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污染,我国企业应何去何从?经管学院04国贸(2)班指导老师:张红凌作者:王景华、陈超平郭文振面对污染,我国企业应何去何从?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国企业无疑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主要力量。如果我国仍以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将会使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也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使经济增长现象成为短期行为,难以维持。所以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历史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关键词: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监管力度、政策扶持面对污染,我国企业应何去何从?近日,广东省环保部门监测发现,广东北江韶关段出现了重金属镉超标现象,15日,在北江高桥断面,监测部门录得镉超标近10倍。经广东省环保局调查,事故原因已经基本查明,事故为韶关冶炼厂在检修期间,部分工作人员人为缩短污水处理工期,导致排放严重超标的高浓度含镉废水所致。就因这一事故,导致北江下游韶关、清远、英德三个城市的饮用水受到威胁,部分城市自来水供应已经停止。而且,还可能延续到广州佛山等地。韶关冶炼厂是上市公司中金岭南(000060.SZ)下属企业,是广东大型铅锌冶炼企业。该厂拥有两套冶炼生产系统,冶炼生产能力为年产精铅锌24万吨,产品包括电铅、精锌、镉锭等。我国有近几百家这样的企业,那么,面对日益严重的企业污染问题,我国企业应何去何从呢?面对污染,我国企业应何去何从?以下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预防措施—清洁生产二、企业决策三、政策支持一、预防措施—清洁生产正所谓预防胜于治疗,污染预防是在可能的最大限度内减少生产厂地所产生的废物量力它包括通过源削减(源削减指:在进行再生利用、处理和处置以前,减少流入或释放到环境中的任何有害物质、污染物或污染成分的数量;减少与这些有害物质、污染物或组分相关的对公共健康与环境的危害)、提高能源效率、在生产中重复使用投入的原料以及降低水消耗量来合理利用资源人常用的两种源削减方法是改变产品和改进工艺(包括设备与技术更新、工艺与流程更新、产品的重组与设计更新、原材料的替代以及促进生产的科学管理、维护、培训或仓储控制)。污染预防不包括废物的厂外再生利用、废物处理、废物的浓缩或稀释以及减少其体积或有害性、毒性成分从一种环境介质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介质中的活动。一、预防措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贝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减少它(11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策略旨在减少产品在整个生产周期过程(包括从原料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中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不包括末端治理技术,如空气污染控制、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焚烧或填埋,清洁生产通过应用专门技术,改进工艺技术和改变管理态度来实现。发达国家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忽视对工业污染的防治,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反映非常强烈。环境问题逐渐引起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对策。例如增大环保投资、建设污染控制和处理设施、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行环境立法等,以控制和改善环境污染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发现:这种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的办法,虽在一定时期内或在局部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一、预防措施—清洁生产据美国EPA统计,美国用于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介质污染控制总费用(包括投资和运行费),1972年为260亿美元(占GNP的1%),1987年猛增至850亿美元,80年代末达到1200亿美元(占GNP的2.8%)。如杜邦公司每磅废物的处理费用以每年20~30%的速率增加,焚烧一桶危险废物可能要花费300~1500美元。即使如此之高的经济代价仍未能达到预期的污染控制目标,末端处理在经济上已不堪重负。因此,发达国家通过治理污染的实践,逐步认识到防治工业污染不能只依靠治理排污口(末端)的污染,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必须“预防为主”,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实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70年代末期以来,不少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各大企业集团(公司)都纷纷研究开发和采用清洁工艺(少废无废技术),开辟污染预防的新途径,把推行清洁生产作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二、企业决策1、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促进治污设施正常运行2、应当制订污染物治理设施淘汰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业污染源的深化治理。1、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促进治污设施正常运行为了迫使企业正常运转污染物治理设施,必须采用经济与行政相结合的手段,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实施严管重罚。必须大幅度提高处罚力度,使罚款额大于治污运转费用。尽快转变监管方式,从单一层次的监管转变为多层次的监管。一个企业可以由基层中队查,也可以由大队、支队查,多方监管的方式既可以避免“老面孔”的人情关系,同时也可以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1)加强监管科技含量,提高现代化监管水平环保部门亦应加快自身建设,提高科学装备水平,增加环境执法的科技含量,加快规范化排污口和污染物在线监控的建设,充分利用电脑技术,实现联网,这样就可以实时监督和记录排污企业的排污情况和设施运行情况,使企业主有一种环保执法人员时时刻刻就在身边的感觉。(2)加速污染防治设施的淘汰,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尽管到2000年底全国工业污染源基本上实现了达标排放,但由于各种原因,达标成果并未得到巩固,污染反弹的情况较为普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污染物治理技术不成熟,设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导致超标排放。从温州市的污染物治理设施的配套情况就能明显看出,现存的设施中有部分已经更新,尚有42%不能满足要求,不能保证稳定达标排放,亟待更新。2、应当制订污染物治理设施淘汰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业污染源的深化治理。针对当时设计不完善的企业,必须限期增加治理内容或污染因子;治理设施处理能力不够的,应当尽快扩建治污设施,对于部分设施老化、已无法整改的,必须限期更新。(1)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环保机制,提高环境监管效能完善“12369”环境投诉举报热线受理、批办、查处、反馈的一整套工作程序和制度,使这条热线有序高效运转,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和监督权,使“12369”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有效渠道,成为环保部门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2)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环境执法也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运作法则和规律,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因此,环保部门必须转变职能,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和杠杆调控作用,开拓环境执法与污染治理的新路子。三、政策支持要确实做好企业环境污染的整治,单单靠企业本省发挥作用是不够的,政府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与企业决策相结合,才能从根本改变企业污染的问题。1)加强政府监管,促进重污染行业的中小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由专业公司集中治理。如果有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使重污染行业的企业集中于工业园区的趋势加快,政策条件和资金条件就更容易达到。而抓好了这部分企业,也就抓住了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大头。2)对污染治理企业予以政策扶持,扩大其生存空间。如果对所有污染治理企业制定统一政策,享受同等土地使用权、税收减免税以及排污收费等方面的优惠,不仅会使现有的治污企业更快发展壮大,而且在政策环境清晰后,会吸引更多的民间自己外资等进入这一行。3)中小企业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相结合,搭建全国性的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融资平台。政府的经济发展部门与环境部门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努力实现企业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机结合。4)治污企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争取形成“大公司治小污染”的局面。通过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一部分技术资金雄厚的专业治污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跨地区经营,形成大公司治小污染的局面。面对污染,我国企业应何去何从?参考文献:1、《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邹家华,《环境保护》,2002年第1期;2、《中国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技术-经济约束分析及政策决议》,苏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103、新浪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