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感想支部给了我一本《梁家河》,我得了个宝。我花了一天时间一口气看完。该书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展现了Xi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和成长。讲述了Xi总书记艰苦奋斗、与民同甘共苦,带领村民发展生产、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感人故事。字字句句触动人心。我认为Xi总书记不仅是我们的领袖,也是我们的光辉榜样。习总书记少年时就爱学习、爱读书,他到梁家河插队时才15岁,来时从北京带的两个箱子装的全是书。那时不通电,晚上他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读到深夜。由于煤油烟大,第二天早上,他吐出的痰都是黑的。上山放羊时,他揣着书,把羊赶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锄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他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后来,他带的书读完了,就设法借书读,借同学的,借乡村教师的,借退伍军人的……为了借同学一本《浮士德》,他跑了三十多里路去借。他读书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无法想象,涉及国内外古今名著,当代著作,哲学方面的,文学方面的,甚至于明清时代的课本,无所不读。他说读书不仅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候读到的东西。习总书记那时不光爱读书,还爱思考,强调知行合一,他在梁家河的窑洞里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看到书中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为了磨炼意志,甚至于睡到钉板床上,扎得浑身是血。他觉得锻炼毅力就得这么练,干脆也把褥子撤了,睡到光坑上。一到下雪下雨天,就出去摸爬滚打,下雨的时候去淋雨,下雪的时候去搓雪,在井台边洗冷水澡,都是受书本的影响。通过学习和实践,他找到了一个法宝——“团结观”,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适应环境,努力和群众一起战天斗地,改变梁家河贫穷落后面貌。他积极上进,由于父亲的“问题”,他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10次写入党申请,终于在1972年加入了共青团,1974年入了党。入党后随即被推选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当了党支部书记后,在当月8日的《人民日报》上,获取四川省大办沼气的信息,立即把自己发展沼气的建议以及去四川学习的想法,向县委作了汇报,得到县上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县上的组织和领导下两下四川取经,回来后办沼气培训班,亲自传授技术,和群众一起苦干实干,率先在梁家河建起了土石结合的沼气池34口,解决了43户社员的点灯和做饭问题,实现了沼气化,为全县乃至全省带了好头。梁家河普及沼气后,他就谋划看给村里人办更多的实事,先后成立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房、菜园,还打了一口甜水井,他还办了一个扫盲班,把大家组织起来学文化。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刻苦学习的精神感染着人,为群众办实事的事迹感动着人,“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的豪言壮语震撼着人。他离开梁家河时嘱咐村干部“一碗水端平”的话语深入人心,给大家特别是给广大农村干部留下更多的思考。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一碗水端平”也有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