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教案《我在乡下》选自《孟子梁王辉》,标题为编者所加。《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一部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由孟子主编。入选作品有七部。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的《我的男人在乡下》语文教案精选。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教案1《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的第1文言文,篇幅短,语法简单,学生很容易读懂。因此,我把诵读指导作为主线,采用思想串字词的模式,在串讲中突出重点字、词句,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基本成诵。最后通过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为第二课堂的内容做准备。在这堂课中,有一些闪光点:1、课堂思路清晰,过渡衔接自然,重点突出,既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特点。2、诵读指导详细,学生朗读文章的气氛较浓厚,并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3、作业设计巧妙,既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又让学生对文言句式有较深的感悟。当然,在这堂课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1、导语有其可取之处,但所用时间过长。2、如果学生事先没有充分地预习课文,那么这节课将难以进行。3、内容安排较多,时间比较紧凑。教学的方向: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1文章的方向,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具体措施。再次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二、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1、本文诗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和背诵。同学们在课前就已经反复朗读几近成诵,课堂上仍应该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我语言的节奏和文言语言特点以及文言语气词的语气。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学生很容易读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这里的“然而”并非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转折连词,而是“这样却”的意思,它是两个词。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几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则几乎是“矣”字,此两者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认真体会。2、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理清作品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查找、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4、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让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5、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善用比喻的论辩方法,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6、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如小组解析疑难语句,对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联系历史和现实,结论虽不一定准确、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2、学生课外阅读、搜集相关材料不够,今后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3、课堂上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进来。今后应着重思考如何才能调动所有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教案2教学过程一、解题无须说,重要的是导入教读本文而用旧课导入,既简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当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开头两句)好在哪里?(自由作答。)提示:读孟子文章要注意语言的气势。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有修养的人──丈夫。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现。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斯天下之民至焉”。二、学生试读课文两遍:先指定五位同学接读;后齐读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文章理路1、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记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2、分层示范诵读并作解说:第一层:⑴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为歉收。⑵移──本义是禾长相扶倚之状,后代为迁移之义而本义废。由此至彼之谓。⑶大意是,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第二层:⑴鼓──会意字,左中为鼓,上象鼓饰,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击鼓动作。后引申为所击之物。古时以击鼓代进攻令。⑵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含蓄作答。第三层:⑴数罟──古法,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⑵是使民──是,有“如此则”之义,这样(就)使人民……⑶大意是,论王道之始,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第四层:⑴“无失其时”与“无夺其时”──“失”字轻,寓“提醒”义;“夺”字重,寓国君无以劳役苦民之义。⑵大意是,论王道之成,先制民之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而后行教化。第五层:⑴发──本义是将箭射出去,引申为由内向外的动作,故在本句中有开仓放粮之义。⑵检──今语“检点”,亦有约束义。⑶斯──虚词有通用之法,这里通“则”。⑷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归顺。3、解说全文理路(见本文开头),要求学生记住每层的结句,用它们作为记诵全文的支撑点。4、学生齐读全文一遍后,检查背诵上述五句话,即各层的结句。四、学生分层练习背诵全文(下面只写出指导诵读的要点,过程及练习方式从略。)第一层:1、在示意图上标出河东、河内的位置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梁惠王的救灾办法。向灾区调运粮食,从灾区迁出部分人口。2、“河东凶亦然”一句是省文,试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3、“无如……者”意思是“没有像……的人”,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4、试品味首句,说说惠王有无抱怨意。从“焉耳矣”的叠用可见有抱怨劳而无功之意:劳者,移民、移粟也;无功者,邻国之民不至。5、再品味末句,说说“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何哉”,问中兼叹,多用于设问;“何故”,一般询问语气;只有用“何也”才能表达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第二层:1、孟子此问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试作仿问便知:某次考试,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则何如?请用文言作答。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2、此问照应上文哪一句?“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妙在哪里?惠王据事理作答,却不料坠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邻国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3、试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后,说说比喻作答的好处。从容,含蓄,让对方反躬自省。第三层:1、开头用排比句法连述三事,都有关人民生活,试用两个字概括这样的生活水平。温饱。2、为什么说这是“王道之始”?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温饱可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则得民心矣。3、本层连用五个“也”字,拟删去前四个,改用“……,则……”这种句式,如“不违农时,则谷不可胜食”,好不好?不好,用“也”才能表达出孟子坚信不疑的语气和赞美之情,使行文如连珠,颇有声势。第四层:解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系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区划分如“井”字形之谓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1、问:王道体制下有哪两件大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⑴农业生产,先说家庭副业,后说粮食生产;⑵教化,先说设校,后说教学内容。2、孟子在描写“王道乐土”时全用“矣”字作结,表现了怎样的意味?赞叹;将理想图景说得如在眼前。3、本层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失去主观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势,说服力减弱。第五层:1、本层文字不多,但波澜起伏不穷,说说你的体会。一揭,语气严厉;二批,措辞尖刻;三劝勉,语调温和。2、本层是怎样照应开头的?“罪岁”照应“河内凶”“河东凶”;“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寡人之民不加多”。3、结句是否有省略?不“罪岁”,则当行王道,因上文已详论行王道的步骤和基本方法,此处不再提;完整的表述应是“王无罪岁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五、检查背诵──连贯背诵全文六、内容点拨(见“基本设想”第二段)。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同学互查);2、预习新课。《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教案3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3、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实词的多义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1、孟子的“仁政”思想。2、孟子的论辩艺术。3、通假字:颁—斑、无—毋、涂—途。4、一词多义:之、王、时、食、数。5、固定格式:直……耳、是……也、或……或……、……何如。教学设想1、层层分析,指导背诵。2、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3、比较孔、孟思想,可展开讨论。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学生答: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二、关于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_,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更为可贵的是,孟子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的学说。他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方法,占有、挑选、创新。例如:他否定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提出性善论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