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芦花荡》讲的是残酷战争环境中的人和事,但绝对没有“悲凉、悲惨、悲哀”的刻画。来看看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吧!欢迎咨询!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的: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当代文学,有一个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1作品——《芦花荡》。作者介绍:孙犁(1913~2002)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我们先来理清思路,再来品味语言。二、研读讨论: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1)这篇小说以“芦花荡”为题,实则讲的是发生在芦花荡里的一则小故事。说说这则小故事是从哪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起什么作用。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给这则小故事的开端、发展、__和结局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提示:1)这则故事是从“一天夜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和主人公,是小说的序幕部分。2)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进六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用竹篙痛打鬼子。2.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提问:你觉得孙犁这篇小说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1).“夜晚……目标好象就是天上”借敌人的视角,写出了苇塘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他们正落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因而只能万分恐惧,却又无可奈何的呆望着,为故事情节的结局埋下了伏笔。提问:将“呆望着”改为“望着”好不好?为什么?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鬼子兵十分注意地看却有无法看清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情。下面我们再来品味一段景物描写。(2).“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她们长大成人了”借女孩子的视角,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人民忍受苦难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对胜利的渴望。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读出其中的意境。提问: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麽?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说的诗意。(“诗体小说”)下面我们来品味人物的对话。1、提问:这一段写的是老头子护送女孩的过程中的一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的什么感情?这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无限的喜欢和怜爱。2、提问:将“多么俊的一个女孩子呀!”改为“好一个靓女呀!”效果有什么不同?“俊”字含有朴实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是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学生仔细揣摩,同桌分角色朗读。3、提问: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4、提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5、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6、提问:当小女孩意外的受伤后,老头子又说了哪些话?表现了老头子什麽性格特征?“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表现了老艄公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内疚。6、提问:朗读这两句话应该怎样读?垂头丧气,自责,内疚。7、提问:老头子是不是就这样一直自责、内疚下去?他又说了哪些话?“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__!”8、提问:朗读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里?重音应落在“十个人”上。学生反复朗读,品味。9、提问:两个孩子并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到轻视,他又说了一句什么话?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应该突出“你们看吧”四个字。学生朗读,揣摩。10、提问:当小女孩子表示怀疑的时候,老头子又怎麽样?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有热闹哩!”11、提问:去掉“狠狠地”可以吗?不可以,去掉就不能写出老头子对敌人的痛恨,也不能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为什麽不能?”是一个什麽句式?改为陈述句好不好?不好,用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仔细品味朗读这一段对话。12、提问:通过我们刚才品味人物的对话,谁能给老头子下一个鉴定?机智,勇敢,自信,对工作极端负责,富有爱心。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理清情节,品味语言,我们明白了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有两个:一个是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另一个是简洁朴素的人物对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中心思想: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继续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的精妙,可与《荷花淀》比较阅读,用心体味其中那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教学重难点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教学准备:解决字词;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烛光引读。教师呈现《烛光里的妈妈》图片。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是啊,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__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板书课题及作者)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2.这是1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设置问题情景一: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讨论明确: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设置问题情景二: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讨论明确: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设置问题情景三: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①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四、语段品读,体会精神。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__,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五、内心体验,互动释疑。1.内心体验:①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②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课后小结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__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课后习题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②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教学设计一、导入部分引导学生注意这篇小说与以往读过的战争题材小说或者看过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风格不同之处,进入学习。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拟定“你喜欢这篇小说吗?喜欢小说的那些方面?”来确定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教师归结到“人物形象美、环境美、语言美”三大方面并且板书,作为探究学习任务。二、检查预习1、处理生字词2、概述小说内容三、走近“老头子”赏析老头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阅读提示:跳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老头子”的精彩之处标记勾画出来,加批注。思考:“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陈述理由。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2.展示探究学习成果:抗日热情高涨的人(二、五段);老当益壮的人(三、四、五段);自尊自信的人:“每天夜里”、“每天傍晚”;三个“不怕”;三处“明天来看吧!”以及大菱受伤以后集中地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爱憎分明的人:对两个孩子和爱和对敌人的恨“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__”。智勇双全的人(诱敌上钩、痛击鬼子)3.分角色朗读体会“老头子”的性格特征。4.迁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从两题中选一题:(1)二菱躲在荷叶底下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2)晚上“老头子”回来后向大菱转述白天痛击鬼子的经过。5.深化“老头子”形象,分析其典型性和代表性:小说为什么塑造一个年近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头子形象,而没有塑造一个高大魁梧、身强力壮的硬汉子英雄形象。(传奇性、典型性、代表性;男女老少全动员,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四、走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