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环境中亚铁离子对紫花苜蓿犠犔525早期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书书书酸性环境中亚铁离子对紫花苜蓿犠犔525早期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李剑峰1,2,师尚礼1,2,张淑卿1,2(1.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0)摘要:采用砂培的方法研究酸性(pH值4.5)土壤下Fe2+对苜蓿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Fe2+含量在10~100mg/kg时苜蓿生长正常,出苗率、株高、单叶面积、单株叶片数、地上及地下生物量不低于对照组(pH值6,Fe2+10mg/kg);在50mg/kgFe2+含量下,苜蓿生长受到促进,各指标均高于或显著(犘<0.05)高于其他处理;而Fe2+含量在100~200mg/kg时,幼苗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出苗率、株高、叶片长度、单株叶片数、根长和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均显著低于(犘<0.05)其他处理;不同Fe2+含量下,苜蓿的叶片电导率、MDA含量、根系活力、可溶性糖含量,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系统Ⅱ潜在活性(Fv/Fo)均存在显著差异,<100mg/kgFe2+含量处理下的根系活力、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系统Ⅱ潜在活性(Fv/Fo)显著高于100~200mg/kgFe2+处理,但叶绿素含量与铁离子浓度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关键词:亚铁离子;紫花苜蓿;酸性土壤;生长中图分类号:S551+.701;Q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09)05001008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应农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及国家退耕还草政策的要求,苜蓿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农业领域新兴产业。紫花苜蓿(犕犲犱犻犮犪犵狅狊犪狋犻狏犪)是一种优良的豆科牧草,营养价值居牧草之首,适宜生长在pH值6.5~7.5的微酸至微碱性土壤中,一般认为紫花苜蓿不适宜在酸性土壤种植。我国广阔的红壤土区域普遍偏酸性(pH值<5.0),甚至呈现强酸性(pH值<4.5),限制了紫花苜蓿在这些地区(如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的种植[1]。20世纪90年代之前,人们曾在该类地区进行过紫花苜蓿的引种,但最后大多失败[2]。近年的研究表明,部分半秋眠和非秋眠紫花苜蓿品种在强酸性土壤中亦可正常生长[3]。李剑峰[4]用砂培方法研究了紫花苜蓿生长与土壤酸度的关系,发现在pH值低于7的环境下,仅就单一的酸度因素而言,pH=5的酸性环境最适于苜蓿的生长发育,说明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酸性土壤对紫花苜蓿生长的抑制作用除酸性本身外,还有其他更主要的因素。土壤中的铁元素含量丰富,在土壤溶液中多以Fe2+的形式存在[5,6],是土壤中可溶性铁的主要形态,也是能被植物所吸收的形态,土壤环境pH值的降低可以促进铁素形态的溶解平衡向液相中Fe2+浓度增加的方向移动,环境pH值高于4时,pH值每增减1个单位,Fe2+活度就会增减1000倍。因此酸性土壤中的可溶性铁的含量比中性或碱性土壤高;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之一,铁元素在植物生理代谢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7]。而过多的亚铁离子对植物的生长是有害的,大量的Fe2+可通过干扰P、K、Ca、Mg等矿质元素的吸收造成元素营养障碍[8,9],同时诱发产生多种攻击膜脂的活性自由基的链式反应,导致脂质的过氧化和膜的损伤[10],破坏植物组织的结构,降低根系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能力,降低植物产量。在酸性土壤中,不同含量的亚铁离子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旨在研究酸性土壤中不同含量亚铁离子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为紫花苜蓿在酸性土壤中的推广种植和紫花苜蓿耐酸、铁胁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10-172009年10月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第18卷 第5期Vol.18,No.5收稿日期:20081205;改回日期:20090219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西北优势和特色牧草生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BAD52B06),“奶牛优质饲草生产技术研究及开发”(2006BAD04A04),“优质抗逆专用草新品种选育”(2006BAD01A19)、农业部行业专项“人工草地优质牧草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nyhyzx07022)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奖金资助。作者简介:李剑峰(1979),男,甘肃天水人,在读博士。Email:ljfsmart@qq.com通讯作者。Email:shishl@gsau.edu.cn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及设计1.1.1 供试材料 供试苜蓿品种为中种草业公司提供的WL525,种子用0.1%HgCl消毒10min,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后播种。1.1.2 无铁Hogland营养液的制备 大量元素:Ca(NO3)2·4H2O1417mg/L;KNO3607mg/L;MgSO4493mg/L;(NH4)3PO4115mg/L;微量元素:H3BO32.86mg/L;MnCl2·4H2O1.81mg/L;ZnSO4·7H2O0.22mg/L;CuSO4·5H2O0.08mg/L;H2MoO4·H2O0.02mg/L。营养液以去离子水稀释至1/4浓度后用NaOH(1mol/L)或HCl(1mol/L)调节pH值至所需酸度。1.1.3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07年进行,采用细沙作为栽培基质,经HCl浸泡后用去离子水清洗烘干备用。在直径9cm,深7cm,容积为600mL的塑料花盆内铺设与底面形状一致的无纺布,盆内装入300g干燥细沙并将沙面平整,用镊子挑选20粒大小一致的饱满种子均匀摆放细沙表面,覆盖干沙50g。Fe2+(硫酸亚铁)用量为每kg栽培基质10,50,100,150和200mgFe2+共5个浓度处理,设弱酸环境(pH=6),Fe2+=10mg/kg为对照,每个亚铁离子处理重复6盆。将各处理塑料盆称重后分别置入盛有pH=4.5的无铁1/4Hogland营养液的水槽中,使营养液能缓慢由底部渗入,并在盆内形成高于沙表面3~5mm的液面,然后用便携式pH计测定其pH值,直至液面pH值为4.5时将盆取出,再次称重。每12h称量盆栽重量,以相应酸度和浓度的FeSO4溶液,用刻度喷雾瓶将Fe2+施入塑料盆补充重量至最大持水,直至铁离子施入完全。处理后每3d称量各盆栽重量,并用pH=4.5的无铁1/4Hogland营养液补充蒸散掉的水分。对照采用pH=6的相同溶液处理。1.2 测定指标和方法1.2.1 出苗率、生物量、根瘤数的比较 播种后每天记录各处理的出苗数,计算出苗率;每处理盆栽随机标记3株幼苗用于测量株高、叶片数、以描形称重法于出苗46d时测定每标记株自株顶向下第6叶的单叶叶面积[11];出苗46d时,将栽培基质和苜蓿苗从盆中整体取出用水冲洗,直至全株完全冲洗干净,然后取出标记植株,测定其根系长度、根瘤数目、根瘤等级、单株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1.2.2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称取苜蓿叶片0.2g,置入盛有去离子水的试管中,真空泵中抽气30min使叶片浸没于水。静置20min后,用DDS320型电导仪测定溶液电导率。再放入沸水浴中加热30min,冷却至室温后测定其煮沸电导率。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用公式计算其相对电导率:相对电导率(%)=处理后叶片电导率×100/煮沸电导率。1.2.3 植株根系活力的测定 称取植物新鲜根系0.15g,将根浸没于含0.2%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的66.7mmol/L的磷酸缓冲液,避光37℃保温1h后加入1mol/L的硫酸终止反应。取出根研磨后用乙酸乙酯反复提取红色的TTC还原产物三苯甲僭(TTF),485nm波长下测定提取液的OD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TTC还原量。以单位时间内单位鲜根还原TTC的量(mg/gFW·h)表示根系还原力,以此反映植株的根系活力。1.2.4 叶片色素含量的测定 采用吸光度法,称取0.5g新鲜叶片,加80%的丙酮研磨提取后在波长663,646,470nm处读取吸光度。根据修正的Arnon公式计算浓度,修正的Arnon公式为:Ca=12.21×A663-2.81×A646Cb=20.13×A646-5.03×A470式中,Ca、Cb分别为叶绿素a、叶绿素b的浓度;A663、A646、A470分别为色素提取液在波长663,646,470nm处的吸光度。色素含量(mg/g)=色素浓度×提取液体积×稀释倍数/样品鲜重1.2.5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12]。1.2.6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采用蒽酮比色法[13]。1.2.7 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测定 用FMS2型便携式调制荧光分析仪(Hansatech公司)进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11第18卷第5期草业学报2009年参数测定。测定前将叶片暗适应30min后测定Fo(初始荧光)、Fm(最大荧光)、Fv(可变荧光),计算Fv/Fm(叶片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和Fv/Fo(PSⅡ潜在活性)。1.3 数据分析采用DPS3.0专业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2 结果与分析2.1 Fe2+处理对苜蓿出苗率和存活率的影响Fe2+对苜蓿种子出苗率的影响与砂培基质中Fe2+的含量有关,处理14d后观测出含量组(≤50mg/kg)的发芽率高于对照组(pH=6,10mg/kg),而高含量组(≥100mg/kg)发芽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犘<0.05);出苗40d后,≤100mg/kgFe2+处理的植株成活率与对照差异不大,≥150mg/kgFe2+处理的成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活率与Fe2+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随Fe2+浓度的增大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表1),相关系数狉分别为-0.934,-0.833(显著相关,极显著相关),其中Fe2+浓度对出苗率的影响显著大于植株的存活率,说明植株在出苗后,对于高含量的Fe2+具备一定的耐受能力。10mg/kgFe2+处理的出苗率和存活率均略高于对照,这是由于低浓度的Fe2+在酸性条件下对植株的有效性高于弱酸性环境所致。表1 犉犲2+处理对紫花苜蓿出苗率和存活率的影响犜犪犫犾犲1 犈犳犳犲犮狋狅犳犉犲2+犮狅狀狋犲狀狋狅狀狋犺犲犵犲狉犿犻狀犪狋犲犱狉犪狋犲犪狀犱狊狌狉狏犻狏犲狉犪狋犲狅犳犕.狊犪狋犻狏犪Fe2+浓度Content(mg/kg)处理第14天的出苗率Germinatedratein14d(%)处理40d后的植株存活率Survivalrateafter40d(%)1080.00±5.43a89.51±2.76a5071.67±7.64ab88.80±6.54a10053.33±5.77cd83.44±5.09ab15045.00±0.55d77.13±3.42b20047.63±2.64d49.54±5.23cCK70.00±3.43ab88.10±3.12a CK:对照。Control.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犘<0.05)。下同。Thedifferentlette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at犘<0.05level.Thesamebelow.2.2 Fe2+处理对苜蓿株高,叶片数和叶面积的影响环境中的亚铁离子含量对于苜蓿幼苗的生长速率有很大的影响(图1),在试验期间,10和50mg/kg处理的植株高度最高,在27d后显著高于100,150和200mg/kg的处理(犘<0.05)。100~200mg/kg各处理间的植株高度差异始终不明显,但都显著低于对照。Fe2+在27~40d期间对植株高度的影响明显强于在0~15d期间的影响。试验期间,100mg/kgFe2+处理的单株叶片数最多,并在出苗10d时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图2);但在出苗16d时,所有处理间叶片数目差异不大;出苗40d时,100~200mg/kg各处理叶片数随Fe2+含量的增大而依次显图1 犉犲2+处理浓度对紫花苜蓿生长高度的影响犉犻犵.1 犈犳犳犲犮狋狊狅犳犉犲2+犮狅狀狋犲狀狋狅狀狊犺狅狅狋犺犲犻犵犺狋狅犳犕.狊犪狋犻狏犪图2 犉犲2+处理对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