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精准脱贫典型经验与做法扶贫攻坚精准脱贫典型经验与做法牢牢把握主攻方向全力推进扶贫攻坚——部分省份扶贫工作典型经验与做法高位推进武陵山片区扶贫湖北省扶贫办武陵山片区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在11个片区中率先启动实施。湖北省武陵山片区包括恩施自治州和宜昌市的11个县市,总人口占全省的8.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省的22.7%。目前湖北省科学谋划,高位推动,湖北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正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2月16日在全国率先启动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确立了“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的发展思路。在设立武陵山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湖北认真做好片区工作的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连片特困地区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应该采取特殊的政策、特殊的措施、特殊的办法来推进,要求针对连片特困地区的实际,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着力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着力集中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着力构建贫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并实行考核硬指标、奖惩硬兑现。湖北省武陵山片区战略定位是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围绕率先在连片特困地区实现整体脱贫致富这个总目标,明确两个阶段性发展目标:到2015年,片区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到2020年;片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贫困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按照“以点带面、串点成线、保护优先、点轴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片区“一主四副四带”的空间结构。根据“基础设施突破,产业发展优先,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确定了片区建设的九大任务。为确保片区规划目标任务得到落实,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湖北注重片区规划与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协调,与先期编制的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规划相衔接,做到规划对接、任务对接、项目对接、责任对接、帮扶单位对接,确保规划中的项目能够落到实处。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实行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大创举。战略新调整,机制须创新。一是深化对口帮扶机制。二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三是建立跨省协作机制。目前,已与湖南联合编制湖南龙山湖北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规划,提出了共建十大领域、十大工程的初步设想,力争把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成为武陵山片区的重要城市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前不久召开的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新一届省委要求着力推进武陵山、大别山、秦巴山、幕阜山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成为绿色、繁荣、开放、文明的片区。加大支持力度推进片区扶贫陕西省扶贫办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着眼治本,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着力改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条件,不断增加扶贫对象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新路子。陕西围绕片区扶贫攻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出台了落实国家纲要的《实施意见》、《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若干政策》等重要文件。编制、上报了陕西省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定了省级连片特困地区,全省识别出扶贫对象228.61万户、775万人。陕西出台的《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若干政策》总结梳理了陕西省既有的扶贫开发政策措施。《政策》建立了扶贫投入增长机制,提出了省级财政每年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30%、并确保每年增长不低于20%。各设区市及有扶贫任务的县每年按照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2%的比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从五个方面加强了片区发展支持力度:对企业的扶贫捐赠在年度利润12%以内的部分允许在所得税税前扣除。对片区内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2%给予费用补贴。片区内移民搬迁用地指标单列,优先解决在城镇打工贫困户城镇户籍、子女上学等问题。在片区内优先安排广播电视、文化馆、体育场等公益设施项目。逐步提高片区县(区)地方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到每亩10元/年。突出贫困户创业致富。率先免除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阶段(含中职教育)学费,优先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保证其免费上学。给每个贫困户确定一名科技辅导员,为贫困户免费提供首次发展特色产业的种苗(含种子、籽种)、技术培训以及技术指导。对贫困户购买农机具的补助标准从30%提高到50%。免费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企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占职工总数25%以上的企业返还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对贫困户创业最高扶持8万元贷款,利息通过扶贫资金解决,对贫困户合伙经营的贷款额度提高到30至50万元。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农保的,按其缴纳保费的最低标准50%给予补助,参加新农合的,在二次报销时给予高于其他人群20%比例补助。今年,陕西全省均衡性转移支付45亿元,安排到片区县的有33亿元,占73%。行业扶贫基础设施项目都优先考虑片区县,民生试点项目也优先在片区内安排,全省扶贫开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后我们将继续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战。规划引领连片特困地区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在国务院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四川省瞄准连片特困地区这个主战场,突出连片扶贫开发这个主抓手,加快出台政策措施,加大扶贫投入力度,集中火力攻坚,全力重点破难,全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扎实推进,取得了新成效、新突破,呈现出新特点、新亮点。突出规划引领,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和国家片区规划,及时启动了乌蒙山片区实施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秦巴山片区实施规划编制准备工作。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贫困群众吃、穿、住、行等现实问题优先纳入规划。研究制定《关于确保完成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目标任务的工作方案》,针对四川省片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的现状,明确了“脱贫”和“摘帽”两大目标。确保2020年前片区7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全面完成,2015年前南部县等3个重点县“摘帽”、2019年前藏区外24个重点县“摘帽”、藏区9个重点县按国家要求“摘帽”的目标。坚持实行落实扶持政策、资金项目、扶贫规划、行业扶贫、定点扶贫“五不变”措施,鼓励重点县积极“摘帽”。深化”大扶贫”工作格局,集中财政扶贫资金,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务扶贫等资金项目集中投向片区,加大专项扶贫力度。上半年,在片区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21.12亿元,占全省的82.21%。整合行业部门资金,涉农资金向片区倾斜,统筹整合使用。加大社会扶贫力度,积极争取在川定点扶贫中央国家机关(单位)和片区牵头单位加大帮扶力度;主动衔接沟通,同时启动省内新一轮对口定点扶贫。今年,四川省强力推进以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尤其是“彝家新寨”建设为重点的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以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为重点的藏区全面扶贫以及以“巴山新居”建设和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为重点的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在乌蒙山片区,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项目顺利启动,全面完成去年404个、全部启动今年296个“彝家新寨”建设。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联合督查组对四川省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给予较高评价。在秦巴山片区,33个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和整村推进等项目全面启动,连片扶贫开发投资15亿多元,覆盖9万多农户近35万人,帮扶贫困人口9.20万。在四川省藏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全面启动,产业、劳务扶贫等加快实施,尤其是阿坝试点有序推进,启动农户住房建设1007户、占年度计划63.37%,开工7.50万亩抗灾保畜基地和19个畜产品基地建设,建成1.14万亩水果、马铃薯等扶贫特色产业。扎实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湖南省扶贫办实行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三年来,湖南省共安排两项制度专项帮扶资金8.6亿元,以户为单元启动各类项目20多万个,基本做到了扶贫对象“家家搞开发,户户有项目,年年有增收”,社会反响良好,干部群众拥护。瞄准扶贫对象,是搞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湖南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量力而行定规模。如果扶持规模太小,则体现不了党的惠民政策和扶贫效益;如果扶持规模过大,则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人力进行有效帮扶,反而容易失信于民。依据目前财力,省里难以做到全面识别、全面帮扶,只能瞄准最困难的群体,量力而行,分期分批,逐步推开。今年全省直接帮扶规模80万人,明年拟扩大到120万人。二是群众投票决定对象。在实际工作中,湖南坚持走群众路线,让群众投票来评选扶贫对象。专门制定了《湖南省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三是先难后易定区域。在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过程中,紧紧瞄准最困难的地区和最贫困的群体,将扶贫对象识别帮扶的重点放在武陵山区、罗霄山区,突出高寒山区村和整村推进贫困村。实施有效帮扶,是搞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成败的核心,也是扶贫开发区别于农村低保的关键。湖南按照“脱贫计划到户、项目规划到户、资金落实到户,帮扶责任到人、项目实施到人、工作联系到人”的总体要求,着重抓了三个方面:一是安排专项帮扶资金。2009年以来,湖南按每人每年400元的标准,先后安排财政扶贫资金8.6亿元,对登记造册的扶贫对象进行专项扶持。同时,省财政按项目资金4%的比例增加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并要求各县按识别登记的扶贫对象人数,人均配套10元工作经费,确保有人做事、有钱办事。二是坚持资金打卡到户。为了让扶贫对象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扶持、得到了多少扶持,湖南规定两项制度帮扶资金必须打卡到户。各县做到了扶贫对象户“手上有卡,卡中有钱,钱里有项目”。三是因户制宜发展项目。坚持把帮助扶贫对象尽快增收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围绕生产发展和素质提高两条主线选择相应项目,通过项目运作、产业带动帮助扶贫对象脱贫致富。三年来,全省共帮助扶贫对象启动大小项目20多万个,基本做到了户户搞开发,家家有项目,户年均增收达2000元以上。此外,在服务管理上,湖南省实行动态管理。一手抓纸质档案建设,一手抓电子档案建设,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县有电子档案和全部名册”。帮助各县建立扶贫对象进入退出机制,定期调整扶贫对象,定期更新信息数据。五方挂钩帮扶五位一体推进江苏省扶贫办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农户平衡发展,是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到去年底江苏已全面消除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今年江苏将扶贫标准提高到4000元,决定通过4年努力,使全省400万左右的低收入人口全面实现脱贫目标,并将此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另确定1533个经济薄弱村,要求到2015年,全面实现有群众拥护的“双强班子”、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高产高效的农业设施、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健康向上的文明村风、村容整洁的居住环境的新“八有”目标。为此,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深化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工作格局,深化完善“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区“五位一体”的工作措施,深化完善“五方挂钩”和“五个一”帮扶机制。“四个五”,是江苏坚持了多年行之有效的做法,实践证明,这有力地推动了资源要素向经济薄弱地区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和贫困农户流动,极大地提高了经济薄弱地区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实行“五方挂钩”帮扶,引导党政机关的政策资源、国有企业的产业资源、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苏南市县的发展资源向苏北地区流动。江苏实行省级机关、部省属企业、高校科研院校、苏南县(市、区)与苏北经济薄弱县“五方挂钩”对接帮扶,已经坚持20年。近五年来,共抽调4批4700多名优秀干部驻县到村扶贫。二、实行“五位一体”推进,大力增强经济薄弱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多年来,江苏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人才、项目和财政向苏北转移,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区。“四项转移”和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