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质量管理与国外发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当前质量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之综合分析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达水平是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进一步全球化,我国境内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模式也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并存的局面。随着与国际质量管理界的信息沟通逐步改善,尽管企业对当代国际上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仅限于概念层次上的了解”没有深入下去。而具体质量管理的实践水平却很低,且呈现全方位的不足。一、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现状分析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和发展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其特殊性表现为:首先,从质量控制最基本的内容---------检验来看,水平很令人担忧。据东北某省的调查结果表明:“各企业关键工序一次加工不合格品率平均为10.7%。以我国工业总产值3万7千亿元计算,不合格品损失估达3960亿元。计量检测器具配备1/2不满足预期使用要求,其中1/3准确率严重偏低,导致大量误判。不合格品误判率近21%,意味着每五个不合格品中至少有一个是误判的合格品,仅此一项,合格品被误判而白白损失达832亿元。反之,又有多少不合格品判为合格品,在最终合格率为多少多少的自我安慰声中流入市场了呢?”北京的某特大型石化企业的中心化验室,将随机抽样理解成随意抽样,从未想过用什么方法可以实现抽样的随机性,而且中心化验室主任根本没有听说过用随机表、翻页码或用骰子决定抽样的做法。抽样方案仍然是比例抽样(尽管国家已经颁布了七个抽样检验的国家标准)。其次,影响制造质量的统计过程控制在很多企业尚处于接近空白的状况。不少著名大型中外合资企业,连控制图都不会正确使用;珠海某大型电子企业尽管早已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却屡次通不过外方企业的第二方审核,失去了做为日立(HITACHI)和康柏(COMPAQ)分供方的资格。原因令人哭笑不得,说是尚未开展统计质量控制。西南的一家大型水泵生产企业,拥有很强的技术队伍,在通过ISO9000认证后,外方来人进行分供方考察时,也发现该企业未开展统计质量控制。只得派人来企业长期指导现场的质量控制。认证咨询的过程中,一些咨询机构竟然将过程参数理解成工艺参数,审核机构对此也采取回避态度。第三,绝大多数企业里,开发、设计阶段质量管理的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更大。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做法来看,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之初,就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市场调查,把握用户的需要及其需求结构,然后设立相应的代用指标体系,进行产品设计。在设计参数的决定时,利用实验计划法构筑最佳的指标构成。同时以如何低成本地、质量稳定地、容易加工地、不易误操作地、高效地将产品生产出来为前提,开展工序解析并进行设计工序。而我国企业本应该具有的科学把握用户需求,然后进行设计开发的能力,在如今以成套引进代替技术改造的趋势下日渐弱化,相关的方法论也自然无人问津。目前,日本大金(DAIKIN)空调在中国进行了几千例的调查后,正在设计面向中国消费者的空调产品。从该企业还传出这样一句令人尴尬的话,“中国的空调生产厂家还不知道中国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空调!”正当国外贯彻QS9000的企业对QFD投以极大关注的今天,我国南方某著名家电生产企业全质办的一位员工说:“QFD已经过时了”。某华东地区某大型轮胎行业生产企业,在投入批量生产一年之后,还未明确关键工序应该控制哪些质量指标,从国际上通行的设计进程来看,该企业还处在产品设计尚未完成的阶段,跳过了工序设计、小批量试制和批量试制阶段未切实地进行就进入了正规生产。现实是该企业在逐步接近设计能力的同时,也在以近10%的退赔胎为代价,艰难地支撑着。这种现象决非少数企业。试验计划法这一国外在生产装配线上都已经使用的方法,在我们的许多企业的开发试验室、决定配方的小试车间里却无人问津,依然以每年几个劳模的为“代价”,做着大量的无用功。第四、企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结构有问题。优秀的技术人员应该具有三方面能力:A、知识。广泛了解与工作有关的各种定律。B、综合能力。C、分析----发现规律。利用各种数理统计方法把握现象,定性或定量解析因果关系,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而我国企业大部分技术人员,尽管通过学习掌握了不少固有技术,但第三种能力严重不足,对企业存在的质量问题如何科学地分析解决方面,尚处在传统的、想当然的阶段,与企业拥有的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现代化机器设备和建筑的丛林中,走动着许多用传统农业思维方式“武装起来”的技术人员。总之,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很不足,尽管我国从70年代末大张旗鼓的引进了TQC,学习国外最先进的管理技术。但总体上来看,企业质量管理还处在传统的质量管理阶段,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个高级的学不了,基本的又没认真使用的“眼高手低怪圈”之中,我们必须认清这严重的事实。二、原因分析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从我国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来看,由于我国质量管理在70年代末“洋跃进”的大环境下,立足于本来就还很薄弱的传统质量管理的基础上,试图直接跨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从而使得企业还未掌握最基本的数理统计工具的情况下,就被蒙上了一层光环,认为已经在从事世界上最“先进”的全面质量管理。再加上企业对过去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些做法有看法,结果“殃及池鱼”,对掌握数理统计方法,科学地开展质量管理也产生了抵触情绪。2、理论研究风格。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也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主要从日本和美国介绍或引进的。由于介绍部门、机构或个人的立场不同或存在偏好,使得我国质量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还不合理,偏重于新颖性、国际流行性,有务虚的倾向,忽视了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就从研究生管理类论文的选题来看,与企业具体生产实践脱节,我国学生常见的选题是《技术引进论》、《经济、技术与质量关系的研究》、……;而日本,即便博士生的选题往往也都是《偏分布下工序能力的评定》、《误操作模式及其对策研究》、《自动化生产线上“琐碎停机”的研究》、《压缩控制界限控制图的研究》、《软件质量检验方法的开发研究》……。质量管理的教材也是千人一面,企业很难买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好教材。教材中涉及统计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大都是些计算公式。以控制图为例,一般只讲如何画控制图,如何判断,给出几条公式,画几个图例就算完事。如何解决使用控制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何利用控制图进行工序解析和工序管理?利用控制图计算工序能力指数与一般的算法相比有什么区别?数据分组时要注意些什么?为什么?很少有教材涉及这些最实用的知识。有些质量管理书籍把简单的问题说得过于复杂,讲体系甚至能联系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高津的开放系统的熵理论。没有为读者服务的思想,把读者看糊涂了显得有学问。而日本甚至一些介绍多元统计理论的书籍是通过两种豆子的对话完成的。真正的学问应该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说清楚。总之,对质量管理这门实践性科学的研究,要经常深入现场,去把握企业最关心的,或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能采取“面对书桌,闭门造车”的做法。否则无法取得“真经”。3、对于我国如何移植国外的质量管理技法缺乏研究。发达国家对跨国界管理方法移植的研究很重视。早在70年代初,美国就对如何学习日本的管理方法,从管理技术、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社会环境、民族人类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地系统研究。1981年威廉·大内的《Z理论》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一时风靡全球。到了84年,丰田接管了通用汽车公司在加里福利亚NUMMI工厂,将高层领导换成了日本人,推行日本的管理方法。引起两国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得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样,对通用汽车公司在别克市萨布里斯引进日本看板管理的失败教训,也成为研究者们经常考察的案例。《改进》一书在美国出版引起国际上对日本质量管理的又一次研究高潮。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学习国外的质量管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很难也不应指望发达国家来做。但这方面研究却始终没有得到重视。从而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不仅体现在人财物方面,更严重的体现在对学习国外质量管理的偏见上。4、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即所谓“产官学”)之间的联系正处于转轨变型的探索阶段,旧的联系正在弱化,新型的关系尚未建立。现存的一些机构对如何引导企业走向健康的质量管理发展之路投入不够;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又很少(现实是即便去现场也解决不了具体问题!),不去现场,质量管理的水平就得不到提高,研究成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自然不能给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即便拟订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很多也由于经费问题无法实现。三、对策成立质量基金会A.作为政府、企业、学术研究机构的连结点,促进三者关系的进一步沟通。B.主持或资助实用性强和对探求符合我国国情的质量管理发展规律的项目。C.奖励或表彰质量管理健康发展,并取得卓越成绩的企业,推广他们的经验;同时,每年评比当年质量管理的优秀书籍和优秀论文,倡导务实和讲求科学性的良好风气。D.主持全国质量工程师的培训、考核工作。E.有计划地组织编写符合中国国情、企业情况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指导性强的系列教材,解决企业到处买不到好的质量管理书籍的现实问题。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