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梁家河”心得感悟几周前,学校发了一本书《梁家河》。读完这本书,我闭上眼睛,脑海里满是这样一幅画面:“1973年10月的一个傍晚,年轻的习近平静静地坐在梁家河村后面山梁上的一棵梨树下,旁边是一本刚刚读了一半的前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写的《静静的顿河》。他的眼睛盯着远处村子里稀疏的炊烟。唉!村民们整天在地里受苦,却吃不饱饭。一定要想办法让村民多吃点饭,填饱肚子……”想到这里,我的眼里不禁噙满了泪水。年轻的习近平的雄心壮志深深打动了我。小小年纪就离开北京的亲戚,来到陕北的小村庄梁家河,成了一名“山顶洞人”。但他并没有被当时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压迫性的政治环境击倒,而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人常说:“富则济世,贫则助己。“然而,当年轻的习近平很穷的时候,他没有选择独立。反而激发了迫切带领村民致富的决心。从后来,他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打井抗旱、筑坝淤沙、建沼气池、修路等事。他确实一步步带领村民改变了现状。没想到学校会组织我们去梁家河学习,两天一夜的旅程,我们参观了伟人故居,主要目的还是梁家河。土窑洞、煤油灯、陈旧的摆设、简单的劳作工具、沼泽池……,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艰苦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看到总书记从出来的不适应到主动接近群众,最终克服“五关”困难;从沼气池到成立副业队,勇于锐意进取,使自己逐渐与群众融为一体,离开多年却依然牵挂这这里的浓浓鱼水之情。“我迈出人生的第二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这里”,多么朴实的感情……习总书记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安是他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种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虚心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就是梁家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