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发布时间:2012-12-199:59:09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当前,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关注的焦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转型,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对于提升贵阳知名度,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成生态文明城市至关重要。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在对贵阳市“十一五”期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为依据,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明确了贵阳市“十二五”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建设工程、区域布局和保障措施,是全市“十二五”期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蓝图和行动纲领。第一章“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现状“十一五”期间,是我市抢抓机遇,全面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的五年。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和中共贵州省委“生态立省”,贵阳市委“环境立市”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在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载体,在奋进的五年中,注重生态,关注民生,加快环境整治力度,以实施恢复生态、保护城市环境的重点工程为载体,完成了一批保护城市环境,恢复生态的重大项目。“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在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第一节“十一五”期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执行情况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预计达到42.3%,同比增长5.16%,实现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目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3%,同比增长1.32%,年均增长0.26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75平方米,同比增长0.34%,年均增长0.06个百分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约48%。初步形成以环城林带为依托,风景林地为基础,干道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河流、社区、庭院各种绿地相互交融,乔、灌、藤、花、草搭配有致,点、线、面、环协调发展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专栏一:生态建设情况水土流失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其中小流域和重点水源地综合治理面积100平方公里),全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初步形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完成岩溶治理面积495.21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面积155.17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34个,完成率100%。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完成营造林41829.33公顷,森林覆盖率预计达到42.3%以上,比“十五”期增长5.16%,确保了全市森林覆盖率一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目标。森林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每公顷森林蓄积从2005年的37.4立方米增加到44.9立方米,森林的林层结构、树种组成逐步得到改善。中心区绿地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新增绿地面积619.8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5年的40.98%增至2010年的4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5年9.42m2增至2010年9.75m2。水利建设为生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新增解决农村人口60.48万人的饮水安全,完成21座小型病险水库和重要山塘除险加固,一批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开工和完工,新建雨水集蓄小水池2.27万口,新增水浇地4.5万亩,基本完成全市25度以上坡耕地治理任务。两湖一库综合治理成效明显阿哈水库已达三类水质;红枫湖和百花湖部分区域已达达三类水质。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两年遏制水质进一步恶化趋势,第三年水质有明显好转目标基本实现。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成效突出全市已完成户用沼气池21.3万口,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池50口以上;启动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秸秆还田,化肥、农药施用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区建设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县级自然保护点1个,县级森林稳步推进公园1个,风景名胜区2个;二是现有2个国家3A级旅游区,3个国家4A级旅游区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年优良天数预计达345天,优良率达94.5%。主要污染物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按功能区实现达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城市生活垃圾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1.98%;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预计达56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预计达68dB(A);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50%;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预计为87%;危险废物依法安全处置率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基本达标;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全国平均水平;单位GDP用水量达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2.26吨标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31.53%;环境保护投资指数≥1.7%。专栏二:环境保护情况城市中心区空气质量明显提升2010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预计达达345天,优良率为94.5%;二氧化硫年均值从2005年的0.070毫克/立方米下降到0.058毫克/立方米,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内;二氧化氮年均值为预计为0.026毫克/立方米,与2005年基本持平,继续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以内;可吸入颗粒年均值从2005年的0.083毫克/立方米下降到0.074毫克/立方米,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内,大气环境质量整体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内。区、县(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10年二氧化硫年均值预计控制在0.057毫克/立方米——0.030毫克/立方米之间;二氧化氮年均值控制在0.030毫克/立方米——0.011毫克/立方米之间;可吸入颗粒年均值控制在0.125毫克/立方米——0.065毫克/立方米之间,继续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内,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南明河水质由劣五类提升至四类,2010年我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预计为95.83%,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声环境质量优于国家考核标准2010年我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道路交通噪声分别为56分贝,68分贝,优于国家考核标准。固体废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截止2010年,我市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预计为436.28万吨,处置利用率为预计97.97%,比2005年增长45.5%;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100%,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3.3%,比2005年增长2.68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突出截止2010年我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预计为17.95万吨,比2005年减少排放12.25万吨,预计同比下降40个百分点;COD的排放量为预计5.02万吨,预计比2005年减少0.76万吨,同比下降13.1个百分点,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给贵阳市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全市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上取得了实效,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方面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明显好转,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城市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市人口不断增加,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我市污染物介质以水、大气为主向水、大气和土壤共存转变,污染源从以工业源为主向工业源、生活源、农村面源以及交通源等并存转变,污染物类型从常规污染向常规、新型复合污染转变,各类环境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二是产业结构极不合理,资源耗能型企业仍占主体地位,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加工型经济模式还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随着资源开发强度和消耗的不断加大,资源的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明显凸现出来;三是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医疗垃圾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需要;四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任务重;五是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对饮用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及生态环境都将造成一定的威胁和隐患,小城镇环境保护和农村生态保护急需加强;六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并存的特殊复合型污染需要高度重视;环境监测、监管、信息、宣教、科研等能力急需加强;七是由于历年欠账较多,经济总量小,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环保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环保投入远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总之,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任务艰巨、任重道远。第二章“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环境分析第一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当前,国际经济逐步趋暖,世界主要经济体正缓慢复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的共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转型。从国际形势看: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危及人类自身安全,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说明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完整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目前,国外许多城市把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显示中国仍然是世界排放大国,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强化节能减排,党的十七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写进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十二五”规划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从省内形势看: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目标,贵阳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八届八次全会作出了提高执行力、抢抓新机遇、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2009年又作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三创”工作部署,把“三创”工作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载体,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升、拓展、充实“三创”的内涵,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这一系列新的重大机遇,必将极大地促进贵阳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第二节“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一、资源要素和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突出贵阳市总体上属于资源不足的城市。人均耕地0.028公顷,不足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一半,土地资源匮乏,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人口压力大,石漠化现象严重。据初步统计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仍有201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任务重;而且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作支撑,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为1371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231立方米/年的61.5%,是全省人均拥有量的一半,且时空分布不均,饮用水源保护区占到水体总面积的一半,保护难度大。贵阳市植物资源种类较多,但可供开采利用的资源种类不足,且人为破坏经常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