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纪实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从崛起到和谐——鄂尔多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纪实8月的鄂尔多斯山川秀美、流金溢彩。当我们还沉浸在“一会两节”的喜悦气氛中余兴未尽之时,我们又迎来了全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现场会在我市的胜利召开,这不仅是对我市环保工作的充分肯定,而且也是对我们共建和谐鄂尔多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成就的一次充分展示。“十五”以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工业立市的大旗,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以农牧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历史性跨越。鄂尔多斯凭借自身的强劲发展势头与呼、包二市共同引领着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与呼、包二市竞相呼应、交替领先,形成了区域经济中强势崛起的“金三角”格局。据2005年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市名单,鄂尔多斯名列第53位。在西部145个地级市中,鄂尔多斯市经济总量列入前15位。我们自己也切切实实体会到,“十五”时期是我市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变化最为显著的五年,也是为今后更快更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五年。一、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在经历了大开发大发展与高经济增长的短暂历史时期后,鄂尔多斯人又开始重新审视鄂尔多斯的再发展,积极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促进循环式生产、推进“三化互动”、建设“绿色大市”的新路子,作起了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大文章。回顾“十五”,鄂尔多斯的环境保护事业,通过积极地开展污染治理,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在环境综合整治上取得了新突破。从过去的高耗能、高污染、“十五小”“新五小”遍地开花到园区发展集中管理;从痛下决心全面清理整顿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载能企业“关小促大”到所有污染企业环保设施的配套运行;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上迈出了艰辛的一步,有效地遏制了高耗能、高污染、技术落后产业在我市盲目发展的势头。特别是通过去年的大幅度清理整顿,全市的环保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起点。面对“十一五”,我们依然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从我市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态势来看,呈现出更加良性的快速发展态势,运行2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重要领域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有所突破。市委、政府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行集中式发展,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构想。这些都无疑为环保事业的阔步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全国的大气候来看,国务院新发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为今后的五年和十五年的环保工作确定了发展方向。总结这些年来的工作经验,按照市委书记云峰的话说:我们正在摆脱陈旧观念的“四大困扰”,实现了科学发展的“三大提升”。一是摆脱了生态恶化、治理、再恶化、再治理的困扰,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鄂尔多斯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8.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和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区各占48%,每年注入黄河的泥沙有l亿多吨。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和关怀鄂尔多斯的生态建设,各族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但由于自然、人为因素以及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始终难以摆脱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困扰。其背后是生态平衡的铁律在起根本性、支配性作用。1998年到2000年,连续三年大旱,鄂尔多斯草原赤地千里,80%的草原沙化、退化,严重威胁着我市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现实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查阅鄂尔多斯有气象记载的48年历史,“十年九旱、灾害连年”是基本的自然规律。顺应这一规律,2000年,我们提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对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种养结构、养殖方式、人口布局、产业化发展、资金使用方式进行“六大调整”,坚持不懈地推进禁牧休牧和舍饲养殖,坚持不懈地推进人口转移,减少农牧民、致富农牧民,通过主体的主动退出求得客体自我平衡、自我修复。五年来,转移农牧民40万人,粮食产量由2000年的13亿斤增加到去年的23亿斤,牲畜头数由615万头只增长到今年的1498万头只,植被覆盖率由30%左右提高到70%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453元提高到4601元。同时,全力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扶持和培育一批农牧业龙头企业,加快草畜林沙产业化,逆向拉动生态建设,创造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的多赢局面,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国灌木林现场会、防沙治沙工作会议和水资源工作会议相继在鄂尔多斯召开。二是正在摆脱发展、关闭、再发展、再关闭的困扰,开创工业文明发展新局面。针对工业发展中存在的总量小、产业链短、产业层次低、增长粗放、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2001年,我们提出了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3高附加值和高度节能环保“六个高”的总体思路和要求,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发展。五年来,我们一方面在不断加快先进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在不断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一方面在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基地集中,另一方面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努力摆脱发展、关闭、再发展、再关闭的困扰。我们大力度整合和淘汰小、散、乱,取缔了200多家小水泥、小炼铁、小白灰,关闭了1000多座小煤矿,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单井产能、装备技术、全员工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矿井,地方煤矿由1300多座压缩到267座,煤炭年产量由2000年的2679万吨增加到1.5亿吨,鄂尔多斯成为全国首个亿吨级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我们停产整顿了200多家污染企业,促使所有排污企业上了环保设备,引导和培育了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初步形成了煤—电及其废弃物利用、煤—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利用等循环产业链条。着力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规划建设了蒙西、棋盘井、树林召等8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了一批有比较优势的煤液化、煤焦联产、煤电联产、煤电冶金联产项目,产业集中度、资源加工度不断提高,煤、电、化工、建材、绒纺、冶金等主导产业呈现出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着力推进产业多元化,汽车制造、重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生物制药产业正在建设和发展。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3亿元,相当于“九五”末38.4亿元的5.3倍,在总量不断扩大的基础上保持了长周期、快增长。三是正在摆脱建设、拆迁、再建设、再拆迁的困扰,努力开创城市文明发展新格局。多年来,我市缺少一个长期的、总体的、深度的城市建设规划,城镇布局不合理,市府东胜每年拆拆建建、修修补补,规划反复修编,年年修编,仍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鄂尔多斯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宜人居,而且人口不多,因此不可能建设更多的城镇,必须突出重点,着力打造城市核心区。我们从这些年的建设中,从各地的发展经验中得到一个结论:在一个小城镇的基础上,靠拆迁是拆不出大城市的。撤盟设市后,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鄂尔多斯迫切需要加快城市化发展。伴随着市区人口的急剧膨胀,拉大城市框架、补足城市欠缺、推动城市崛起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提出了“拉大、补欠、崛起”的城市化思路,跳出拆迁思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规划了以“一市两区、三个组团”为城市核心区,辐射具备产业支撑和发展潜力的重点城镇的城镇化发展布局。我们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高水平管理,努力与世界城市建设先进理念接轨,打造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区。新区建设也为东胜区的改造提升留下了发展空间,使东胜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与新区共同崛起,建设一市两区、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四是正在摆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困扰,打造文明发展新平台。多年来,水、4电、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水平低、建设速度慢,成为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最大的瓶颈制约。在加快发展中我们始终强调“‘三化’互动水支撑、基础设施要先行”,转变“量入为出”、“先建设、后提高”的观念和做法,坚持抢先、领先、超前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以市场机制、企业运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的情况下,完成投资500多亿元,构建了鄂尔多斯水、电、讯基础供应网络和公路、铁路、航空相结合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坚持“拦截地表水、蓄住天上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三水”并举,新建、修建了乌兰木伦、扎萨克、呼和乌素等5座大中型水库,完成了东胜和棋盘井两大引黄供水工程,创造性地开展了水权置换、节水改造、循环利用,提高了水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推动了节约型社会建设;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692公里、地方铁路792公里,鄂尔多斯机场年内建成投运;建设覆盖全境的电力、通讯网络,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88万千瓦,110千伏、220千伏输变电站分别由2000年的12座、l座增加到2005年的26座、8座,新建500千伏输变电站2座,供电能力由2000年的34.4万千伏安增加到2005年的268.7万千伏安,为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平台。改革与发展是一场革命。建设“绿色大市”,推动人口转移,变革千百年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摆脱恶化、治理、再恶化、再治理的困扰,始终伴随着激烈的思想碰撞、观念冲突和自我扬弃;铲除“十五小”,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摆脱发展、关闭、再发展、再关闭的困扰,始终伴随着认识的交锋、利益的取舍和痛苦的抉择;拉大城市框架,严格执行规划,实现城市组团式发展,努力摆脱建设、拆迁、再建设、再拆迁的困扰,始终伴随着思想的解放、认识的升华和理念的更新;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先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明发展新平台,始终伴随着视野的拓展、制度的创新和矛盾的破解。正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真理,坚持开拓进取,着力摆脱“四大困扰”,从而实现了“三大提升”:一是经济实力大提升。“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均保持30%和40%以上的高速增长。据自治区统计局最新反馈,2005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4.8亿元,人均GDP4971美元,财政收入达到9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亿元,经济总量进入西部145个地级市前15位,综合实力荣列中国百强市第53位。实施市旗经济一体化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配置资源,县域经济爆发出强劲的活力和增长势头。2005年,全市8个旗区财政收入全部过亿,县域经济组团式进入自治区“第一方阵”。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5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6400元和2920元,1—7月份实现财政收入81亿元。二是产业层次大提升。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由“九五”末16:60:24,调整为2005年6.8:52.5:40.7,一产在GDP中的份额减少,但总量扩大,效益提高;二产主导地位仍然突出,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推动下,呈现新型化、多元化发展态势,项目建设和产业层次由低端向高端演进;三产增速不断加快,所占份额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三产增加值首次超过二产,传统服务业向集约化、高层次演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具有鄂尔多斯优势特色的文化、旅游、运输产业蓬勃发展。成陵开发区成为自治区首个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吉思汗祭祀、鄂尔多斯婚礼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蒙古族民俗文化和成吉思汗文博园为重点的草原文化产业板块,以响沙湾、恩格贝、七星湖为重点的沙漠旅游产业板块,以“鄂尔多斯人”遗址、秦直道、阿尔寨石窟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板块,推动了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三是发展后劲大提升。五年来,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76个,总投资达到4290亿元,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生产线,大化肥生产线、天然气制甲醇生产线等一批大型项目都将于2008年至2010年建成投产、发挥效益,鄂尔多斯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将更加坚实、更加强劲。围绕羊绒、煤炭、化工等主导产业,建设了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技术研究中心,扶持和引导企业建立了3个博士后工作站,鄂尔多斯已建成全国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和国家羊绒标准化基地、煤液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科技支撑能力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