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与沟通的研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层次不断丰富,高等职业学院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一、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与沟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以全面提高素质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基木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木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方面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高级应用型人才。按照人才市场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木位,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具有把科学技术、图纸转化为产品的能力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显而易见,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是有差异的。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3+2或3+3,五年一贯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报考普通高校和高职的学生等都必须达到高中阶段教育文化、技术素质要求。为此,要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制度和学制的衔接与沟通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和教学体系,深化中等职业教育和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加强两种教学模式中制度和学制的衔接和沟通。为此我们在以下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1.职业教育在教学制度和学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基本上还是普教模式,学制单一,教学制度僵化,两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沟通和衔接。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等方面,观念落后、专业设置过窄、人文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教师缺乏个性、学生缺乏活力等。这些都制约着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与技能的提高,现行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己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难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充分理解两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和优势,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向前发展。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学制应多样化。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针对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中专科培养模式,即中职四年制高职三年制。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日显其弊端,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缺乏特色,多为木科压缩型;学生能力结构单一,实践能力缺乏;学生就业困难,待遇普遍较低,学生的教育投资呈现出高投入低回报的态势。因此根据中、高职办学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应建立灵活多样的学制,例如中职可实行两年制或三年制,高职主要实行两年制。还可以以中职为依托,实行中高职联合办学,譬如:可以实行3+2办学,前三年读中专,后两年读大专;也可以2+3办学,即前两年上中专,后三年上大专;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1+1模式,既第一年学理论课;第二年进行就业实习。这样不仅实现了办学的多样性,更拓宽了就业渠道。3.改革职教模式,开创高职教育直通线路和加强职后培训工作。职业教育并不是终结教育。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劳动者和技术人员职业的变换和继续发展,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沟通,需要和其他知名高校实行联合办学,依托高校开通高等教育直通线路。另外除了进行职前教育外,还需要进行职后培训。中国加入WTO后,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出现新行业和淘汰旧行业的速度加快,劳动者跨行业流动将增多,对职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要教会学生谋求新职业的本领,担负起教育与培训的重任。当职业教育由职前转向职前职后并举,进而转向终身教育时,职业教育与培训将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4.调整课程的设置,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择课程。根据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方面,我们既考虑中职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又要考虑专业需求和职业需求。压缩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加人专业课,并强化应用性,做到学以致用,使学员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例如,财会教研组针对高职专业的特点,对专业计划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教学计划,删掉了《西方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将专业课的课时进行了重新分配,并要求专业课都要增加实务内容。对计算机专业,我们采用了将相关专业基础课合并的方法,减少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增加专业课的课时,并为学生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又例如,我们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c语言》与《数据结构》三门课进行了合并,既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为专业课和新课的开设找到了课时。鼓励有能力、有精力的学生跨专业选课,中专生可以选人专某些专业的某些课程,财会专业可以选计算机专业的一些课程。另外,我校和平顶山师专和平顶山工学院等高校达成协议,相近专业的学生可以跨专业选择课程。这样极人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同时实现了资源共享。5.开展学分制试验,改进考试考核办法,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近专业学分互认机制。通过对本课题实践研究,我们认为中高职实验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吸收学生参与研究,强化应用;宗旨是培养学生由“能做”转为“会做”,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而结果实行学分制考核。(1)让学生明确教学过程,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均等参与机会,采取课代表轮流制,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为此,在教学中采用了课代表轮流制,加大课代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强化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从管理工作中体会到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乐趣。(2)实施与学生综合能力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改变评价标准和方法,学生成绩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平时操作成绩,目的是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第二部分:实验报告成绩,包括数据处理、问题分析和改进设想。第三部分:教师对课代表的工作进行评价,教师对课代表工作的评估应围绕课代表职责进行。第四部分:操作考试,操作在实验考试中占30%-50%,考核内容为每个学生在实验课中亲手操作过的基本技术。实践证明这既有利于教改的顺利进行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三、优化专业设置,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随着我国教育制度和人事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落实,市场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中专教育逐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中专学生的生源由尖子生逐步转换为初中教育的差等生。中专教育也逐步由人才、专业教育转换为职业教育。角色的转变在短短几年时间很快完成。生源素质的改变和培养目标的变革,使原有的教学计划不能满足现时教学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但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对中等职业教育,尤其专业和课程建设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规范,课程建设明显滞后于专业建设,降低了课程的整体效益.这不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本课题组通过对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计划及其计划执行情况,网络查找相关学校教学计划的研究情况,结合我校由中职向高职过渡的经验,经研究认为要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需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中等职业教育要逐渐脱离以学科为中心体系的影响,根据学生素质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文化课的内容广度要求,加大文化课深度和课时数,使文化基础课的内容和高中相当或略高于高中以满足职业需要为准,难度略低于高中。这样既便于与高职衔接又不与高职教学内容重复,还便于学生接受,符合目前中专学生情况,便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提高学生再学习能力。强调以问题和职业活动为中心,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模块化有两个含义:一是课程设计的模块化。分析职业(专业)对从业者基本素质的要求,提炼出适合学生学习又满足职业需要的最基本的课程作为职业学习主干课,在主干专业基础上找出一至二个近似专业,再增加极少课程形成知识面较宽的延展课,构成主干课和延展课两个模块。二是培养梯度的模块化。在学科建设中,注意学生年龄素质变化,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注意学生年龄特点和素质特点,逐步培养学生以后从事职业所必备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同时为学生进入高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利于和高职教育相衔接。2.在专业(职业)课程方面,降低专业基础课要求,突出以动手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针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瞄准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和具体要求,以体现学生个体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学生个性特征来构建综合化的灵活的内容结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理论教学与研究不再是核心,实验、生产实习、模拟市场等实践性环节作为教学的核心。加强学生对岗位知识的掌握与了解,以现实中的问题提出与解决为主要方向和活动中心。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能够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能够凸显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便于与高等职业教育前期的理论相衔接。3.在中职教育教学大纲实施时,加大校企联合培养和学生监督力度。校企联合办学,绝人部分中专业学校都在进行,但在这个环节中,学校往往把学生后期的培养完全推给企业,甚至一到这个环节就把学生安排就业,成为一个生产线的一分子,把一个没有加工好的半成品推向社会,学生的职业体验无从谈起。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学校增加责任心外,用工企业与学校联合(如在用工企业里派驻教师指导或半工半学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府部门的干预很重要,政府规范中职学生就业时间,规范企业接受未拿到毕业证的中职学生的工作和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一个成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观、人生观,以利于学生以后发展,杜绝社会未来出现新概念下的“文盲”。学生在职业体验的同时没有完全脱离文化课、理论课的熏陶,有利于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知识衔接。4.课程体系建设中,中职应按照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它和高职虽属于同源教育,却是不同层次的教育,不能为了衔接而忽视自己的属性。近几年,职业教育发展形式多为普通中专、2+2,3+3,五年一贯制、高职等多种形式,一些中职学校为了和高职衔接,忽视自己属性,盲目加强文化理论课程忽视专业课程。特别是对2+2,五年一贯制学生管理,中职为了迎合高职生源人部分来自普通高中的现状,提高对曰升学的升学率,学生入校后和高中学生在文化课上能够衔接,过渡压缩专业课和实践课程,加大文化课。这样做不仅丧失了中职自己的培养目标和特色,同时由于和普通高职生源素质不同,使学生在文化课方面不能和高中学生相提并论,专业课的优势也丧失了,导致中专学生入校后没有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做得不偿失。高职教育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同时也需要较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发挥好中职教育特色,区分普高和职业学生素质差异,因材施教,使高职教育中两种不同生源优势互补,也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衔接的重要一环。四、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木保证。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了层次上的实质性提升,要实现这一更高的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不仅包括深度和广度,更应强调教学能力,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教师的学历水平是胜任工作、履行职责的基础,因此,高职教师队伍应该是硕士以上的高学历群体。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或脱产研究生,做访问学者或到重点高校进修学习。为提高教师的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