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5课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就是立志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这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旷达胸怀和远大抱负。让我们看看课文,为中华崛起而学习!欢迎咨询!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1一、复习引入1、听写生字词。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2)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周围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让学生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2)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3、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2)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3)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齐度最后一个自然段。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1、是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四、积累词语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五、拓展阅读,理解诗意1、课件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3、教师提供诗的注释,学生试说诗意。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六、自主学习,小组交流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写下来。2、小组内交流小习作。七、布置综合性学习1、我们已经了解了总理小时侯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吧‘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板书设计: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沉思振兴中华(疑惑不解)(理想、抱负、目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理解内容,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3.练习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教学难点: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三、教学策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一是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足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1.齐读课题。2.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的一至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面对着繁华、热闹的租界地,面对着大伯含糊不清的话语,使他产生了哪些疑问?读出相关的语句。出示课件: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3.只有十二岁的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后提出了这么多的疑问。而“中华不振”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多次出现,看来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那么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振:①摇动,挥动;②奋起,兴起;③救;④振动。设计意图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出周恩来在疑问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感受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二)深入学习,品读感悟1.默读课文的七、八自然段,那周恩来是从哪儿看出了中华不振的呢?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出示课件:认真默读课文的七、八自然段:周恩来是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呢?用曲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将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语句。2.全班交流感受。(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这一带”和“别处”分别指的是哪里啊?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把感受充分地交流。(2)而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突然发现有个中国妇女正在哭泣,而旁边站着一个大个子洋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下面请同学边读原文内容边填空。出示课件:她原指望()。谁知(),反而()。()。但是,(),()?只能()。再读读你们刚才填空的内容,就这些内容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将我们体会到的周恩来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借助课前查找的资料,学习运用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3.总结学法。通过读七、八自然段,我们抓住了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他的想法。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用到这样的方法。之前我们了解了中华不振的字面意思,现在也正是这种方法让我们和周恩来一样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教师导语一:当时,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可在这租界地里……出示课件:(学生齐读)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教师导语二:同学们,在租界地里,我们中国人的遭遇是多么的可怜可悲啊……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4.师生对读课文第九自然段。师: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有的同学说生:为明理而读书。师:有的说──生:为做官而读书。师:也有的说──生: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师:而周恩来却说──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同学们发言的场景周恩来看在了眼里,发言时说的话他听在耳中。而他却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就还有我们刚刚学到的读书方法猜猜周恩来在想些什么吗?你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或资料来试想,然后把它写在纸上。出示课件: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他在想:______________。周恩来此时不仅是他回答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的,更是他经过沉思后做出的决定和他远大的志向与抱负,同样是清晰而又坚定。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做的。(三)总结全文,感情升华是啊!周恩来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远大的志向而努力奋斗。出示课件:介绍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周恩来的一生不但是这些说的,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听到中华不振时想到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思考中产生了问题。当他看到我们中国人倍受欺凌时他想到的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因为他想到的是振兴中华,不再让中国人受欺负,所以才说出了这震撼人心的一句话,让我们带着感受再来齐读课题。(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请你将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感人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设计意图积累语言,学习写法。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3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指名读。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课文。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课文可分为几段?(三)、学习生字生词,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2、学生自由读生字。3、指名读生字。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汇报要求学会的字。(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汇报要求认识的字。(1)、指名读。(2)、开火车读。(四)、练习朗读课文。(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第二课时(一)、谈话激趣。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3、汇报上面的问题。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1、读最后一段。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