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的原则和技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亲子沟通的原则和技巧濮阳市油田第十小学郝姝静每次来到中华家庭教育讲堂心里都感觉很温暖,因为这里有我的老师,我的同行朋友们,还有关注家庭教育的家长朋友。今天网上课堂来了人,可以看出现在的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对亲子沟通话题的关注。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都是怀揣着一个共同的目的而来,那就是提升我们的亲子沟通关系,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减少亲子双方不必要的矛盾,更可以有效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并且,父母还可以通过与孩子沟通,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的成长做出正确的引导。但值得父母们注意的是,沟通是一门家教学问,是要讲究一定原则和技巧的。与孩子沟通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有哪些?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够给您带来新的方法和启示!一、与孩子沟通的基本原则教育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与孩子沟通。提到沟通,很多家长常常会有这样的表现:高兴时,就和孩子多说几句、多表扬孩子几句;不高兴时,对孩子不理不睬,或者动不动就斥责孩子。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类型的家长没有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素质,也就是根本没有取得上岗的资格。教育,并不是家长随心所欲的事情,当然,与孩子沟通也是如此。家长只有遵守一定的原则,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沟通效果。家长不讲原则、不讲技巧的沟通方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家长失去权威,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沟通。我想起前几天在超市里看到的一个场景,我相信这个场景在座的各位或者亲身经历过或者看到过。(举例:商场哭闹,妈妈妥协)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就很不科学,在与孩子沟通时,她没有做到讲原则,一再地向孩子妥协。家长向孩子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哭是达到目的的最好手段,只要你哭,你就可以得到所有你想得到的东西。这种信息会极大地鼓励孩子的不合作行为,从而容易使孩子养成为所欲为的性格。其实,孩子的任何一种无理要求,都能被家长带有原则性,又带技巧性的沟通方式所“征服”。例如,同样是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这位家长是这样做的:孩子“妈妈,我想要这个玩具。妈妈:我知道,你想把它带回家。但我们关于“玩具”的规则是怎么说的?孩子:只有在生日或特殊节日里才能得到玩具。可是,妈妈,我真的想要这个玩具。妈妈:这样吧,我答应你,在你生日时我会给你买这个玩具。今天我们的预算里还有一些钱,你可以买一只气球,或一块泡泡糖。你喜欢气球还是泡泡糖?孩子:我要一块泡泡糖。从这对母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位家长懂得运用规定来约束孩子的无理要求,因为事先有约定,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就会少很多。有时面对诱惑,孩子会有意打破“规定”,家长就要在坚守规定的同时,采用了灵活的方式来应对。例如,像刚才举例中的那位家长所做的,当孩子因得不到想要的玩具而产生沮丧情绪时,这位家长采用提供其他选择的方式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转移了负面情绪,放弃了无理要求。家长的教育方式不能被孩子的情绪或行为所左右,这就是与孩子沟通时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除此之外,家长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还有很多。在此,我把最基本、最重要的几条列出,供家长们参考。一、用“爱”去读孩子的各种行为——关爱原则你了解孩子吗?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都会这样回答:“当然了解,他喜欢吃什么,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这些我都了如指掌。”家长们都说了解孩子,但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不听家长的话,不愿意与家长合作呢?其实,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家长并不是真正地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就要在孩子与你说话时,正确认识孩子的感觉,同时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感觉,这样才能顺利地引导孩子的行为。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生活中,每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他们时常会向家长抱怨:“我很笨,我什么事也做不好......”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就要考虑,孩子实际上想表达什么,如何才能使他摆脱这种感觉呢?孩子之所以说自己笨、丑或者坏,是因为有人这样评价过他,并且这种评价已经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家长想立刻改变这种念头可能会起到反作用,这时候,不要急于去说服孩子,而是耐心地让孩子知道,在家长心中他是很聪明的,无论别人怎么样评价他,家长都是爱他的。有了这种关爱,孩子的感觉就会慢慢发生改变。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儿子:我很笨!家长:你真的有这种感觉,那你一定很难过了?儿子:是呀家长:那你在学校一定过得很不开心,因为你怕老师批评你,同学们嘲笑你。同学们的嘲笑让你抬不起头,让你不愿意跟他们接触......儿子:是的,爸爸,这令我很伤心!家长:我亲爱的孩子,你知道那些同学们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其实,你在爸爸心中是很聪明的,你忘了,我们俩玩智力游戏,你还常常超过我呢!这种沟通方式可能也不能立刻改变孩子的看法,但却能动摇孩子内心的自我评价。他们会想:爸爸很了解我,他说我不笨,看来我真的不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笨。如果沟通出现了这种结果,这说明这是非常成功的一次亲子沟通。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古怪的精灵,他们经常会制造很多问题来为难家长,但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问题,家长用“爱”与孩子沟通时永远都不会错。儿童节时,小朋友们都互送礼物。一个6岁的小女孩却很不高兴,因为她的哥哥收到的礼物比她多很多,为此她不停地向妈妈抱怨。妈妈并没有评论孩子的抱怨是对是错,也没有向她解释哥哥年纪大,认识的朋友多,收到的礼物自然也会比她多。而是轻轻地对孩子说:“真希望你能收到更多的礼物。”仅说了这一句话,然后就把孩子搂在怀里。令人惊讶的是,小女孩竟然停止了抱怨,在妈妈怀中开心地笑了。收到的礼物没有哥哥多,在这种对比下,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自己不受人重视,不被人关注。在这个时候,她更关注的是她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礼物数量的多少。因此,家长与其给她讲道理,还不如让她感觉到自己的爱,更有利于她的平静。当然,如果不了解这些,家长肯定会给孩子讲一番大道理,但这样会使孩子和家长进入无休止的辩论之中,这反而更加印证了孩子的那种错觉,使她的感觉越来越糟糕,进而使她丧失与家长沟通的欲望。这就是沟通中的关爱原则,家长用“爱”与孩子沟通时永远都不会错。二、控制坏情绪——感情和行为分别处理原则很多家长常常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例如看到孩子的调皮行为,他们立刻会怒发冲冠。如果受到孩子的顶撞会与孩子斗争到底,还义正言辞地教育孩子:“小时候就敢跟我顶撞,长大后还了得!”事实上,家长的这种做法是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教育混为一谈了。如果家长用愤怒的情绪教育孩子,只会使孩子的感觉越来越差,进而越来越不与家长合作。孩子很少会主动顶撞或攻击父母,往往是受到家长语言和行为的影响,孩子才会出现一些顶撞攻击的行为。例如,当孩子做错事,很多家长喜欢说孩子笨,面对这种语言,即使孩子当时不回击家长,但他们也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当这种不满情绪在孩子心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出来。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孩子不小心把水杯打碎了,妈妈看到了,这样批评孩子:“你又打碎杯子了,真是又笨又蠢,家里的东西都快被你破坏光了。”“才不呢,你也又笨又蠢,上次的XX就是被你弄坏的。”“什么,你竟敢骂妈妈,反了你了......”妈妈实在是太生气了,最后忍不住打了孩子。在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孩子骂家长的行为不对,但孩子的这种行为确实是由家长侮辱性的语言所激起的。这就是家长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教育混在一起,所引起的后果。如果家长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与孩子之间这种斗争完全可以避免。例如,下面这个教育案例:妈妈下班回家,看到新刷的白墙上被孩子涂得乱七八糟,她刚想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却拉着她的手说:“妈妈,你看我画的小人像不像?”这位妈妈马上控制住了自己将要发作的脾气,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地对孩子说:“墙壁不是画画的地方,纸才是用来画画的,给你两张纸。”说完之后,妈妈开始清洗墙壁,看着妈妈很辛苦的样子,孩子感到很不好意思,他跑到妈妈的身旁,对妈妈说了一句:“妈妈,我爱你。”孩子把墙壁涂得乱七八糟,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会教训孩子一番,例如“你看你干得好事,以后你再敢在墙上乱画,我就打你的手。”这种带有愤怒情绪的语言,很可能就会激起孩子的反抗语言,并且会使孩子产生这样一种感觉:我是一个没用的人。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很失败的。但上述例子中的妈妈,却很好地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教育分开了。面对脏乱的墙壁,她很愤怒,但却并没有把这种愤怒带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去,她仅仅是告诉孩子,墙壁不是用来画的,就去清洗墙壁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并没有批评孩子,但孩子却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因为家长没有惩罚自己而对家长产生了感激之情。相信在这个时候,孩子一定会在内心深处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听妈妈的话,不再给妈妈添麻烦。当家长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教育顺利地分开时,家长就能用理智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此刻也更能激发孩子的理智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三、不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尊重原则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好行为,很多家长喜欢翻孩子的老底:“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随手关灯,你没有一次能记住。”“把电视的声音关小一点,你没有看到我在打电话吗?你这孩子也太不懂事了!”“出门时记得带钥匙,你要我提醒你多少次!”......为了改正孩子的坏毛病,使他们养成好习惯,相信大多数家长每天都会这样跟孩子沟通,但这种沟通方式有用吗?有经验的家长肯定会给出坚定的答案:没用!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跟你说过多少次”,这种沟通方式表明了家长的一种态度:这是在翻孩子的老底,强调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且还隐含了一种“贬损”孩子的信息。这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因此,不管家长说多少次,孩子的坏行为不但不会减少,为了表示对家长的反抗,孩子甚至会故意重复那些坏行为。当孩子的行为令你不满意时,不要急于去指责、批评孩子,仅仅把你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你没有......我很难过,你没有把我说的话放在心上。”孩子在家长的话中听出了尊重和重视,从而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进而主动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家长们要掌握这种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表达方式,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练习:第一步,客观地描述孩子的行为本身,而不是指责孩子。例如:“我看到外套乱扔在沙发上......”第二步,客观描述自己情绪的变化,而不是强调是孩子或孩子的行为让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变化。“我觉得很不舒服......”第三步,客观地陈述后果,而不是追究孩子的责任。“我希望看到整洁的客厅”。这三句话连在一起便是:我看到外套乱扔在沙发上,我觉得很不舒服,因为我希望看到整洁的客厅。在家长这样的表达中,孩子不但听不到任何指责他的意思,相反,他会觉得家长很尊重他们。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是需要尊重的,当他们感受到家长的尊重后,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四、放弃长篇大论的说教——简短原则很多家长都曾向我诉说过这样的烦恼:“只有我大声吼叫时,他才会听。”为什么当家长对孩子好好说话时孩子不听呢?一个孩子说出了心声:“我最不喜欢听妈妈说话了,因为她一说起来就不停,我都没时间玩了。”回想一下与孩子沟通的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我们说了很多没用的话。一位家长这样讲述他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早晨将要出门的时候,我们家都会上演一场“闹剧”,因为孩子的鞋子经常会找不到,一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我总会长篇大论地对孩子讲:“每次出门时,你都会忘记鞋子放在哪里,这会浪费很多时间,爸爸妈妈上班会迟到,你上学也会迟到......”没想到我的长篇大论还没有说完,孩子竟然放弃了找鞋子,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还边哭边说:“烦死了,我的鞋子呢?”接下来的日子,每天早晨出门时,即使孩子的鞋子能轻易找到,他也会找其他的理由哭上一场。这种状态直到我改变了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后,才得到改善。那天将要出门时,孩子非要带上他的小花伞,可是谁都不知道小花伞放在哪里。孩子刚想哭,我对她说:“以后把你的东西都放到你房间的抽屉里,这样就不会找不到了。”没想到孩子竟然放弃了带伞,还说晚上回来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整理一下。从此之后,孩子很少再有找不到东西的情况出现。为什么当家长放弃长篇大论时,孩子反而更愿意与家长合作呢?作为成人,我们会有这样的经历,当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