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第二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人际认知的概念和内容】(一)人际认知的概念1、什么是人际认知人际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的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包括感知、判断、适宜。第二章人际沟通相关理论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2、人际认知的特征1)知觉信息的选择性2)认知行为的互动性3)印象形成的片面性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二)人际认知的内容1、自我认知:是指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进行认知。2、他人认知:是指对交往对象的正确认识。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3、人际环境认知:是指对自身交往的小环境、小空间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之间的关系的认知,以此判断了解自我和他人在共同生活空间群体中的整合性、选择性。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1)对他人的认知包括五个方面•对他人情感的认知•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对他人能力的认知•对个人倾向的认知•对他人个性的认知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知人善交•知人善教•知人善任•知人善举•知人善谏•知人善学•知人善助•知人善去(2)对他人认知的作用包括八项:第二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一、人际交往的动机分析在交际过程中,不论是群体与个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交际的主体都是个人,个人的交际行为,既是个人需要的驱使,又是群体意向的集中,是个体和群体需要的综合体现。但由于个体和代表群体的个人需要不同,就决定了交往动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亲和动机◎所谓亲和动机,是指个体与他人结群、交往并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需要。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注定要于他人建立一定的关系,每个人本身都有一种亲近他人、接近他人的欲望。亲和的动机出自于人的本能。人的需要的多层次多结构,给人际交往的动机的亲和性也带来了复杂性。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都倾向于亲和,这是人类进步、人类发展都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援助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二)成就动机◎人是一种理性动物,从自我意识出现的那一天起,人就用一定的价值观来进行评判。评判是社会性的,即人只有将自身置于社会的背景之中,通过自身与别人的比较,才能确立自己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人际交往过程是个体借助于交往来认识和证实自己,从而表现自己的过程。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个人专注自己认为重要的工作,并且愿意全力做好这一工作的心理倾向。(二)成就动机◎人际交往中,个体不仅彼此向对方表现自我,而且还努力进行特殊的印象处理,通过控制自己表现出来的姿态,以求在一定的社会场景中给人们留下某种特殊的印象。研究成就动机,对于人际交往实践具有实际意义。一个人或组织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具有极强的成就动机。我们应该重视成就动机的作用。(三)赞许动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总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增加对自己的认识。所谓赞许动机,是指交际的目的能得到对方的鼓励和称赞,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赞许动机实质上是一种取得成就而得到他人或组织的尊重、承认和赞扬的需要。赞许动机对于人际交往行为的成效是有直接影响的。我们在实际交往中,要诚恳、不失时机、恰当地使用赞誉,强化人的交际动机,激励人的积极行为。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一)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对人或事所特有的反应。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多数是由于心理效应造成的。交际心里的复杂性,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移情效应•社会刻板效应•经验效应•自我投射效应•预言自动实现效应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一)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首因即最初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首因效应在职场上到处可见,如“新官上任三把火”、“恶人先告状”、“先发制人”等,都是利用首因效应占得先机。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1、首因效应:◎(1)首因效应的形成原因: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对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不容忽视,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2)首因效应的影响:◎1)首因效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为后继信息很难使其根本改变,这种心理倾向对事物的判断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2)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二、认知印象的形成与心理效应◎(二)认知印象的形成印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迹象或形象。“首因效应”又叫“第一印象效应”。1、第一印象的形成(1)何谓第一印象:是指人与人之间初次接触后留下的对客体的感性迹象,又叫初次印象。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二、认知印象的形成与心理效应◎(2)第一印象的获取:由认知的主体直接从客体的谈吐、表情、相貌、姿态、身体、仪表、性别、年龄和服饰等方面获取信息,并对客体职业、身份、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情况作出初步分析与判断。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二、认知印象的形成与心理效应◎(3)第一印象的特点: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第一印象可能是令人终身难忘的印象•第一印象可能是唯一的印象•第一印象往往能带来人生机遇•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善用首因效应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2、近因效应:也称新因效应。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在对客体的印象形成上,最新获得的信息比以前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3、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对客体某种特征形成固定看法后,会泛化到客体的其他特征,并推及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心理倾向。人们对别人做评价时。常喜欢从好的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的好货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一样,从一个中心点组建扩散成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也称月晕效应。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3、人的外表具有明显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对恋爱的双方其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效应所产生的认知偏见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看全面,往往导致不正确的评价。人际交往中应避免,但同时也可利用这一点增加自身的吸引力。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光环效应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虽然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却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一起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并为她与人决斗而亡,使得一颗文学巨星就这样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必然有着非凡的智慧和高尚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就是光环效应。(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4、移情效应:移情效应是指把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上,引起他人的同类心理效应。移情效应首先表现为人情效应,即以人为情感对象而迁移到相关事物的效应。移情效应还表现为“物情效应“和“事情效应“。移情效应用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一种投其所好,以对方喜欢的人或物为媒介,使得对方把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5、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效应是产生在社会认知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社会上的一部分成员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群持有的一种固定不变、概括笼统、简单评价的现象。刻板效应有其合理的一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是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毕竟是一种笼统概括的看法,更多的是给人们带来负面效应。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6、经验效应:是指公众个体在对象认知时,总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对象进行认识、判断、归类的一种心理活动方式。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产生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并基于这种准备着对对象作出分析。经验效应的产生的心理基础是人们认识的连续性和心理习惯性,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要迷信经验,也不要一概否认经验。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7、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着相同特性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典型的投射效应就是人们常说的”推己及人“,认为别人与自己一样有着相同好恶、相似的观点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应的就是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8、预言自动实现效应: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就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在企业管理或学校教育方面,精明的管理者获高明的教育者往往运用它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三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一)人际吸引的含义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即指个体之间在主观上感受到的时间或空间、直接或间接、现实或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指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一】人际吸引的含义与过程交往4.接纳3.认同2.注意1.第三节人际吸引理论(二)人际吸引的过程【二】人际吸引的规律◎(一)熟悉吸引律熟悉是指交往的双方清楚地了解对方的各方面的情况。人类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不喜欢和恐惧未知事物、喜欢熟悉事物的心理倾向。熟悉会增加人们对事物的喜爱,甚至人们没有故意注意的对象重复出现,也可以是我们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第三节人际吸引理论人际吸引的规律◎(二)接近吸引律一般来说,生活中经常接近的人比较容易相互吸引。由于空间距离的接近,可能经常接触,具有彼此了解的机会,所以吸引力增强。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第三节人际吸引理论二、人际吸引的规律◎(三)相似吸引律是指交往的双方存在着诸多的相似点,如目标追求、处世态度、行为动机、个人爱好等,这些相似点能够缩小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彼此之间容易相互吸引。各种情况的相似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人际吸引,观点、态度接近职业、背景接近,乃至相似的身体特征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惺惺相惜”,“同病相怜”,“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酒逢知己千杯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些俗语说得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节人际吸引理论有一位求职青年,到几家单位应聘都被拒之门外,因此,感到十分沮丧。这一次,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应聘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总经理以前也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在应聘时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与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该公司的业务经理。妙用相似吸引人际吸引的规律◎(四)互补吸引律是指双方的个性或满足需要的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产生的吸引力。互相补偿的范围包括:第三节人际吸引理论•能力特长•人格特征•需要利益•思想观点二、人际吸引的规律◎(五)品质吸引律如果一个人品德高尚、待人真诚、热情,就会使人产生钦佩感、敬重感和亲切感,从而产生人际吸引力。这就告诉我们,待人要诚恳热情。热情而不过度,端庄而不矜持,谦虚而不矫饰作伪,充分显示自己的诚意,就和增加他人的好感。第三节人际吸引理论二、人际吸引的规律◎(六)能力吸引律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有能力、有才干、有水平或有专长的人,而讨厌愚蠢无知的人,这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