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范例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范例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范例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第一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吴清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教学难点: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上课前,我们先进行一项热身的语文活动,请大家用“辛”字组词:艰辛、酸辛、辛辣、悲辛。这些词,几乎就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了。连他自己也这样自嘲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PPT显示《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苦不堪言。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那么辛弃疾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辛酸、悲辛、艰辛呢?(PPT显示辛弃疾生平关键词)(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曾率五十余骑,于万军之中生擒义军叛徒。不久率万人南下归宋。一生力主抗金,却始终不受重用。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1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这首《水龙吟》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辛弃疾。二、指导诵读,初步感知1、师范读。2、生结合注解自由诵读3分钟。3、请1位同学朗读。4、全班齐读三、赏析品味,咀嚼涵泳(一)初步把握情感1、你觉得这首词那些字最直接体现作者的情感?明确:愁、恨2、词人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表达这种情感呢?明确:借景抒情、用典、动作描写等等。(二)赏析借景抒情1、登高远望见山河壮阔,便更觉人之孤独渺小。2、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PPT展示古典诗词中的“落日意象)补充:古典诗词中的“落日意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激昂之志“夕阳临水钓,春雨向旧耕”——生归隐之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羁旅之思“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惜别之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抒迟暮之怀4、“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小结: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2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PPT展示古典诗词中的“孤雁”意象)补充:据说,鸿雁群栖群飞时是不鸣叫的,鸿雁鸣叫意味着失群。所以古诗文中写孤雁失群都是从鸣叫声入笔。如蒋捷《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薛道衡《出寒曲》:“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行人断,边秋一雁声。”李颀《送魏万之京》:“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写孤雁的目的是托物写人。或怀人念远,或睹物思乡,或自伤孤寂。5、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明确: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三)赏析动作描写1、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明确:看、拍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补充:古典诗词中的吴钩意象。(PPT)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后出塞五首》杜甫“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侠客行》李白3“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可引导学生对比鉴赏:“看吴钩、拍栏杆”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不同表达效果。“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四)、赏析用典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的“莼鲈之思”,乐于归隐;许汜的“求田问舍”,谋取私利;刘备的“刘郎才气”,雄才大略;桓温的“树犹如此”,时光流逝。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辛弃疾用“休说”、“羞见”等词表达了对张翰和许汜的否定。对刘备欣赏,与桓温共鸣。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明确:用典以明志。(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4小结: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用典。在大家的集体智慧下,我们通过分析典故揭示出了词人复杂的内心。22岁的辛弃疾率义兵金戈铁马,投奔南宋,那时的他是多么的意气风发。然而此后的12年,满腔热血的他却不被信任,不被重用。34岁的辛弃疾进退两难,既不愿随波逐流,又无法实现抱负,只能任年华虚掷。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来概括辛弃疾此时的处境——退无可退,游子无家泪空流;进不能进,英雄失意志难酬。4、结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英雄有泪这是否符合英雄的形象呢?明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5、辛弃疾的这种悲剧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明确:是时代造成的。在一个国家积贫积弱的时代,而越是有才华有志向,越是有报国之心的人,那种无法实现救国志向的悲痛也就来的越发深刻。四、总结全文,感悟提升1、读完本词,一位雄才大略,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遗憾的是辛弃疾至死也没有收复这祖国的大好河山。不过,辛弃疾心中的郁结在他的慷慨悲歌中最终成为了耀眼千年的明星。也许悲剧式的英雄才能给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吧。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2、请大家跟着我再把这首词有感情地齐读一遍。五、拓展延伸,巩固提高1、背诵这首词。2、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加深对辛弃疾其人其诗的理解。5六、板书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借景抒情乡关之愁细节传神用典明志家国之恨时代之悲6有心报国无路请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第二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引: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二、学生朗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三、知人论世导引:可能读的时候少了那么一点问道,就是情感不够: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了解一下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那我们知道了这样的写作背景以后我们再读文章时就应该注意情感的表达,应该是一种悲愤情感。那么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遍„„师:很有气势,把词人的那种悲愤之情给传达出来了。出色的朗读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