏教学展露魅力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的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如,电教手段的使用、游戏表演、生活语文实践活动等等。课堂教学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过程,其中,环境因素是完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动态因素,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营造、控制和利用。营造课堂教学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陶行知认为,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因素。它包含一系列的人际关系,其中主要的是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们要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从步入教室的那一刻起,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从宣布“上课”向学生问好开始,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爱,用自己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信赖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师生一道共同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中,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可忽视。听老师讲解时,每个学生都应该全神贯注,不应相互打扰。在有同学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答对了固然好,如果答错了,其他同学也不能讥笑。在上讨论课时,同学们一方面要勇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允许别人持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双方在辩论中要力避人身攻击。只有在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中,课堂教学气氛才能活而不乱,教学效果才能有保证。二、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影响着他的行为动力、行为方式,也直接制约着他的行为的有效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提高深堂教学效益的核心。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从学生心理特点、个性特点出发。为学生创造开朗、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以此产生强有力的乐学“磁场”。诱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脑子,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尽量让学生自主活动和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尽量引导学生标新立异,让他们做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心旷神怡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进入“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最佳境界。在教授个人所得税的知识时,我将自己的月收入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课本中提供的征收标准,算一算我每月该纳多少个人所得税。学生这下可来劲了,一个个认真地算起来。有些学生对“累进税率,分段计征”领会不透,不是算多了,就是算少了。我说你们既不能多收我的税,也不能帮我偷税,要他们在弄清知识后重新计算。就这样,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三、授之以渔的学法环境古人说:“援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就是要使学生“会学”和“学会发展”。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教为学生的学树立榜样,以好的教法促使好的学法形成,做到以教示法、教中授法。我们还应做到善于兼顾教材(作者)的思路、教师(教法)的教路和学生(学法)的学路,使之优化组合、融为一体;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知识的相同点、相似点,进行概括归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要善于课内外并举,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得发展”;同时还应进行学习方法的系统讲授和训练,教给学生各类基本的学习方法、合理使用时间的方法、科学用脑的方法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自我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国标版数学教材,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实践以及独立思考的广阔空间,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一、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一位教育家曾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是如此,动手操作是他们思维的源泉与起点,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数学课本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用拨钟来认识钟点;用小棒、圆片摆一摆来理解“平均分”、乘法的意义等。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为学生提供了独立学习的良好空间。例如:教学进位加法94时,让学生用小棒先摆一摆,再问一共是多少根小棒?怎样知道一共是几根?怎样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是十几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当学生说出从4根里拿一根放在9根里凑成10根时,在此教师强调这种方法是“凑十法”,并表扬回答的学生,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更形象的理解“凑十法”,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从具体操作中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从而培养了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欲望。二、通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能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数学第三册教材中“认识多边形”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多边形,知道如何来判断多边形。我在教学时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说这叫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说说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出长方形的特点后,教师出示一个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有什么特点?当学生说出它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时,那你们叫它什么名字呢?让学生试着给他取名,得出是四边形的结论后,教师出示五边形让学生讨论他们的特点和叫什么名字。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新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三、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之一,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例如:我在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单双数》时,我采用让学生小组讨论百数表里已填的数,了解填表的顺序,再让学生自己填。填完后,小组讨论这百数表横着、竖着、斜着有什么规律。在进行单双数教学时。我把30以内的双数圈起来,让学生照样子接下去圈一圈,圈完后,让学生读读这些数,在小组中讨论他们有什么特点。教师再告诉他们这些数叫双数,没有圈的数有什么特点,并告诉这些是单数。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学生经历了对知识的探索、生疑、讨论、争论直至释疑的过程,增强了学习信息的多向交流反馈,在互帮互启中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纠错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让学生合作交流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识,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总之,新课程让学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实验学校马小丽新课程倡导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课堂成了一个魅力无穷的胜地,学生不再把学习看作是头疼的事,而是十分向往的。但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老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做法,真正地引导学生加入到新课改的热潮之中。一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如在教《海底世界》时,我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大海说什么?”,学生的回答程度不一。有的说:“大海,你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我长大了一定要用所学的知识去开发你这个宝藏,好为国家多做点贡献。”有的说:“大海,你是神秘的,也是可怕的,曾经有多少人为你而牺牲。”有的说:“我真想住在海边,可以捡贝壳,捉螃蟹,捞海鱼,多自在呀!”也有的学生没有做声,不知如何回答。我就积极鼓励他们,要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多少都行。而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总是投去赞赏的目光。这样一来,学生就克服了胆怯心理,敢于畅所欲言了。二给学生发展以空间曾经有一位教育理论家这样描述过:“在今天中国学校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被倒了个个儿,站着的先生始终占据着至尊的地位,学生们坐着的躯体里掩藏着的却是一个个被战战兢兢地站着乃至于跪着的灵魂。”这段话或许说得刻薄了些,但这不正是目前师生关系形象而深刻的写真吗?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教师要从“独奏音”角色过渡到“伴奏音”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要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要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学习的“饥饿感”,该学生做的事老师决不插手,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去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写”让学生自己评;要引导学生“实话实说”,在“误”中“悟”、“错””中“搓”,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加,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的良性循环轨道,使严肃的课堂教学荡漾着悠然的气氛。三让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仅仅关注了学生的共性,过于强调了统一。老师常常采用“剪贴”、“复制”、“粘贴”等工具,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方法,统一的考试等“统一战线”,搞大统一,一刀切的批量生产。结果磨平了众多学生个性的棱角,致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知腔一调的“标准件”、“相似形”、“全等形”,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被封杀了。新课程标准根植于儿童的天性,尊重每一个儿童个性的独特性与具体性,面向全体“大众”,而不是少数“精英”。它秉持多元价值标准,而不是整齐划一标准,它所倡导的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橱弃“以本为本”的错误观念,确立“以本为例”、“人人成才”的教学思想,摆正“全体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提倡人才发展的非同步观,确立教育目标的各层次性,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设计他们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