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沟通与亲密关系假设一个心理学家对100个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你能想象他们的回答会是什么样子呢?1、如果你要到一个荒岛上生活,只能在你的各种亲密关系中(父母、兄弟姊妹、好朋友、同学、同乡、同事等)选择一个人同行,你会选择谁?2、当你的父母、配偶、孩子、最好的朋友一起落水,只有你会游泳,而你只能救其中的一个人时,你又会选择谁?第一节亲密关系研究概述一、亲密关系的性质与重要性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6个方面与其他的一般关系有所不同: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因为——归属的需要:使得“我们和感觉与自己有关联的人的固定的交往变得必不可少”,为满足这种需求,我们需要(不仅是想要)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只有与那些了解和关心我们的人的交流与互动才会达到满足不需要很多的亲密关系,有一些基本的亲密关系就够了(数量与质量)只要能提供稳定的情感与包容,就能满足(长期婚姻后丧偶的人找到新伴侣)亲密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很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但很难接触已经存在的社会联系丧失亲密关系影响身体健康:婚姻中愤怒和指责的夫妻以及近期离婚的配偶更容易患高血压以及免疫功能衰退,甚至去世的早(Levin,2000)亲密关系的质量也影响到心理健康:婚姻不幸的夫妻的幸福感下降,压抑、酗酒、暴食或厌食以及精神分裂更容易影响到社会需要未得到满足的人而不是关系需要得到满足的人二、影响亲密关系的因素(一)文化的影响(二)经历的影响(三)个体差异的影响性别、人格、自我概念和自尊(四)人性的影响(五)互动的影响三、人际关系定义及其分类(一)人际关系的定义及特点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理解人际关系具有如下的特点:1、个人性2、直接可感性3、情感性人际关系种类美国心理学家舒兹(W.C.Schuts)从人及反应倾向的角度研究了人际关系的类型。他把人际关系的需求分为三种: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感情的需求每种需要都有主动和被动的表达方式,因而可以形成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包容型、被动包容型主动支配型、被动支配型主动情感型、被动情感型“相容”:个人与群体或他人的交往行为相互协调的状态。互换、发动、交互l包容需要:与他人接触、交往,隶属于群体的需要:交往少——低社会行为交往过多——超社会行为交往适宜——理想的社会行为支配需要:控制别人或被人控制的需要。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民主型行为方式过高控制——专制型行为方式不充分控制——拒绝型行为方式情感需要: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爱不满足——低个人行为过于溺爱——超个人行为适当的关心和爱——理想的个人行为————————————————————需求种类主动性被动性————————————————————包容需求主动与别人交往期待别人接受自己控制需求支配别人期待别人支配自己感情需求对别人表示亲热期待别人对自己表示亲热————————————————————(二)人际关系成分的分析阿盖尔和亨德森(Argyle&Henderson,1985)指出,为了更好地分析各种人际关系,有必要将它们加以比较,比较是从活动、满意感、原则和技巧等几方面进行的。1、活动他们发现:•绝大部分夫妻之间的活动发生在床上、看电视、游戏、用餐、购物、亲密谈话以及争吵等场合;•朋友之间的活动则发生在吃饭、喝酒、聊天、休闲等场合;•而同事之间的活动则发生在工休时或各种时的说长道短、开玩笑、嬉戏等场合。•朋友关系的活动比起夫妻关系来,最大的区别之处是活动没有具体内容。2、满意感他们认为分析双方心理上的满意感有助于揭示人际关系的基本动机。例如,人们对于婚姻,既有表示满意的,也有表示为层出不穷争吵的。他们的研究发现,影响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因素有三:一是物质的和工具性的帮助,二是社会的和情感上的支持,三是共同的利益。他们指出:配偶既是最高满意感的来源,又是最大矛盾的来源;上司引起的否定情绪较大,而得到的收益较少;邻居在三个因素方面的满意度都低。3、原则•人际关系的原则描述了某种人际关系建立、维持和巩固的方式。•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邻居关系以及其他的人际关系中,人们的行为受法律等正式原则的制约•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人们的行为则受规章制度的正式原则的制约。•此外,还有许多非正式的原则,如社会舆论、社会传统等,它们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也作了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做的规定。4、技巧•人际关系就像运动一样,不仅要遵守规则,而且还需要技巧。•例如,交朋友的技巧包括逐渐地相互自我暴露、安排特殊的会面场合、给对方以积极的反应等;•在工作关系中,必须找到一种有效管理他人的方法,以提高生产率。•阿盖尔还指出,关于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技巧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掌握的。(三)人际关系的深度人际关系的深度与自我暴露的层次是紧密联系的。人们的情感兴趣爱好方面,比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等属于自我的最表面水平。属于第二层次的是人们的态度。属于自我的第三层次的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属于自我最深层次的是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