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與溝通團結合作、和協相處、認真負責、全力以赴第一章緒論第一節人際關係與溝通的涵義(一)何謂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係,亦即為人際相處之道;亦稱為人我關係或人己關係。何謂溝通:是指利用符號傳遞資訊、觀點、情感、技能…等,也就是說將訊息透過某種管道傳送給接收者的過程。何謂人際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彼此傳遞訊息和尋求共同瞭解的過程。人際溝通的原則:人際溝通是人與人間的互動。人際溝通是有一定的過程。人際溝通是具有社會性的。人際講通是有策略性質的。人際溝通是具有目標性的。人與人之間基本的溝通模組:第一章緒論第一節人際關係與溝通的涵義(二)人際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或人際溝,都各自為一種人際行為型態;此種行為形態都有一定的模式,我們就稱之為人際行為模式,涵蓋了人際目標(活動指向與運作方向)、人際環境(內在的心理狀態與外在的人際互動)、人際表現(行為特性)。請看課本第10頁圖1-1。人際行為目標:指的是透夠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技巧達成預期的效果,涵蓋了自我目標(展現自我能力,維護自我的良好形象)、關係目標(建立、維持和增進與他人的關係)、工具目標(贏得他人的順從,取得可用的資源和利益)。第一章緒論第二節人際行為模式與目標第一章緒論第三節履歷表的書寫原則配合實際的公務人員履歷表介紹第二章人際的個體層面第一節個體行為的基礎個人人格特質與行為特性是決定人際關係好壞的基礎。個人行為:就是自我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影響個體行為表現的因素如下所示:價值:個人的基本信念,係為構成人際交往的行為基礎。(想交就交,不想交就不交)態度:個人的心理狀態,係指個人對一切事物的主觀觀點。(喜歡就交,不喜歡就不交)動機:人類行為的原動力,係指個人行為的內在心理原因。(需要就交,不需要就不交)知覺:個體對他人的一種看法,係指個人對他人的知覺。(認為好就交,認為不好就不交)人格:個體心理特質的綜合,係個人在對人己、對事物(含遺傳、環境、成熟、學習)作適應時所表現的獨立特性。(外向易交,內向不易交)學習:個體過去的經驗歷程,係指個人透過認知而領悟事務的歷程。(愉快就交,不愉快就不交)由此可知具有正面價值觀、良好態度、強烈動機、良好知覺、外向性格與愉快交往經驗的人比較願意與人交往,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個體在身心發展的不同階段中,往往會表現不同的行為特質,這些不同的特質乃造就了不同的人際關係。列艾力克遜(EeikH.Erikson)心理發展論將人生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其行為特徵如下所示:嬰兒期:0~3歲,腦部發育迅速,基本信任感的建構。幼兒前期:3~5歲,自主性,自我意識的建構。幼兒後期:5~6歲,遊戲期,責任感與主動創造性的建構。兒童期:6~12歲,勤勉,自我意識、競爭和自我懷疑的建構。青少年期:12~20歲,自我認同,認同與角色的建構。成年期:20~35歲,親愛,人生意義的建構。中年期:35~65歲,關心,更好環境的建構。老年期:65~死亡,統整,真正智慧的建構。具有良好社會適應的行為特質,較易建立與維持較佳的人際關係。請參閱課本第30頁表2-1。第二章人際的個體層面第二節身心發展與社會適應自我表現:係指個體在人際相處之間如何表現自我而言,其涵蓋了四個面向:自我概念:指個體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的一種想法。(自我概念會隨著角色的轉換而變化)自我形象:指個體對自我加以評估而表現出來的行為。(自我形象會隨著知覺的準確性與處理知覺的方式而變化)自我知覺:指個體對自我形象的評定與看法。(自我知覺會隨著自我意識與自尊的轉換而變化)自我肯定:指個體能適度地表達自己、接納自我、滿足自我的需求,並能不損害到他人的需要與權益。(自我肯定會隨著自信而變化)自我實現預言:當個體認為與陌生人見面可結交更多朋友時,則他必然會努力維持正面的自我形象,結果可能真正結交了新朋友。學習自制、建構目標、面對現實、勇於接受挑戰、對環境彈性因應、培養挫折容忍力,是健全自我人格發展的最佳管道。第二章人際的個體層面第三節人際間的自我表現第二章人際的個體層面第四節人際目標與自我表露人際目標:渴望獲得他人的關懷與支援,而目標是否能達成則有取決於自我表露的合宜度。自我表露:指個體能將自己的訊息告訴他人,以求能與他人更接近,獲得他人的注目與接納,從而達成人際目標。影響自我表露成效的因素:熟識度。個性。社會情境。種族文化。誠實。談話時機、對象。第二章人際的個體層面第五節體認個別差異的存在「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的心性不同,其行為與需求就有差異,故瞭解他人的需求,才能順應他人的期望,並採取合宜的行動。(個別差異)影響個別差異的因素:個性、習慣、態度、興趣、動機、情緒、認知、價值觀、身心狀況。人類的三種基本人際需求:情愛:反映出一個人表達和接受愛的慾望。包容:一個人希望被接納而產生歸屬感。控制:一個人希望成功地影響周遭的人、事、物之慾望。第二章人際的個體層面第六節個人學習與教學檔案的建置教育理念與教師證書:簡潔明瞭。個人履歷(含自傳):以公務人員履歷表為主軸。推薦函:相關教授與實習時校長。獎勵與教育學程成績:可用數位相機翻拍。教學、班級經營與行政實習:相片說故事。本位課程實習:採重點條列式,配合相片呈現。輔導實習:認輔學生、個案輔導…等。在職進修:相關研習、學分班…等。資訊融入教學:個人教學站台、教學庫或題庫…等。教學教案、大網、學習單與教學成果評估。第三章人際的互動層面第一節人際互動的意涵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除了取決於個人是否有意願與他人交往外,亦決定於人際互動的過程。人際互動:係指人與人在一定的環境中相互交往的過程。互動:係指人際間心靈交感作用或人際間的交互行為。人際互動之所以形成,最主要取決於地位、角色、勢力三者的交互運作,茲分述如下:地位:係指一個人在社會體係中的層級(社會的階級或位置)。角色:係指一個人據有某種地位或位置而加以扮演(自我的願望與他人的期望)。勢力:係指一個人據有某種社會地位,並扮演其角色時,則個人就擁有對他人的影響力(強迫的力量與自然產生的力量)。人際關係的好壞,常取決於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之結果。人際互動的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人際知覺:係指個人對他人的看法與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通常人際知覺以第一印象為基礎。人際吸引:係指個體間的同質性(個體間具有相同一致的特質促使相互吸引)與異質性(個體間具有不同的特質因基於互補作用而相互吸引)的交互作用。茲將決定人際吸引的因素列示如后—•交往的機會•身份地位•背景相似•態度相同•人格特性•成就人際溝通:係指個體把意思傳遞給收訊者促使瞭解其意思,有效的人際溝通含有下列四大步驟—•注意:指收訊者能真正聽取溝通的訊息。•瞭解:指收訊者能掌握訊息中的要義。•接受:指收訊者願意遵循訊息的要求。•行動:指溝通事項的執行。人際親疏: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彼此之間能產生親切感、舒適感、幸福感以及對對方的重要性。第三章人際的互動層面第二節人際互動過程的基礎心理學家拉福田(J.Luftand)和英漢(H.Ingham)對兩人在人際察覺方面提出了四種交往型態:舞台區:指互動或交往的雙方都能開放自己。盲點區:指對方知道自己的某些事物,而自己卻不知道的情況。隱秘區:指自己知道對方的某些事情,但對方卻不知道的情況。未知區:指雙方不但都不知道自己的事,也不知道對方的事。請配合參考課本第51頁表3-1。在兩人互動的過程中,個人所採取的策略亦會影響兩人關係的建立,茲分述如下:合作策略:指希望和別人建立起一般的良好關係,而採取與之認同的態度和行動。順服策略:指希望和別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而採取順從的態度和行為。防衛策略:指為了避免傷害到人際關係所採行的策略。自主策略:指在人際關係不佳或對方完全不合作時所應採行的策略。第三章人際的互動層面第三節兩人互動與人際關係第三章人際的互動層面第四節團體動態與人際關係個人處於團體中必然會受到下列因素之影響,茲概述如下:團體目標:團體成員活動的指針或努力的方向。團體結構:來自於內部溝通的路線,如課本第55頁圖3-1:•網式溝通:成員的地位、角色、勢力相同。•圈式溝通:成員的地位、角色、勢力相同。•輪式溝通:中心位置的成員與他人的關係較其他成員間的關係更為親密。•鏈式溝通:中間位置的成員關係較兩端的成員間的關係更為親密。•Y型溝通:中心位置的成員與他人的關係較其他成員間的關係更為親密。團體規範:指成員所必須遵守的共同行為準則。團體意識:指成員透過交往行為而由共同信仰、價值和規範所形成的。團體凝結力:指成員能相互認同且能相互吸引的程度。團體壓力:指團體的制約力促使成員遵從團體規範。第三章人際的互動層面第五節家庭對個人人際關係的影響家庭是人類生活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一種團體,也是人有意義接觸他人的地方。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塑造個人的不同人格及人際關係的態度。師長的管教方式會塑造個人的自律精神及社會適應能力。所以,家庭對個人的人際關係影響深遠,身為教師有時應以父母做好良性的溝通,使父母了解到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相當重要的。第四章人際的情境層面第一節情境的意義與內涵情境:指個人所處的各種情況和條件,並涵蓋了三個面向—物理環境因素:硬體環境。社會環境因素:軟體環境。時間因素。人際互動中影響人際關係最大因素是社會情境。組織是由許許多多人所組成的,它乃為一個極為複雜的人、事、物之組合體,則其中必存在著複雜的人際關係。組織中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管理哲學:組織的管理哲學乃代表管理人員,尤其是最高主管人員的價值觀。一般有二種看法:•傾向於人性觀點•傾向於組織目標之達成組織結構:是個人活動的架構,個人依此結構而建立起自我的人際關係。組織目標:是成員據以行事的依據,也是成員行事的指針與方向。組織變革:組織為了適應內、外在環境的變遷,隨時都必須作變革的準備,如:學習組織…等第四章人際的情境層面第二節人際的組織環境社會階層:指一個社會中的人按照某個或數個標準(如:財富、權力、職業、聲望…等)而區分為各種不同等級。身分地位:指一個人在社會階層中據有某一種位置。所得水準:又稱收入,指人們所獲得的金錢總數。(不等同於財富)職業聲望:指一個人因在職業上是否能有超水準的表現或才能。教育背景:代表個人智力高低或努力程度的指標,也因此常常是人際交往取捨的要素。個人成就:指個人的表現是否受到尊重,而影響到他人是否願意接受他的領導。社會活力:指個人參與社會活動的程度。族群關係:族群是指具有共同地域來源或文化特質或其他特性的群體,通常同族群內的人交往較為頻繁。第四章人際的情境層面第三節人際的社會環境第四章人際的情境層面第四節人際的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會將人際互動與關係侷限於一定的化規範中。(如:一夫一妻制)文化:指人類一切行為的綜合體,涵蓋了一切的知識、想法、態度、價值、法律、風俗、習慣、宗教、道德、藝術、文物及其他行為規範等。文化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可分為二方面探討:文化差異:差異乃由文化本身、種族、地理環境和經濟等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特質的差異:特質可以是物質的或非物質的、具體的或抽象的。(如:筷子與刀叉、握手與擁抱)•文化模式的差異:所謂文化模式係指在文化之中各個部份相互關係所形成的全貌。•文化區域的差異:所謂文化區域係指一個文化模式或文化基礎所占有的整個地區而言。•文化類型差異:所謂文化類型係指文化的規範或標準。。次文化群體:係指在一個大文化體系中,以宗教、種族、語言、年齡、地理區域、教育程度、社會階層等為基礎所形成的群體。•年齡次文化群體:以年齡為基礎而將之分為幾個群體。•生態次文化群體:係指因地理環境的不同,而將整個文化分成若干次文化群體而言。•種族次文化群體:係指以種族為基礎而將整個文化體系劃分為數個次文化群體而言。第四章人際的情境層面第五節人際的物質環境場所的設置:指日常的生活空間,也可以是工作場所。環境的向背:指的是個人所處的位置。空間的距離: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相隔的地點遠近。物理的流向: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經常因某事可相處在一起。時間的久暫:指的是人與人相處時間的長短。第五章人際間的衝突第一節人際衝突的意義衝突的意義:雷尼(AustinRanney):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