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绘就中国底色陈玉荣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同时也是走进新时代,描绘中国美丽画卷底色的强有力的杠杆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八大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作为行动纲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辟论断。这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对生态环境重要性认识的升华和质的飞跃。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近年来,美国、欧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了社会经济问题,并不是说这些国家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以及如何解决,而是缺乏一个政治主体,没有一个有效政府。正如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曾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会是一个充满动荡和激烈冲突的过程,一个具有现代化取向的政治组织则是推进现代化进程又保持其过程稳定的关键力量。诸多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两者协调互动的关键要素是一个强有力而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执政集团。分析人士指出,欧美一些国家之所以出现社会动荡,如“茶党运动”“占领华尔街”“占领伦敦”等,主因是选票政治下,西方执政党受限于党派利益或少数利益团体利益,无法在协调社会利益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反观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和利益诉求多元,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定位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找到凝聚社会的“最大公约数”。美国知名学者帕斯夸里·帕斯奎诺曾评论道:从政治理想到政治运行实践,中国共产党都体现出力求包容中国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利益的雄心。近年来中国在减贫、反腐方面取得巨大成绩,郑永年指出,之所以能做到这些,不仅是因为中国经济基础好,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一“执政支柱”的存在。“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1956年,毛泽东同志这样感慨。“中国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甲子后,习近平总书记胸有成竹地向世界发出“邀请函”。时间与空间的审视中,历史与现实的观照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不朽奇迹清晰地展现出来,一个政党无与伦比的伟大丰碑巍峨矗立。放眼全球,“金融海啸”席卷,西方经济学遭遇质疑,世界经济踯躅不前,但中国却能“风景这边独好”,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韧性,不断为全球经济创造新的发展空间。西方媒体评论,“中国经济又让喋喋不休的否定论者失算了”“‘世界经济引擎’的后劲依然充足。”美国《福布斯》杂志直言:随着中国增长放缓,一些人宣称中国奇迹终结了。他们错了,“中国奇迹”只是进入了新的阶段,难以想象的“奇迹”仍将在未来成为现实。当前中国奇迹,为人类社会探索出走向现代化的崭新路径!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无先例可循。回溯过去300多年,全球仅少数国家共计不到10亿人实现了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中国开创了一个落后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崭新模式,一举突破西方对于现代化道路解释权的垄断。在英国学者马丁·沃尔夫看来,一些人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误预言中国经济,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用西方的思考方式解答“中国谜题”,“对中国经济的误解,既有偏见,更有知识谱系的不足”。2017年9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布的秋季学期课程表中,有一门《中国金融与货币政策体系》的正式学分课程,授课人是中国金融学家孙国峰。正如一些海外历史学者倡导的,跳出“西方中心论”,而“以中国为方法”,或许是更值得借鉴的观察中国、把握世界未来的方法。“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现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武汉大学教授孙来斌说。2017年5月,蔚蓝的东非海岸,由中国融资建设的吉布提多哈雷多功能港正式开港。吉布提总统盖莱深情地说:“西方人来了100多年,我们的国家还是这么穷,中国企业才来了3年,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中国元素”的注入,使这个不到百万人口的东非国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成为非洲之角正在崛起的熠熠明珠。从英国BBC拍摄的《中华故事》,到韩国KBS的《超级中国》、日本NHK的《中国力量》,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摘下“有色眼镜”,开始客观审视中国、传播中国对全球文明进程作出的新贡献。“中国的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大的事件。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实现复兴,其影响是深远的,使全球重心从西方转移到了东方。”英国《金融时报》如此评价。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马丁·雅克说,在一个中国作为“文明国家”并占据主导地位的“后西方世界”里,中国成为催化剂,可能出现更具多样性的国家发展形式。中国奇迹,为人类社会贡献出推动全球治理的有效理念!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而广泛;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澎湃而深远。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一方面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一方面积极履行大国责任,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变革。“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汇,被接连写进联合国决议文件,成为引导全球发展的关键词。今年9月,全球最大的艺术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宣布将中国的社交软件微信及“气泡狗”表情系列纳入馆藏,并作为“五千年人类创造史”的新代表,在76号展厅正式展出。150多年前这家博物馆成立时,中国正因鸦片战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里收藏的近2万件中国文物印证着那段屈辱历史。今天,世界换了一种方式持续“收藏”中国,不再是古老的瓷器和青铜器,而是引领全球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家,正走在不断创造奇迹的路上。更伟大的进程刚刚开启,更伟大的胜利就在前方。而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根据各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人口规模,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就是在发展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按照生态经济法则,将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的永续性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低碳发展就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减缓气候变暖,防止雾霾天气频现、极端天气现象增加和生态系统紊乱。因此,寻找清洁和低碳的新能源,实现低碳发展是绿色治理的必由之路。循环发展就是重复利用已进入经济循环的各类资源,从而减少自然资源消耗速度,减弱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由食衣用住行等物质需求,向高品质物质需求、健康需求和文化需求转型。良好生态环境作为保证人们健康和文化需求的基础支撑条件,生态环境优越地区正在吸引人才聚集和人们休闲观光,绿水青山正在逐步转化成金山银山。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有了可能。未来,随着5G技术推广,万物互联时代到来,人类将迎来智慧文明的新时代,也将步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