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类工业遗产的地域性分析与建筑改造策略范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仓储类工业遗产的地域性分析与建筑改造策略范例【导语】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的“仓储类工业遗产的地域性分析与建筑改造策略范例”精品文档,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1广州仓储类工业遗产建筑现状概况2003年,《下塔吉尔宪章》①首次将徘徊在遗产边缘的仓储建筑的保护性身份明确纳入保护价值体系。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2006年随即发布《无锡建议》②,在国内首倡对仓库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本文研究的仓储类工业遗产具体是指以仓储业为主要经营行业,以及以大型仓储空间为建筑主体的其他经营行业的工业遗产建筑。目前经过认定的广州工业遗产建筑共55处,包括文物部门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规划部门公布的历史建筑及风貌建筑。经梳理,其中仓储类工业遗产共26处,由此可知仓储类在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类型中的主体性和典型性。由广州仓储类工业遗产空间分布图(图1)可知,除广州铁路局援外仓建筑群外的24处仓储类工业遗产都分布在“极富舟楫之利”的珠江水系沿岸以便航运运输,绝大部分依附于珠江后航道沿岸,并表现为片状聚集、线性延展的簇群布局。此外,通过与广州市1974年铁路线路图进行叠加分析可以得知,除广州铁路局援外仓建筑群旧址的两处遗产濒临广北线石牌站外,少部分工业遗产如广彩加工场、广州啤酒厂麦仓、华侨糖厂拱形仓库等也与铁路线路及枢纽距离较近[1]。由此可见,广州仓储类工业遗产建筑的分布区位与交通运输线路有较强关联。其中大多位于广州中心城区滨水地段周边,体现出对于广州城市滨水空间改善提升的巨大价值,其活化利用将会是广州市滨水工业生产岸线向城市公共活力岸线转化中的重要一环。2广州仓储类工业遗产的地域性分析2.1“时”——地域历史文化特征《仓库经营论》指出:“由于商业之发达,运输之进步,遂使仓库之建筑,变为不可缺少之要素。”[2]商业与运输业催生了货栈物流,因而仓储类工业遗产是广州商贸航运历史文化的直接产物和重要见证。近代广州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大量洋商洋行涌入,进出口贸易空前繁荣,刺激了堆栈仓储空间和场地的增长。由于白鹅潭紧邻租界,区位优越,以英国太古、怡和为首的航运公司开始在此修建仓库储存轮船运输货物,白鹅潭遂成为洋人兴筑仓库之地。根据《仓库经营论》记载,太古仓“共分二十个仓,第一至第十仓内面积各二千五百英方尺,高二十五英尺”、大阪仓“第一二仓存杂粮,第三四七仓存杂货,第五六八九仓存洋纱”[2],足见近代白鹅潭地块仓储规模之盛大、堆栈品类之繁多。这深刻反映出近代广州洋商云集的外贸历史以及珠江航道轮船竞渡的航运盛况,充分体现了广州仓储类工业遗产的地域历史文化特征。2.2“场”——地域自然生态特征沿珠江航道线性延展、片状聚集的仓储类工业遗产,依赖水路来运营物流集散,因而与地域滨水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一方面,码头、吊塔、机械传送带等交通运输设施,成为滨江带中具有标志性和艺术性的景观空间资源;另一方面,为集散物料,这些码头仓库通常在滨江面设有空地以便露天堆存,这些预留用地蕴含着供活化利用的巨大的潜在价值(图2)。不止于外部场地,建筑本体也对地域自然气候,即岭南特有的湿热多雨的气候特征有所回应。珠江后航道沿岸的仓库建筑多采用双坡顶形式,铺碌灰筒瓦、铁皮瓦等屋面材料,兼具良好的防水隔热功能。建筑山墙上多开有百叶窗、通风口,既可以通风排气,又避免太阳直射室内。如大阪仓的山墙底部设有地窗,与侧墙高窗和屋顶气窗共同促使空气对流,实现热压通风,使得库内常年保持通风干燥。这些均反映出广州仓储类工业遗产的地域气候特征。2.3“人”——地域社会人文特征工业建筑作为社会经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直接产物,不如民用建筑般为人所用,但仓储类工业遗产与集体人的活动模式和个体人的劳动记忆有较为突出的关联性。“仓库之中手车宽三尺,则规定走廊之宽度因为四尺半或五尺,庶不致妨碍手车及货物通过。”[2]《仓库经营论》详尽描述了工人搬运时的活动模式及其对交通空间尺度的影响,体现了仓储类工业遗产与“人”的社会劳动行为的密切关联。广州仓储类工业遗产中遗留的劳动痕迹深深烙印于企业职工和地方居民的集体记忆之中。以南方面粉厂为例——面粉厂经过改革扩建成立了现员村滨江区域的南筒库区,在此期间,南方面粉厂先后开发了“红凤冠”“蓝凤冠”等优良品种,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居全国首位。因而,南方面粉厂南筒库区的空间遗存凝练着广州企业改革历史时期的企业精神和文化,充分体现了工业遗产地域社会人文层面的特征。3广州仓储类工业遗产地域性改造策略3.1“此时”——延续地域历史文化3.1.1商贸储运历史的空间记叙仓储类工业遗产是广州商贸储运发展兴衰的历史见证,充分挖掘和利用片区内具有历史特征与文化特色的遗存要素,在改造中进行空间节点塑造,对强化地域历史文化认同、延续地域工业文脉记忆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珠江啤酒厂仓储空间改造为例。珠江啤酒厂是广州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现代化企业,见证了广州新型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在更新改造过程中,标志性的圆筒仓得到完整保留,首层改造为展览馆,圆形空间与主题展览相适应;生产车间则经扩建改造为啤酒博物馆;码头与驳岸更是结合工业遗产景观设计为系列节点广场[3]。由于对主要工艺流程和重点生产空间的完整保存,人们可以直接了解到啤酒最真实的生产过程,回忆往昔滨江厂区酒酿飘香、货运繁忙的历史盛况。3.1.2新旧结构材料的差异融合仓储类工业遗产空间结构与立面材料是地域建筑审美和工业技术的真实写照,是地域历史文化的物质性留存。在改造再利用中,新的结构材料如何与旧的建筑面貌相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威尼斯宪章》③要求的历史信息原真性和整体性表达。源事务所设计的深圳满京华美术馆改造自鸿华印染厂的房式仓,在开阔疏朗的旧建筑内,核心展厅以一座黑色盒体的形式悬置于厂房空中,仅通过细钢柱和几片混凝土墙支撑。原色钢板构成的黑色盒体与旧建筑的结构形成截然不同的戏剧性冲突,在新旧冲突的手法下是旧建筑中历史痕迹的凸显和激扬[4]。3.2“此地”——适应地域自然生态3.2.1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重塑广州仓储类工业遗产具有沿珠江水网带状聚集的特征,滨江区域既是工业遗产密集区,也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带。仓储类工业建筑遗产的景观重塑应结合仓储建筑、交通运输设施和废弃工业痕迹进行综合性再利用,合理协调工业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留历史价值记忆、还原自然生态景观、重塑滨水公共空间。广州BIG海珠湾艺术园区由中化集团大干围仓库改造而来,是滨江工业景观重塑的典型案例(图3)。滨江广场以旧仓储厂房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立面为背景,创造性地引入山墙涂鸦、电影台阶等艺术要素以及滑板广场、拼贴篮球场等运动设施,整合为独具特色的公共活力岸线,在保留历史遗存、再现工业生产生活氛围的同时营造了崭新的城市滨水景观。3.2.2湿热多雨气候的宜居调节仓储用房的建设往往是以设备性能及贮藏容量为导向,活化再生转变为人所使用的空间,需建立对地域自然气候的关联,在布局调整、空间改造、材料更新中对当地气候进行回应。在广州所处的岭南湿热多雨的地域气候中,传统建筑文化包括冷巷、天井、凸窗等众多原型为工业遗产的气候适应性改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需要基于理性逻辑的吸收继承[5]。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倪阳工作室改造设计的龙归粮食加工所,是岭南地域仓储类工业遗产改造关联湿热多雨气候的范例。在布局规划层面,龙归粮所通过对仓房的梳理与场地高大树木的保留,形成厂区内的自然通风与遮阳效果;在空间和材料构造层面,保留了仓房原有高侧窗,并引入了入口、架空、天井等室内外过渡空间,既改善了室内采光,又加强了热压通风效应,形成了气候适宜的室内人居环境(表1)。3.3“此人”——契合地域社会人文3.3.1契合区域发展的功能活化广州仓储类工业遗产具有稳定的结构体系和开敞的空间尺度,在空间转型再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而功能业态的准确定位是其活化再生的关键一步。功能活化需充分结合响应区域的发展规划、政策支持、区位优势、主题特色,使空间再生适应于城市基础条件以激活工业遗产的社会使用价值,也即适应地域中“人”的社会发展需求。TIT纺织服装创意园前身为广州重要的纺织机械工厂,其中有多座房式仓建筑,是广州仓储类工业遗产功能活化再生的典型案例。2007年,在“退二进三”政策推动下,纺织机械工厂结合自身原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紧跟上位规划的地缘优势,吸引海内外服饰纺织企业进驻园区,形成了以国际服饰创意为导向的功能业态。至2016年,TIT创意园创收过亿,引领行业年产达150亿元[6]。TIT创意园的改造活化体现了功能业态关联地域社会经济条件的重要性。3.3.2文化生活记忆的场景表达仓储类工业遗产凝聚着地方企业的经营理念、奋斗精神,烙印着职工居民的生活记忆。再现昔日的劳动生活场景,对强化区域情感、历史价值,延续工业历史记忆具有重要意义。深圳金威啤酒厂是以圆筒仓为主体空间的大型工业遗存,“看深圳足球,喝深圳啤酒”,金威啤酒是深圳人的共同记忆,凝聚着深圳的奋斗与辉煌。都市实践事务所在金威啤酒厂改造投标竞赛中的优胜,积极推动了集体印记的保留。方案采用整合、插接、介入性的改造策略,以空间叙事的台基统合原本散落的体量,开挖一系列6年,TIT创意园创收过亿,引领行业年产达150亿元[6]。TIT创意园的改造活化体现了功能业态关联地域社会经济条件的重要性。3.3.2文化生活记忆的场景表达仓储类工业遗产凝聚着地方企业的经营理念、奋斗精神,烙印着职工居民的生活记忆。再现昔日的劳动生活场景,对强化区域情感、历史价值,延续工业历史记忆具有重要意义。深圳金威啤酒厂是以圆筒仓为主体空间的大型工业遗存,“看深圳足球,喝深圳啤酒”,金威啤酒是深圳人的共同记忆,凝聚着深圳的奋斗与辉煌。都市实践事务所在金威啤酒厂改造投标竞赛中的优胜方案,积极推动了集体印记的保留。方案采用整合、插接、介入性的改造策略,以空间叙事的台基统合原本散落的体量,开挖一系列下沉庭院,最终创造出一条空间叙事主线以串联各个展现城市记忆的场景节点。结语广州仓储类工业建筑遗产是岭南文化与工业文明的结合,具有鲜明的岭南地域特征——外贸航运兴旺发达的地域历史文化条件孕育了仓储货栈业,是仓储类工业遗产诞生的基础;临江面水、湿热多雨的地域自然生态环境是决定仓储类工业遗产布局与空间形态特征形成的根本;“开风气之先”,务实求真、奋斗进取的地域社会人文氛围促进了广州近现代工业的发展,是仓储类工业遗产空间形制与立面特色形成的关键。在仓储类工业遗产改造中要摒弃盲目跟风、生搬硬套,只有因地制宜地考量其地域历史文化特征、自然生态特征、社会人文特征,拿捏调度“时”“场”“人”多维度的要素,才能让遗产建筑活化适应今日地域条件中的新环境、新发展和新挑战,从而达到遗产保护再生与城市发展和文脉延续相得益彰的目的。(转载请注明)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