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从“心”开始关注青少年“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与“早恋”吕琢制作主讲一、从一组调查数据了解“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二、“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特点及类型三、“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的心理原因四、什么样的学生有早恋倾向五、如何正确认识早恋问题六、引导学生走出“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与“早恋”困扰一、从一组调查数据了解“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某中学对425名高中学生,进行有关早恋的心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选择“我就觉得他(她)好”的学生占41.8%。选择“他(她)特别理解我,与他(她)在一起特开心”的学生占37.5%。选择早恋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心理压力”者占16%。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早恋现象并不像人们渲染的那样已呈“燎原之势”。中学生的“爱情”与成人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很少能挂上边,说明绝大多数校园恋情发生的动机,皆非出自“真爱”,而是青春期一个人各层面情感交流的需要。中学生恋爱多是“无言的结局”。中学生恋情带有游戏色彩,不是以婚姻为目的,严格说不是“恋爱”,所以“早恋”的提法不科学,提“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比较合适。但“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很容易发展成早恋。二、“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特点及类型1、青少年“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1)、朦胧性: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的青少年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2)、矛盾性: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有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3)、变异性:早恋关系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4)、差异性: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早恋行为有十分隐蔽的,也有的青少年很公开的。2、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的类型(1)、爱慕型,即青少年之间由于爱慕对方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根据爱慕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仪表型,就是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早恋;专长型,就是因为爱慕对方的能力专长而产生的早恋;品性型,就是由于爱慕对方的优秀品性而产生的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2)、好奇型,即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是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性意识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由于生理发育和性成熟,很容易产生性冲动,对异性变得很敏感,渴望了解异性的心理和生理,了解异性对自己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就想结交异性朋友,建立“恋爱”关系。(3)、模仿型,即因为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模仿的对象主要来自社会生活,影视作品和报刊书籍。(4)、从众型,即迫于周围人的压力产生的早恋现象。周围人是指所出的同年龄群体。(5)、愉悦型,即为了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早恋现象。青春期男女之间的密切交往,往往会给双方带来愉快的体验,这种愉快的体验会进一步促进青少年之间的密切交往,逐渐转变为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6)、补偿性,即为了获得感情补偿和排解受挫的情绪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感情补偿是指青少年在学业上或感情方面受到挫折时,出于争强好胜的心理,或者为了摆脱感情创伤,一些青少年就想用早恋的方式排遣受挫的情绪,从异性那里获得感情补偿。(7)、逆反型,即由于青少年在两性交往中受到别人不恰当的干预所产生的早恋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心理就是“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正常的异性交往会迅速向早恋关系发展。(8)、病理型,即由于病理原因而产生的早恋现象。在当代社会,由于营养过剩、一些食品中含有性激素的作用,或者生理上的疾病、家庭遗传等原因,造成一些青少年身体早熟,身体外观像成年人,或者心理早熟,或者性变态心理。这些都会诱发青少年的早恋现象。三、“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的心理原因1、精神空虚型。青春期正是人的精力特别旺盛的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大好时光。但是一部分孩子未能把充沛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又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发泄这部分过剩的精力,于是,早恋便来到了他们空虚的心灵之中。2、爱慕虚荣型。这种类型以女孩子居多。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加上流行的爱情歌曲和表现性爱的影视和书籍的诱导,少男少女的潜意识里也产生一种希望被认可、被赞美甚至被追求的冲动需要。如果她平时在学校里因成绩好或表现好常受到表扬,或在家里能得到家长的肯定,这种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分心的危险也就小些。3、盲目钟情型。德国大文豪歌德在他的处女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中曾发出“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的咏叹。确实,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迈进了多梦的年华,对异性的好奇,对两性问题的兴趣有明显的增加,都或多或少地有了怀春的萌芽。四、什么样的学生有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倾向1、一般来说,性格外向、相貌出众的人,比性格内向、外表平平的更容易发生早恋。因为性格外向的人大多敢做敢为,敢于触犯校规,不安分守己,有适合自己的对象,就会大胆追求,并且相貌出众的人,常常是大家追求的目标,尤其是漂亮的少女,往往经不起别人的追求,她们以被男孩爱慕为荣,听信甜言蜜语,很快陷入男孩子的情网。喜爱文学、有文艺才华的学生容易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这些学生由于受环境熏陶,感情丰富,多愁善感,喜欢用书中、歌里的浪漫情节来类比自己的生活,效仿艺术家笔下的主人公,追求理想的爱情天地。加上他们有某个方而的才华,常被异性羡慕,故很容易获得爱的信息。性格软弱、虚荣心强的学生容易早恋。这部分人以女生多见,她们从小娇生惯养,依赖性强,找了男朋友,便觉得有了依靠,她们把自己附属于一个男孩,因此,很容易成为男生的爱情俘虏。而那些虚荣心强的女生,大多是由于强烈的虚荣心,使她们乐意接受男孩子的殷勤、赞美以及小恩小惠。有的学生是出于“攀比”心理,而走上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比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这些学生常不受老师欢迎、不被教师关注,在学习上很少受到特殊关心,也无法把情力放在学习上,从而根本不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于是,他们便把无处打发的精力和时间转向爱情,转向社会,以弥补感情上的空虚。这些学生大多不以班上的同学为追求目标,尤其是女生,常找社会青年。缺少家庭温暖和爱护的学生容易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这些人常见于父母感情破裂、离婚、受继父继母虐待,或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得不到温暖,生活在一个冷漠、压抑,甚至受辱的环境里。于是,渴望得到他人温暖,而异性的抚慰正可以弥补这一点,使他们尝到了爱情的甘甜。环境不好的学生容易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这些学生接触些不三不四的人,或者与他们一起玩的朋友都是早恋者,在旁人的教唆和指使下,也大胆效仿,正如古人云:近墨者黑。五、如何正确认识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与早恋问题1、从中学生心理需求看,学生恋爱是生命的第一次,既快乐又不安,既幸福又痛苦,当事人敏感的眼睛和多疑的耳朵这时接受了太多的环境暗示,不少表情和话语让他们不知所措。他们有委曲想倾吐,有疑惑待分析,他们非常想得到一种帮助,使他们既不放弃自己的感情,又不违背社会的规范。他们的确渴求民主、尊重,同时他们也渴求帮助、指导。这时的班主任和家长是不可袖手旁观的。仅仅默许,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成长需求。默许是一种失职。2、一些地区和一些家庭,缺少宽松的异性交往环境;一些学校缺少规范的异性交往正面引导;有些教师和大部分家长对中学生恋爱的界定相当泛化,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瞧谁都象“早恋”,不少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差异性缺少尊重,不允许不一样儿,总喜欢“一刀切”,和当事人没有平等的沟通,劝告多倾听少,命令多商讨少;有的教师没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概念,有的家庭因此而发生辱骂,殴打等暴力。家长理直气壮地认为:打是疼骂是爱,棒打鸳鸯,伤了感情就伤了,为了高分高学历,值。小孩子的感情不值什么。归根结底,我们身处现代社会,面对跨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在异性交往的教育上,我们仍旧停留在二十世纪中叶!我们缺乏民主意识,缺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缺乏长远目光,缺乏对学生一生幸福的关注,总是很功利地盯在一时一事上。3、“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与“早恋”过程,并非当事人双方所能把握的,而是当事人与环境互动共创青春成长的过程。“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与“早恋”结局具有不确定性。中学生自己这样描写:青春的爱只是我手中的一只纸蝶,遇见风会吹走,遇见雨会沉沦,遇见火会燃烧。有经验的班主任常说:推一推,可能催成早恋;拉一拉,可以拉回友谊。这正说明“早恋”动态发展中内因外因互动的不确定特点。4、中学生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恋爱的事态发展,往往是孩子和成年人互动中完成的,中学生恋爱带来的利弊,常取决于成年人的引导。成年人是孩子们异性交往的重要环境,成年人以自己的感情、言语、观念、行为与孩子共同推动青春的成长,父母教师完全可以和孩子共同分享情感的快乐,共同承受挫折的烦恼,共同设计合情合理的故事发展,共同求解这首青春的难题。面临前景尚难预料恋情,定性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引导。把“早恋”的标签到处乱贴,带来的是误解、偏见、伤害,造成的是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紧张,制造的是孩子成长的“逆境”。六、引导学生走出“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与“早恋”困扰青春期孩子的精神世界是纯洁而多情的,爱情这一人类永不凋谢的美丽花朵在那里可以找到肥沃的土壤。尽管少年的爱情是纯洁、美好的,但“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早恋”还是必须坚决反对的。因为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其结果往往消极而不幸,必然严重影响学习,而且成功率极低,实为对中学生宝贵精力的大量浪费。不少家长方法欠妥,总把中学生看作小孩子,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私拆子女信笺,查看日记,监听电话,动不动就要严加管教,看不顺眼就任意训斥、责骂,还不允许辩解,因为辩解就是不听话、顶嘴、造反、那还得了。一旦发现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早恋,更是大动干戈,拳脚相加,控制人身自由。学校处理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与早恋问题往往也是简单粗暴的压制法:写检查、停课、处分,甚至广播上点名、公开情书等。这些做法使孩子感到强烈的屈辱和压力,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有的表面顺从,却将憎恨埋在心里,有的由公开转入地下,最糟的是在压力和鄙视下,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最后走上逃学、出走甚至自杀的道路。对于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与早恋,禁止并非良方,默许是一种失职,教会学生把握成长才是良策。把握成长就是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选择,在选择中承担责任。对中学生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与恋爱的教育对策有三个前提必须明确:(1)明确民主、尊重的前提。民主、尊重是现代教育的本质。我们放弃严厉禁止政策,不是因为管不住而被迫放弃,而是禁止政策违背了现代教育的民主本质。(2)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制定教育对策,不能满足于表现的风平浪静,不能停留在暂时的高分数和考大学等功利目标上,而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3)明确时代发展的前提。时代前进了,社会开放了,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觉醒了,这个大潮流我们必须顺应,绝不能用封建主义的老花镜看待新一代的人际交往,也不能用功利主义的砝码衡量学生交往的利弊。我们的学生必须适应入世之后的中国社会环境,我们的孩子必须适应已然发生变迁的中国婚姻家庭现实。我主张的中学生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与恋爱的教育对策是——面对全体学生,大力提倡中学生的友谊交往;个别发生恋情不能压制;既不急于定性也不代替学生选择;鼓励当事人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在当事人选择出现困难时,老师家长要起到保护、指导和限制作用。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原则1、以恰当方式表达男女同学的友情。2、不提倡男女单独交往。3、避免不必要的身体接触,注意自己的外在表现。4、求广泛忌单一。与异性的交往,要尽可能减少单独相处,要广泛地与异性同学交往,建立起广泛的朋友关系,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在集体活动中与众多的朋友保持良好关系。引导学生走出“青春期异性交往过密”与“早恋”误区1、加强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2、鼓励和指导好中学生正常的异生交往。3、开展活动,拓宽兴趣,使青春期学生情感迁移。4、抓住苗头,防微杜渐。5、努力创设一个利于中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参考做法:一要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