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和环境研究的现状与进展王军邮政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北圩路77号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邮政编码:210029电话号码:+025-86563636电子邮件:junwang@nau.edu.cnausjun@hotmail.com2008年11月说明本文素材源于王军(2004;2005;2008)。希望能反映2004之后贸易和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我们主要关注:1、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具有贸易涵义的环境问题;2、侧重于气候变化问题,尤其Stern(2006)以后国际经济学界围绕气候变化正在进行的争论及最新研究成果。目录一、导言二、贸易自由化与环境2.1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和北南贸易模型;2.2“向底线赛跑”和“污染避难所”假说2.3污染避难所假说:新进2.4简短的结论三、环境管制与国际竞争力3.1环境管制与国际竞争力3.2环境管制与外国直接投资3.3环境政策–第二类贸易壁垒?四、全球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的焦点4.1气候变化为什么成为一个问题?4.2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涵义4.3气候问题为何难以解决?4.4当前气候问题争论的焦点何在?4.5折现率:一个实例4.6国际环境合作:一个简述4.7合作的机制:动机的建立五、结束语一、导言§199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问题吸引着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如大气臭氧层减少、全球气候变暖以及酸雨等等。对于这类跨境环境问题(TransboundaryEnvironmentalProblems),学术界现在普遍认为,必须通过主权国家的国际环境合作才能得到有效遏制,如通过签署国际环境协议(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Agreements)来解决这类问题,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京都议定书》即为一例。§伴随着上述问题的兴起,贸易和环境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一大热点问题,这既表现在经济学界,也表现在政策部门。§迄今为止,有关贸易和环境关系问题的学术争论已经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出现过若干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如Baumol(1971)、Magee和Ford(1972)以及Walter(1973)等都已成为研究贸易和环境问题的经典文献,OECD也出版过几个有影响的小册子。第二次浪潮始于1990年代,几个标志性的研究成果:1、在国际环境协议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产生了两篇广泛引用的文献,即Carraro和Siniscalco(1993)及Barrett(1994),随着《京都议定书》等协议谈判,国际环境协议经济学的研究得到深化;2、Grossman和Krueger(1993;1995)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假说,即环境库茨涅兹曲线(EKC)和污染避难所假说(PHH),时至今日这两篇文献仍在被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所引用;3、进入2000年以后,国际学术界对贸易和环境的研究热情依然不减,如Antweiler,Copeland和Taylor(2001)、Dean(2002)、Frankel和Rose(2002)以及Ederington和Minier(2003)都各自对贸易和环境问题做了进一步的令人信服的研究。第三次浪潮由Stern(2006)推动,围绕气候变化展开,如最近的Deschênes和Greenstone(2007)、Heal(2008)、Stern(2008)以及Copeland和Taylor(2009)等学者发表在AER等顶级刊物的文章表明,国际经济学界对于贸易和环境问题正保持日益增长的研究态势。当前这股研究浪潮来势凶猛,大致原因如下:ØStern(2006)和UN等国际组织的推动;Ø学术团体的重视,如针对Stern(2006),美国经济学会请Nordhaus和Weitzman撰文,2007年9月的JEL发表了两篇评述性文章。可以说,斯特恩报告引发的轰动效应及在JEL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得到如此多的关注和集中评介在经济学界是并不寻常的;Ø一流期刊的重视:如2006年5月的AER开篇即围绕《京都议定书》和气候变暖问题刊登了4篇文章,并将这一组文章置于“国家安全的经济学”之前;2008年5月AER第一篇文章即为长达37页的Stern(2008)-RichardT.ElyLecture;Ø包括多位诺奖得主在内的一流学者自发地加入,如G.Becker、P.Dasgupta、E.Maskin、W.Nordhaus、R.O.Pindyck、P.A.Samuelson、L.Summers、M.Weitzman以及R.Zeckhauser等最近都先后发表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论著。对贸易和环境关系问题的理论探讨和经验分析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学理论前沿的先导课题之一:Ø证据之一:WTO下有“贸易和环境委员会”常设机构;Ø证据之二:UN(IPCC)、UNEP以及WorldBank等经常召开环境和贸易方面的会议并发布相关报告;Ø证据之三:“贸易和环境”方面的文章频频出现在AER、QJE、JEL以及RES等国际顶级刊物上;Ø证据之四:“贸易和环境”成为世界各地经济学生的博士和硕士论文选题;Ø证据之五:国内已有高校设立“贸易和环境”的专业(硕士生)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贸易和环境的关系:Ø贸易对环境的影响;Ø环境对贸易的反作用;Ø国际贸易、全球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等)与“搭便车”的关系;Ø“肮脏”工业(DirtyIndustries)向发展中国家的迁移即所谓污染避难所假说问题;Ø有害物品的贸易以及作为非关税壁垒的环境标准对自然资源使用的影响等等。§问题-1: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引起什么后果?由于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联,而环境保护又经常意味着牺牲短期的经济增长,于是贸易和环境孰重孰轻就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问题-2:环境因素又如何反作用于贸易问题,环境能成为解决贸易问题的手段吗?环境管制与国际竞争力及外国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需进一步澄清;§问题-3:在国际环境合作中,如何利用贸易手段来促进全球环境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我们希望强调,贸易在促进国际环境合作及确保国际环境公约得以履行的作用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这是以往研究中常被忽视的一点。§注意-1:贸易和环境的关系既可从贸易(所引起的环境后果)的角度展开,也可从环境(对贸易的反作用)的角度入手,这里采取了后一种角度。本文标题将“贸易”置于“环境”之前并不表示贸易比环境重要,而主要是沿用国际上的习惯做法。实际上,如果环境不比贸易重要,环境也和贸易同等地重要。§注意-2:几年前,有学者甚至主张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转变为所谓的“贸易与环境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andtheEnvironment)。尽管GATT最终没有成为GATE,而是变为世界贸易组织(WTO),但可见学术界有相当大的一股力量在强调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更有学者和非政府组织为成立一个“世界环境组织”(TheWorldEnvironmentOrganization)造势。二、贸易自由化与环境2.1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和北南贸易模型2.2“向底线赛跑”和“污染避难所”假说2.3污染避难所假说:新进展2.4简短的结论§贸易自由化是国际贸易领域内的一个重要主张。长期以来它被认为是有益的,能够改善国家福利,促进经济增长。然而,贸易自由化作为一种手段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引起的诸多后果,经济学家长期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上述局面正在得到扭转:随着贸易自由化导致后果的凸显以及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贸易所产生的收益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引起的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种后果(其他如收入分配等)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反思。两种不同观点:Ø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自由贸易引起的环境后果都是消极的,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自由化直接导致了环境的恶化;Ø另一观点相信,短期内贸易的环境后果是消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自由化可对环境施加积极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可以通过考察三种构成来把握,即规模效应(ScaleEffect),意味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发生的改变;构成效应(CompositionEffect),显示所生产出来的物品的变化;以及技术效应(TechniqueEffect),代表着生产技术的改变。Ø一般认为,规模效应会加重环境恶化,但当生产构成从“肮脏物品”向更清洁的物品转换或采用清洁生产技术(CleanTechnology)时,环境状况在实施贸易自由化后反而会得到改善。2.1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和北南贸易模型§Bhagwati(1993)、Grossman和Krueger(1995)等发现,当收入达到某个水平以后,上述构成效应和技术效应的总和将会超过规模效应。于是在长期,贸易自由化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有帮助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一国的收入越高(这被认为是贸易自由化的结果),那么环境损失也就越低。§Grossman和Krueger(1993)评估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环境影响,通过对区域内空气质量的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呈倒U型的关系。迄今为止,围绕贸易自由化和EKC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文献:§Lucas等(1992)发现1960-1988年间LDCs的EKC显著: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这些国家的污染物排放出现了下降趋势;§Anderson(1992)对世界粮食和煤炭工业的类似研究也表明,如果食物和煤炭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那么,与食物和煤炭生产相关的全球污染物排放有可能降低;§Birdsall和Wheeler(1992)对拉丁美洲国家进行的研究则显示,一国的开放程度与其污染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关系密切。发达国家较高的环境标准可传递到发展中国家,于是经济越开放的国家,在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也就越快;§Antweiler,Copeland和Taylor(2001)在AER上的文章研究了对外贸易开放度和环境质量的关系,发现贸易自由化有益于环境保护,一国的贸易限制越少,环境污染也就越少。§Dean(1997)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考察了贸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Dean运用中国各省的统计数据,发现贸易自由化对环境质量既有直接的、短期的负面影响,又有间接的、长期的积极影响,这两者之间呈现着相反的特性。具体地说,国内贸易条件的改善将会直接导致环境污染的增加,于是短期内贸易自由化将令环境质量恶化;但长期来看,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会促进收入的增长,收入的增长又会推动环境质量的需求从而起到遏制环境质量恶化的作用,因此贸易自由化长期的环境影响是积极的。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学者都同意上述观点,如在一个北南贸易模型(North-SouthModel)中,Copeland和Taylor(1994)从规模、构成以及技术等方面对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做了一次清晰的理论说明,研究显示:Ø第一,自由贸易加剧了世界范围的污染,即使北方国家的环境污染可能减少,但南方的污染增加更快,结果世界范围总的污染物是增加的;Ø第二,北方国家生产能力的扩张将增加污染,而类似的生产扩张在贫穷的南方国家却可减少污染;Ø第三,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的收入转移能减少全球范围的污染总量-这是一个重要思想,可为当前气候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灵感。§Chichilnisky(1994)考察了缺少明确界定的产权时,自由贸易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指出“国际市场的传递扩大了全球性公共资源的外部性影响,任何忽视这一点的政策将不可能成功”。§Copeland和Taylor(2009,AER,Forthcoming)提供了一个可再生资源、产权和公地悲剧的模型,发现产权对资源利用有影响,但并不能充分解释不同国家出现的资源滥用现象,价格、人口及技术都会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施加影响。2.2“向底线赛跑”和“污染避难所”假说§Daly(1993),Esty(1994),Dua和Esty(1997)以及Esty和Geradin(1997)都认为,贸易自由化的结果之一是,LDCs会纷纷降低各自的环境管制标准以增强竞争力。于是,就出现了“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RacetotheBot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