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诗以“重返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了阔别十年回到母亲延安的怀抱,亲人重逢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赤子之心,表达了对母亲延安的爱。今天网友整理了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到延安》的部分教案。让我们来看看!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教学设想: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朗读全诗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1.教师范读全诗。(1)教师范读。(2)疏通字词障碍。参照“教学设计(A)”。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1.问题组合一:(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2.问题组合二:(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近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3.问题组合三:(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引入新课时的学习。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2.介绍写作背景。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3.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四、学习迁移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2.交流。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3.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5—10人一组,编一个“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回延安》知识点汇编字音白羊肚(dǔ)糜(méi)子注释宝塔山:在延安城东南,因山上建有宝塔而得名。杜甫川:延安城南的一条小河。柳林铺:延安城南的一个村子。1956年,诗人和其他代表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在那里受到群众的欢迎。白羊肚手巾:白毛巾。因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作“白羊肚手巾”。二十里铺:延安城东的一个村子。1945年诗人和其他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粘性的黍类谷物。米酒油馍:黍米酿的酒和油炸的黍米面饼。脑畔上:这里指窑洞的顶上。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社主任: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主任。杨家岭:延安城北的一个村子,1938年11月到1947年3月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枣园:在延安城西北,毛泽东同志住过的地方。赤卫军:即“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内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作家、作品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台儿庄人)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等职务。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创作背景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主要内容《回延安》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可简称:回延安,是写回延安的激动喜悦;第二部分:忆延安,回忆当年延安生活;第三部分:话延安,是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第四部分:赞延安,是写延安城的新面貌;第五部分:颂延安,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和展望未来。《回延安》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全诗有鲜明的抒情层次: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主题思想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回延安》教学反思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