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优秀语文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中优秀语文教案教这篇文章,用旧课引入,简单可行,也有温故而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让学生背诵“多得道助,少失道助”这篇文章。再来看看优秀的高中语文教案!欢迎咨询!高中优秀语文教案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海明威的生平与文学功绩2、掌握内心独白对任务形象塑造的作用过程与方法: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来把握人物——桑提亚哥这位硬汉子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明确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把握课文的知识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人的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找出人物内心独白,把握人物“硬汉”形象教学难点:掌握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教学方法:情境法、启发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及过程:(一)导入[以课前视频欣赏导入]同学们,刚才欣赏的是大家熟悉、喜欢的电视剧《亮剑》中的精彩片段----李云龙论述什么是“亮剑”精神?同学们听后觉得好不好?牛不牛?“亮剑”精神简单理解就是敢于与强大的敌人(对手)做斗争,无论对手多么强大,都要满腔勇气和信心,永不放弃、永不言败,要敢于亮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100部文学作品之一、美国里程碑式30部文学作品之一的世界名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看看主人公桑提亚哥“硬汉”性格和李云龙“亮剑”精神有么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翻到课文,课件显示课题《老人与海》)(二)课前小测试(积累文学名著中的名言名句)[课件展示](三)作者简介[课件展示](四)故事梗概[课件展示]海明威因《老人与海》这篇小说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篇小说的创作素材来源于一位古巴老渔夫的亲身经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小说叙述的是古巴一位饱经沧桑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八十四天未捕到鱼了,在第八十五天,他又一个人出海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本文节选的是主要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五)梳理课文情节因为小说节选的部分比较长,共有几段?(97)那我先给大家一些提示,大家可以根据五次与鲨鱼搏斗、两次搏斗后的心理活动、最后返港回家把全文分为八个部分。[学生从文中找,讨论交流后明确][课件展示](六)问题探究:1.老人在什么状况下与鲨鱼接二连三进行搏斗的?年老体衰精疲力竭头昏眼花右手受伤左手抽筋没有食物缺乏武器孤立无援2.小说为什么要描绘鲨鱼的凶残?鲨鱼:接二连三成群结队凶残强悍对比——力量悬殊的对抗3.老人先后几次与鲨鱼搏斗?结果如何?①用鱼叉杀死一条鲭鲨②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③用刀子杀死一犁头鲨④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⑤用短棍劈打成群鲨鱼每次胜利都付出惨重的代价,最终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4.如何理解老人与鲨鱼的搏斗?人—--自然(象征:不幸厄运困境)弱----强(象征:敢于挑战,永不屈服、永不言败)5.你如何看待桑地亚哥的失败?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6.桑地亚哥是个怎样的人?(人物形象分析)硬汉形象: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但是他乐观,自信,坚韧忍着饥饿,疼痛,贫穷,竭尽全力,不屈不挠,顽强(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桑地亚哥7.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从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文章主题两方面分析)(七)板书设计:(八)课外拓展:1.从桑地亚哥身上你获得什么启发?(说话训练)“如果有一天厄运来临,我……”2.阅读《老人与海》可以领悟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懂得如何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请写1读后感(800字左右),记下自己读书的收获。(写作训练)高中优秀语文教案2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3、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实词的多义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1、孟子的“仁政”思想。2、孟子的论辩艺术。3、通假字:颁—斑、无—毋、涂—途。4、一词多义:之、王、时、食、数。5、固定格式:直……耳、是……也、或……或……、……何如。教学设想1、层层分析,指导背诵。2、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3、比较孔、孟思想,可展开讨论。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学生答: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二、关于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更为可贵的是,孟子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的学说。他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方法,占有、挑选、创新。例如:他否定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等等。《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7,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三、朗读课文1、重申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2、选择方式:⑴齐读。(了解学生整体学习情绪和朗读水平。)⑵个别读。(深入解决具体的字音和句读问题。)⑶范读。(对学生朗读出现的问题通过示范解决。)⑷分角色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四、课文分析1、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⑴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⑶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⑷概括各部分的内容。2、诵读第1段。思考:梁惠王说他对国家已尽心尽力了,他作了哪些呢?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思考:梁惠王这么做,结果如何呢?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思考: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提示:于国尽心,而民不加多。可见梁惠王还是想励精图治的,所以他“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史记·魏世家》),于是数位贤者,包括孟子就不远千里来到大梁,为之出谋献策。重点词语理解:之、焉、凶、加。3、诵读第2、3、4段。问:孟子为什么要“以战喻”?答:以对方熟悉的“战”设喻,更便于启发对方。问: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答:“五十步笑百步”。问: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答: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重点词语理解:鼓、既、曳、或、以、走、无。固定格式:或……或……、直……耳、是……也。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二部分。(第一课时完。)五、检查第一、二段的背诵注意背诵技巧。六、分析课文第三部分1、诵读第5段:措施效果,不可胜食也。养生,不可胜食也。丧死──→王道之始,不可胜用也。无憾本段层次:①②③/④/⑤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2、诵读第6段:措施效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衣帛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着食肉──→王道之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黎民不饥不寒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3、诵读到7段: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对比涂有饿莩下层百姓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七、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1、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2、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4、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八、写作特点1、结构严谨。2、善用比喻。3、气势充沛。九、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板书第一课时寡人之于国也《孟子》1、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3、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第二课时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措施效果,不可胜食也。养生,不可胜食也。丧死──→王道之始,不可胜用也。无憾措施效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衣帛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着食肉──→王道之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黎民不饥不寒高中优秀语文教案3教学过程一、解题无须说,重要的是导入教读本文而用旧课导入,既简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当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开头两句)好在哪里?(自由作答。)提示:读孟子文章要注意语言的气势。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有修养的人──丈夫。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现。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斯天下之民至焉”。二、学生试读课文两遍:先指定五位同学接读;后齐读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文章理路1、画示意图(标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