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后感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我对习近平同志的知青生活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少年习近平从北京来到延安的一个小山村——延川县梁家河。从那以后,我在山洞里住了七年。正如习近平后来所说,“我人生的第一步是在梁家河学到的。别小看梁家河,这是大学问问题的地方。”习近平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从梁家河开始,一个16岁的少年用镐头、锄头、汗水、智慧改造陕北一个偏避的小村庄。没有豪言壮语的高谈阔论,有的只是挥汗如雨刨土打坝的镐头,有的只是在昏暗油灯下的细平气和拉家话,有的只是一砖一瓦垒起的铁匠铺,有的只是“奖品换农具”,凡此等等,点点滴滴,实在令人感动。让人感触最深的是,习近平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的“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在梁家河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所有党员干部,要情系群众,要为人民服务干实事,要坚定理想信念,在奋斗中砥砺前行!由此想到现在很多青年人,吃不了苦,弯不下腰,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不从自身找原因找差距,缺乏理想信念,很容易被困难打倒。同时,也想到我们宝华公司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认真学习青年习近平的创业精神,学习习近平的奋斗精神,学习习近平的吃苦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岗位,按照公司战略规划,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