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语文《夏本纪》教案《夏本纪》是一部夏朝兴亡史。于霞的崛起是由于他努力控制洪水和从灾难中拯救人民,他是人民的公仆,他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夏朝的衰亡是因为像孔嘉和夏杰这样的统治者不道德,伤害了人民,人民对他们怀恨在心。今天网友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选修语文《夏本纪》的教案。让我们来看看!选修语文《夏本纪》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中本纪的形式。2、了解篇章的内容及相关的文化内容。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二、教学重点:1、了解本纪的形式。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解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2、课文说明: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g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课文节选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的部分,约占全篇的五分之三。作者怀着虔诚的心情,向人们诉说着夏禹的业绩和伟大的献身精神。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译文翻译全文。4、文言知识积累:1、文言实词:⑴一词多义:浩浩怀山襄陵:冲上,漫上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败坏摄行天子之政:代理行视鲧之治水无状:治理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比较、衡量禹敏给克勤:敏捷给”与“敏”同义。身为度,称以出:称量,权衡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给……作表记;测定薄衣食,致孝于鬼神:致:送达,表达。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察看,考察乃殛鲧于羽山以死:流放,放逐女其往视尔事矣。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亶亶穆穆,为纲为纪:亹(wěi)亹:勤勉不倦的样子。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陂九泽,度九山: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刊旅,九川涤原:刊,砍削;旅,治理。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渐,流入;被,覆盖。⑵古今异义中国赐土姓:中国:指九州之中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于是帝尧乃求人:这时候⑶通假字: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傅”通“敷”女平水土:“女”通“汝”。致费于沟淢:“淢”通5、课文简析:(1)学生口述大禹的事迹,并概括他的高尚品质。提示:禹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他身上体现了公而忘私、乐于奉献、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等高尚品质。(2)问题探讨:大禹治水给了我们那些启迪?提示:大禹治水,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远古时期人类的前赴后继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拼搏精神,在失败中寻求经验教训,毫不气馁,万众同心,最终达到的是“九州既疏,九州既洒,诸夏艾安”的太平盛世。这表现出一个伟大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明的稳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儒家文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海洋一般百折不挠的心态,热爱和平,希望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还可以看出我们提倡的一种集体主义,大禹是子承父业去治水,完成先人的遗愿,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尊师重道、忠义孝顺等优良品德和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心。6、课文小结:《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7、作业:(1)朗读课文三遍。(2)《学案与测评》P15-16。《夏本纪》语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女平水土同“汝”,你致费于沟淢同“洫”,田间水道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同“敷”,分布四奥既居同“墺”,可定居之地九州涤原同“源”,水源众土交正同“征”,征收于是帝锡禹玄圭同“赐”,赏赐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同“避”,躲开二、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使动薄衣食,致教于鬼神使……减少卑宫室使……低矮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使……成功完美乃劳身焦思使……劳累,使……焦急2.为动用法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为……感到痛心3.名词用作动词陂九泽,度九山筑堤防4.名词作状语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在陆地上,在水里,在泥泞的路上,在山路上三、一词多义鸿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大)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大雁)怀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包围)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思念)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怀揣着)负鲧为人负命毁族(违背)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秦贪,负其强(仪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失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载)等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比较)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等死,死国可乎(同样)诛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惩罚)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诛杀)是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正确)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这)唯利是图(“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勉女平水土,维是勉之。(努力)勉为其难(力量不够而尽力做)让让于契、后稷、皋陶。(推让)秦二世使人让章邯(责备)克禹为人敏给克勤(能)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克制,战胜)克日到达(约定或限定(时间))《夏本纪》同步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①亹亹穆穆()②泥行乘橇()③九泽既陂()④声教讫于四海()2、翻译下列句子。1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2违,3其仁可亲,4其言可信。答:②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答:③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答:3、你认为禹是怎样的一个人?答:4、你认为夏朝为什么能兴起?又为什么覆灭?答:拓展训练一、高山仰止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止,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六艺折中于夫子,可谓全至圣矣!(选自《史记•孔子世家》)1、为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⑴祗()()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⑴仰止()⑵以时()⑶布衣()⑷折中()⑸景行()3、翻译下列句子。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翻译:⑵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翻译:⑶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翻译:二、纸上谈兵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为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1、为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⑴少()()⑵难()()⑶将()()2、翻译下列句子。⑴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翻译:⑵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翻译:⑶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翻译:⑷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