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进入沟通新时代零点调查随着二十一世纪到来,人类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海量增长更加凸现沟通的重要性,一个人通过人际网络、媒体和沟通工具获取及利用信息的程度,将直接影响着他在社会中获得机会的可能性甚至生活质量的好坏。由零点调查&指标数据年度合作编制发布的《2007年零点中印居民沟通指数报告》,是基于2005年零点沟通指数起始性研究的一次再创新和深化,它通过量化测量人们借助媒体、沟通工具和人际网络信息交换信息的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了中国城乡居民沟通模式和行为的变化。该指数体系涵括四个一级指标,十个二级指标和三十八个三级指标,从沟通的主观意愿、实际具备的能力条件、具体的行为特征以及获得的收益四个方面对中国城乡居民进行自我量化评估。2006年10月,在中国城市、小城镇和农村15个地区针对普通居民进行入户抽样调查,共完成成功样本3780个。该报告指出: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沟通指数的总体得分为69.32分,较上年同期水平呈现出3分的小增长,这表明,随着社会日益发展,中国人的沟通水平和状况也在随之前进,但距离高沟通水平仍有较大距离。此外报告还指出:人们信息吸纳能力和社会交往的热情和主动性有所提升,个人参与社交活动的范围和频率扩大,社会关系的变动度有所增加,在多元和社会化的下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和谐;另外,从交往条件来说,沟通工具和媒体的多样性和可获得性使人们有了更好的条件进行跨越空间距离的交往,支持人们进行即时而频繁交往的经济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上述这些都使中国人的沟通空间更加活跃和自由,人们通过沟通获得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收益明显增多。然而,我们同时也应认识到,中国人仍然局限于“亲缘社交”,陌生人为主体的“社交外圈”的开拓增量与资本价值利用较小,这其中不仅有沟通技巧上的不足,也有客观上交往渠道缺乏等多种原因;由于网络资源利用差距而形成的数字鸿沟正在加剧城乡居民之间,代际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人群之间的沟通水平的分化。发现一:中国人沟通水平,向前迈进一小步过去一年里,中国人的沟通水平整体上有所提升,今年指数得分为69.32分,和05年的指数结果(66.84分)相比,上升了3分左右。尽管只是小小一步的前进,但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比以前更加重视沟通了(74.81分),人们对于沟通的热情有增无减;在沟通需要的很多基础素质能力上(65.66分),如人们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更加积极和频繁地参与到丰富的沟通活动中,该项指标高出去年15分左右(47.38分-62.90分),这些都使得人们对自己人际交往的效果和整体沟通收益都有了更满意的评价。相反地,今年在沟通工具和媒体信息质量的评价上得分略有下降。和2005年相比,中国居民中不同沟通水平人群的分布整体向上推移,达到中高沟通水平的人群明显增多。今年6-7段的高端沟通水平群体比例达到17.9%,要比2005年高4.8个百分比,同时处于低水平1-2段人群比例(6.8%)比2005年下降10.7个百分点。发现二:中国人急待突破亲缘社交你的人际圈中都有哪些成员?和谁联系得更多更频繁?和谁又感觉更亲近?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的人际圈形成了家庭亲缘关系—业缘(包括同学同事等)和地缘关系(包括邻居老乡等)—社会交往关系的差序格局。尽管西方现代化理论主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化,传统的人际关系诸如家庭、宗族、亲缘网络的功能和重要性将逐渐弱化,但中国社会源于血亲和姻亲的亲缘影响几乎无所不在,亲缘仍是中国人人际交往的绝对核心。调查发现,人们与家人小圈的心理距离最近,和亲缘关系的交往频率(4.3分)、深度(4.2分)及收益(3.6分)均超过了业缘,地缘和其它社会交往,更广泛和社会化的社交拓展明显不足。在亲缘小圈里,人们普遍感到最亲近的是夫妻(0.6),子女(1.0)和父母(2.0和2.8)这三类核心家庭成员,公婆/岳父母(12.9)、(外)祖父(18.3)、兄弟姐妹(22.6)略居其后。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人眼里,尤其对于80后的年轻人,与恋人之间的心理亲密程度(18.3)甚至已经超过其兄弟姐妹,成为内圈中唯一一个毫无血缘和姻缘关系的人际关系。发现三:人际网络的社会资本价值显现,但社会圈价值利用仍显不足事实上,人际圈差序格局与情感和功利因素的分布模式也有一定关联。在中国人的一般交往圈中,亲友往往具有情感与利益支持的双重功能,而同学和同事的功能偏于职业帮助,来自于一般的社交活动、商业伙伴等社会交往则主要分布在外圈,他们提供的更多的是工作生意等功利性帮助。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居民人际关系网络资本化的趋势正在逐渐加强,人们逐步意识到,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网络资源,区别于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它将直接影响到处在这一网络中的个体获得和运用资源的社会地位水平。在中国人平均社交半径的50人中,具有社会资本价值的数量为21人(包括现有社会资本11人和潜在社会资本10人),从普通人际交往到社会资本积累的有效转化率为42%,也就是说,中国人每结交的10个人,有4个人是对自己有用,具有社会资本价值的。然而,我们发现,中国居民的社会资本结构却存在着来源分布极为不平衡的现象。现有社会资本的21人中,亲属人数最多(7人),所占比例最大(46.7%),也就是说,亲戚家人仍是中国社会资本主要来源。而对于本该更具有资本价值的社会交往圈却利用不足,社会资本价值转化率很低(33.3%),从这个角度看,大量社会网络都属于无效浪费状态,而对亲缘圈却赋于了过重的角色和期望。发现四:不擅长“与陌生人说话”表明社交技巧和机会的缺乏你知道如何结识一个陌生人吗?你能潇洒自如地和新朋友聊天吗?本次沟通指数报告显示,国人在陌生人交往方面的能力较差,尽管调查表明有73.4%的人心里抱着很强的结识陌生人愿望,但却只有39.5%的人擅长和陌生人打交道,31.9%的人有机会结识新人。由于缺乏社交技巧和机会,中国居民平均每月只能结识到1个新人,而实际则希望认识3个人,人际开拓增量根据没有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期望。同时,我们发现,中国人一些典型陌生人社交场景中的主动性表现并不佳。在相对较为稳定和封闭的人际环境下(如新工作/学习环境、旅游团),由于可以通过共同经历的过程慢慢相处,中国人与陌生人会在“慢热“中逐步建立关系;而在需要人们在短时间内就要凭借较高的沟通能力和技巧与人们建立关系的场合下,(如在商务场合、众多陌生人参与的婚礼或聚会,酒吧,火车/飞机的旅途中),却表现得更为被动和封闭,“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成为人们的逃避方式。但值得关注和有趣的是,虚拟网络世界中,中国居民却展现出另外一幅态度,结识陌生网友的主动性提高,甚至已经超过某些开放型的公共场合。发现五:中国人的网络社交新模式正如上文所说,当前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中国拓展人际关系,开展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式。本次调查的全国城乡居民中,16.8%的人会与朋友在网上聊天,12.6%的人有过在网上和陌生人聊天和交友的经历,8.3%的人表示把网络当成结识新朋友的最重要途径。网络社交者最典型的人群则是15-35岁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年轻网民,他们热衷于在虚拟世界里网聊和交友,并且在青年学生到蓝领和农民等各种职业和地区均有广泛分布。本次调查表明,蓝领务工网民和农民网民中分别有57.5%和46.7%的人经常上网和陌生人进行聊天。对于这类人群来说,他们分别平均每人拥有16个和15个网友,该数量甚至已经超过了他们经常来往的亲戚圈(10人和14人)和其他朋友圈,而且已经大幅度超过了管理人士和都市白领们所拥有的网友数(7人和12人)。发现六:农民、个体户和老人邻里关系更和谐,城里人、白领、年轻人邻里之间更生疏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看重邻里之间的交往与关系。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城市人,高级管理人士和都市白领以及年轻人中的邻里关系已变得较为生疏和淡漠,相反地,农村人,城镇里的无领和个体户以及老年人邻里交往更和谐。具体来看,在城市居民与邻居“非常熟,经常来往”的比例只有34.6%,管理人士和白领分别只有26.9%和34.9%的人平时邻里之间保持亲密联系的比例,同时,15~25岁的年轻人与邻居之间的交往最淡漠,25.8%的人偶尔有些联系,17.2%的人面熟但从不来往,2%的人表示完全不认识。调查研究还发现,造成一部分人邻里关系淡漠的主要原因有两种情况,一种本身有较强的交往意愿,但是不好意思主动交往,碍于面子或者苦于没有机会,这部分人共占50.4%的比例;而另外部分人因具有较强的戒备心,19.7%的人“觉得根本没有必要”,甚至16.4%的人有“担心太熟悉了会带来安全隐患”的不信任感。对此,人们最希望的改善邻里关系的方式则是中国传统方式,66.9%的人最希望通过相互的日常帮助来与邻居交往。发现七:“鼠标土豆”与“沙发土豆”媒体消费的时长趋近电视仍是中国居民生活中最常接触的重要媒体(4.7分),99.1%的比例的人平时会看电视,其中86.1%的人每天都要看,平均每天收看电视162分钟,在中国居民中形成了大群电视重度消费的“沙发土豆”群体;另外,报纸和杂志作为传统纸媒,仍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平时阅读报纸和杂志的中国居民占总体样本的55.4%,39.9%,那些每天阅读者平均每天要看48分钟报纸和47分钟杂志;广播最为最老的传统媒体,已经日益在人们生活失去了主要位置,只有29.6%的人平时收听广播;尽管互联网的普及度还属于五大媒体中最低的(21%),但对于每天都上网的“网虫”来说,平均每天“泡”在网上159分钟,明显高于广播,报纸和杂志,而仅次于电视,被称作新的“鼠标土豆”一族。发现八:移动“话”+网络“话”:中国向“话”时代挺进伴随着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中国人的沟通方式和沟通工具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本次调查显示,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移动通讯”的“话”时代,手机移动通讯工具日益普及,发展迅猛,其中个人手机用户占调查总体样本的62.2%,普及势头直逼“固定电话”(76.1%);传统的“邮寄信件”日渐冷落(5.4%),电子邮件(Email)的使用率反超其上(9.1%);同时,网络通讯工具日益兴起,强调即时性和具有多媒体特点的点对点交流形式的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层出不穷,如QQ(14.5%),MSN(4.6%),新浪UC(2.7%),淘宝旺旺(2.2%),雅虎通(1.9%),网易泡泡(1.3%)等。其中,腾讯QQ的使用者数量更是排在固定电话和手机之后,名列第三(14.5%)。网络互动平台,如网络聊天室(4.2%)、博客(3.7%)和BBS(2.4%)也成为人们沟通的又一个空间和工具。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网络通讯工具的用户比例还远低于固定电话和移动通讯,但在其使用者中却被利用得相当频繁,丝毫不让其它通讯工具。通过交叉和多元对应分析发现,使用网络通讯工具最频繁的人群是26-40岁的高级管理人士和普通白领,他们平均每人每天收发9封Email(不算垃圾邮件),分别有45.1%和44.5%的管理人士每天使用MSN;同时,15~25岁的青年学生会有时使用网络通讯工具,是最具潜力的潜在目标群体。发现九:“沟通水平鸿沟”加剧不同人群分化按照指数得分的不同将全体受访者划分成高沟通水平(75以上)、中沟通水平(65~75分)和低沟通水平(65分以下)三个群体,通过和职业群体交叉分析发现,管理人士和普通白领是是高沟通水平的代表,蓝领务工、个体户、青年学生是中沟通水平的主力人群,而无领和农民群体更多地集中在低沟通水平群体。不同人群在沟通的意识和行为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发现,农民群体尽管在沟通能力、工具和活动参与等方面表现不高,但却拥有更强的交往意愿,与人沟通的热情甚至超过了都市白领;而管理人士、普通白领和青年学生对沟通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加重视;沟通能力和沟通行为方面,各群体的差异分化比较明显,管理人士、普通白领具有更强的沟通能力和人际网络,同时参与人际交往活动也更加频繁和积极,对沟通工具和媒体的使用也要明显高于其他群体;相反,城镇里的无领无业人群在能力基础和行为活动上都处于沟通弱势人群;农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