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的互动与沟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 第四講親子的互動與溝通第一節良好親子互動與溝通的重要性沒有父母不希望與子女有親密的關係,彼此之間有良好的溝通,無話不談,即使出現意見不同或磨擦衝突,也能因順暢的親子溝通而順利化解,不損及彼此的信任與親密。親子溝通的功能與重要性,在於它是建立親子間相互瞭解、促進子女心理健康,協助子女身心發展與適應的基礎和必要條件,也是子女情緒穩定、社會人際關係經營與社交技巧學習的重要關鍵,更是家庭生活和樂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一、親子間相互瞭解的基礎溝通,是將自己的想法、情緒、感受、經驗或期待等各種訊息,透過語言或非語言的途徑,以適當的方式和手段傳遞給他人知悉,藉以表達情感、形成共識或解決問題的過程,藉以達到彼此瞭解、諒解或認同的過程。親子間出現溝通不良的情形,經常是父母的以下五種不當的溝通心態,破壞了親子間相互瞭解的基礎所致,包括:1.愛發號施令。很少聽孩子說,經常獨斷的要求子女服從、依令行事;2.挑剔批評。子女的想法或行為,總是不斷遭到父母主觀的論斷是非、善惡、好壞,吹毛求疵,要求完美,不斷的在找缺點或批評錯誤;3.不容挑戰。視子女的不同意見或異議,為傷及父母尊嚴和威權的事,對子女頂撞難以容忍,常因而情緒激動或引發衝突;4.揣測臆斷。喜歡分析子女,揣測臆斷子女的想法或行為,訊息不足時則自行推敲,以致產生許多誤解;5.有求必應。過度寵愛子女,聞聲救苦,對於子女的問題易有情緒化的反應,不論是否得宜的扮演子女的救世主。良好的親子溝通,之所以能夠促進親子之間的瞭解,是因為其基礎建立在三項基本要素之上,分別是:尊重、善意以及成長。上述五項不當溝通心態的形成,便是缺乏三項溝通的基本要素所致。尊重,才能使親子之間存在親近、接納以及平等的感受;善意,才能使親子之間表現出坦誠、分享以及親密的溝通行為;成長,是溝通的重要功能之一,有成長才能使親子之間因溝通而受益。二、穩定子女情緒,協助其身心發展與適應親子衝突或溝通不良,經常導致子女伴隨出現情緒問題,例如:憤怒、不安、恐懼、沮喪或鬱悶等,不利於子女的身心發展與適應;反之,良好的親子溝通能促進子女心理健康,親子之間的互動品質較佳,子女的心理焦慮較低,有利於其自我概念、人格發展、生活適應以及學習表現。2 三、有助於子女人際關係經營與社交技巧學習不良的親子溝通與互動,所顯現的主要特徵無外乎:認知上不重視溝通、態度上不願溝通、技巧上拙於溝通,上述的特徵使得長期處於親子溝通不良狀態的子女,缺乏良好人際關係經營機會的示範學習,而表現出失當的社會認知和拙劣的社交技巧。四、家庭生活和樂的重要因素親子溝通與互動的良窳,是家庭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換言之,有些家庭之所以出現問題或家庭功能失調,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是家人間的溝通不良所致。許多的家庭暴力、離婚事件、子女逃家、中輟學習、心理疾病甚至自殘自殺事件,多與家庭中的不良溝通有關連,因此要改善家庭功能必須致力於增進家人間的溝通品質。親子溝通良好有助於增進家庭的凝聚力,使得家庭生活較為和樂,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良好的親子溝通所傳遞的親子訊息較為真誠,也有較好的同理心與支持性的情感表達,因此親子間較少出現焦慮和心理防衛機轉,而有較多的親密行為與關懷,即使面對問題也比較會採取正面的態度來進行互動與溝通,減少親子間的磨擦衝突。3 第二節影響親子互動與溝通的因素影響親子互動與溝通的因素,十分複雜,而且因素間彼此牽連,以致「牽一髮而動全身」,限於篇幅以下僅說明三項家庭中常見的重要影響因素,分別是:關鍵時刻的表現、溝通氛圍的營造以及肢體語言的表達等,說明如下:一、關鍵時刻的表現,十分重要從以下一則親子互動與溝通的例子中,你的感受將會是什麼?並請同時思考:為什麼原本有機會全家人可以好好享受一頓美好的晚餐,卻弄得大家都不開心?是因為哥哥的不耐煩,點燃了戰火?還是爸爸的斥責,使得事態惡化?還是媽媽不懂得安慰處理,以致難以挽回?例子:小明在學校和同學起了爭執,心情不好,臭著臉回到家;爸爸上了一天班,回到家正坐在沙發上休息看電視;媽媽在廚房準備著晚餐,醬油正巧用完,要小明幫她買瓶醬油;小明不耐煩的說:「爸爸在看電視,又沒事,幹嘛叫我去買?」;爸爸聽了不高興,口氣不佳的說:「叫你買,就去買,囉嗦什麼!」;小明心不甘情不願的拿了錢出門,進廚房將醬油遞給媽媽時,說了句:「以後不要再叫我買!」;媽媽也不高興的說:「沒看到媽媽這麼忙,買一下醬油也不行,真是的!」;小明心情更不好的回房,生氣的用力將門關上,發出蹦的一聲,丟了一句:「不吃了!」;爸爸聽到後,非常生氣的罵道:「不像話!生什麼氣!不吃就不要吃!」。晚餐的結局是:不知如何是好的妹妹,在滿桌的菜前,低著頭,安安靜靜的扒著飯,對面坐著的是一語不發還生著氣的父母,而哥哥的房門依然緊閉…。同樣的場景,如果時間倒流,重新再來一次,你認為以下互動與溝通的改變,會不會有助於讓全家人開心的享受一頓美好的晚餐?當媽媽要小明幫她買瓶醬油時,如果爸爸或小明第一句話的回應改變了,則之後的互動與溝通,會不會也隨之不同:(一)看到小明心情不好,臭著臉回到家,媽媽要小明幫她買瓶醬油,爸爸能溫和的說:「小明,爸爸覺得你今天好像有點累,這樣吧,你去休息一下!醬油讓爸爸去買」這樣的第一句話回應,顯示父親是一位觀察力敏銳,同時是具有同理心(empathy)能力的父親。他能觀察到小明回家時是臭著臉的,事出定有因,但因小明剛回家不宜直接追問,同時也能同理此時媽媽讓小明去買醬油,可能引發小明的不悅反應,父親決定由自己去購買醬油,既能滿足妻子的烹調需求,也能體察小明的狀況,降低母子口語磨擦的可能性。(二)小明心情雖然不好,但是說:「媽媽,我今天有點累,醬油能不能請爸爸去買」或「爸爸,我剛回來,醬油能不能麻煩您去買」小明這樣的回應,顯示小明是一位懂得如何解決問題的孩子,自己心情不好,這時候實在不想去買媽媽所需要的醬油,但又不願違逆媽媽,於是尋求或徵求父親的協助,並告知是因為「今天有點累」和「剛回來」,以表達不是推托或拒絕媽媽的要求。小明這樣的溝通方4 式,既能表達自己的困境,也懂得尋求其他解決問題的途徑,以滿足媽媽的需求。(三)小明說:「媽媽,好的,我喘口氣就去買」如果小明覺得爸爸正在休息,不想打擾他,或擔心爸爸未必有意願去買醬油,但自己心情也不好才剛回家,媽媽又要他去買醬油,此時協商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途徑,尋求媽媽的同意讓他休息一下喘口氣後,再去買醬油。以上三種溝通方式及內容的改變,比較起小明不耐煩的說:「爸爸在看電視,又沒事,幹嘛叫我去買?」,一定能降低親子間溝通衝突的可能性。因為後者的回應中,存在的溝通缺失包括:1.小明不耐煩的口氣,不利於溝通氣氛,升高彼此的情緒壓力,容易引發親子溝通衝突;2.隱含對父親看電視的指責以及媽媽為什麼不讓沒事的爸爸去買,卻叫我去買?3.「幹嘛叫我去買?」的表達口氣,有的只是小明不滿情緒的發洩,卻無助於溝通的進行,也容易激怒彼此,而陷入負面的溝通循環之中。為什麼親子溝通時的第一句話、第一個動作、第一個表情、第一個口氣或第一個態度那麼重要?為什麼一開始不同,之後的後續溝通就也會有所不同?這是因為親子在互動的「關鍵時刻」(thetruthmoment)表現不同所致。所謂「關鍵時刻」,係指親子間開始發生互動與溝通的瞬間,彼此所表現出來的第一句話、第一個動作、第一個表情、第一個口氣或第一個態度等,所形成的綜合表現結果,會影響雙方的情緒、心理感受以及認知解釋,而對之後的後續互動方式及溝通,產生重大的影響作用。例如,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和同學去看電影!」,孩子已經啟動了親子互動的「關鍵時刻」,媽媽的第一句話、第一個動作、第一個表情、第一個口氣或第一個態度等綜合表現,將會對孩子的後續互動,產生影響作用。請試著比較和評估媽媽在「關鍵時刻」的以下各種不同表現,會不會對和孩子之後的互動方式及溝通產生不同的影響:(一)如果媽媽說的第一句話是:「好,記得早點回來!」意味著媽媽在面對親子互動的「關鍵時刻」,對於孩子與同學去看電影的請求,抱持支持的態度。但在表情上,如果一位媽媽是拍一下孩子的肩膀,同時表情高興的答應;另一位媽媽是低頭忙著自己的事,面無表情的答應。試想,兩位孩子的心理感受、認知解釋以及後續的答話回應,會不會也有所不同?前者的表達,孩子的心理感受是「愉悅的」、「媽媽是高興的」,此時孩子對於媽媽「記得早點回來!」的認知解釋是「媽媽對我的關心」,因此對於早歸的要求就會欣然的接受並且回應「知道了!」或「好的!」;後者的表達,孩子並沒有特別愉悅的心理感受,知道媽媽正在忙沒空理他,在回應媽媽的早歸要求上,大概就會是同樣隨口的「ㄜ」或「嗯」的回應媽媽。(二)如果媽媽說的第一句話是:「跟那位同學去看電影呀?」5 意味著媽媽對於孩子與同學去看電影的請求,抱持未定的態度。在親子互動的「關鍵時刻」,如果此時媽媽在詢問上表現出質疑的口氣、審問的態度或不信任的表情,則很容易讓孩子對於媽媽的詢問,在認知解釋上成為「媽媽管太多了」、「媽媽不相信我」或「媽媽真煩耶」,而出現迴避「幹嘛問那麼多!」或反抗「要妳管!」或欺瞞的後續回應。(三)如果媽媽說的第一句話是:「不行,下星期就要考試了!」在親子互動的「關鍵時刻」,媽媽的這句話意味著反對孩子和同學去看電影。媽媽擔心看電影會影響孩子下星期考試成績的心情,從這句話中並沒有辦法讓孩子感受到。如果媽媽的口氣是差的、態度是沒得商量的、表情是嚴肅的,那麼孩子在心理感受上將覺得被拒絕,而有生氣、沮喪或怨恨的情緒反應,而出現賭氣「不去就不去,什麼了不起!」或對立「看場電影又不會怎樣!」或抗爭「都說好了,我一定要去!」等後續回應。(四)如果媽媽說的第一句話是:「寫完功課了嗎?寫完才能去!」在「關鍵時刻」媽媽這句條件交換式的回應,意味著間接的拒絕或有條件的答應。透過條件交換,來取得子女的表現能符合父母期待的滿足,是許多父母常用的管教及溝通手段。然而父母卻常忽略,此種手段的不當運用常淪為對子女的控制、支配或誘引,造成對子女人格發展上的不利影響,使子女習慣屈從權威或和利益妥協,而養成交易型的性格。「寫完功課才能去!」可能讓孩子覺得父母更看重功課的重要性,其價值高於人際關係、社交發展以及休閒活動,是父母答應其要求的先決條件。子女覺得父母在意的是他的功課,而非他的需求,因此可能出現心不甘情不願「寫就寫!」或談條件「你說的,寫完我就去!」或玉石俱焚「不看了!」(也意味著他不會去寫功課)等後續回應。「關鍵時刻」親子互動所表現的不同語句內容、口氣或態度等是否良好,決定了以後親子溝通及互動的品質。如果表現得宜,「關鍵時刻」就能轉變為溝通的最佳時機;反之,「關鍵時刻」就會轉變為最糟時刻的開始。二、良好溝通氛圍的營造親子雙方平時即應努力的學習及營造良好的親子溝通氛圍。順暢且愉悅的親子溝通,通常奠基於良好的溝通氛圍之上,在溝通時雙方無論在溝通的態度、內容、口氣以及表達方式上,會因此出現比較多的善意以及被理解的感受,因而有利於親子溝通的效果。良好的溝通氛圍至少具有以下的三項特質:(一)正面的(positive)溝通行為親子雙方在「關鍵時刻」所表現的口氣、態度或情緒是傾向於正面的,亦即口氣是友善愉悅的、態度是接納信任的、情緒是穩定平和的。正面的溝通行為,有利於溝通氣氛的建立,許多親子之所以缺乏或中斷溝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感受到對方的負面溝通行為,例如:冷默、嚴肅、拒絕、憤怒或嘲弄所致。6 父母親應努力的使正面的溝通行為特質,內化成為自己的人格特質。換言之,父母應使自己本身成為具有友善、愉悅、接納、信任、穩定、平和等人格特質的父母。當與孩子進行溝通時,這些正面的特質將成為良好親子溝通的重要基礎。(二)問題解決(problem-resolving)的取向有效的親子溝通是問題解決取向的,也就是親子雙方願意以合作的方式,解決雙方所共同面臨的問題,而不是將問題歸責給對方或不相干的人事物上。有些親子的溝通「有其形無其實」,也就是「溝而不通」看起來親子雙方似乎在進行溝通,但卻無溝通的實質效果,最常見的樣態有:1.指責指責,是以對方的過失為由,透過語言攻擊的方式,向對方宣洩自己的不滿與憤怒。對自己而言,指責對方也許有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