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导游需要与激励因素的分析及激励机制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市导游需要与激励因素的分析及激励机制研究姓名:崔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赵延昇20090401合肥市导游需要与激励因素的分析及激励机制研究作者:崔进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似文献(5条)1.学位论文刘思君我国中小旅行社导游人员激励问题研究2008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旅游社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1978年以前全国仅有2家旅行社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18475家旅行社。从目前我国旅行社的规模看,中小旅行社占我国旅行社的绝大多数,因此,我国要实现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离不开这些占绝大多数的中小旅行社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然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旅游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以“小、弱、散、差”为特点的中小旅行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导游服务质量问题一度成为制约我国中小旅行社生存、发展的“瓶颈”之一。导游人员是旅游业的“一线工作者”,导游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活动的成败。正因为如此,国际上旅游界将导游人员称之为“旅游业的灵魂”、“旅行社的支柱”和“参观游览活动的导演”。所以,能否对导游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管理,从而调动导游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导游人员对旅行社的忠诚度,已经成为影响到中小旅行社的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因而,通过对导游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来提高导游服务质量、促进中小旅行社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一个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课题。本文正在这种背景下对我国中小旅行社导游人员的激励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中小旅行社导游人员激励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激励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并对我国中小旅行社导游人员实施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本文发现影响中小旅行社导游人员激励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收入结构水平、个人发展、工作环境和工作自身四个纬度;不同个体特征的导游人员在激励因素感受程度上存在着差别;收入结构水平、个人发展、工作环境和工作自身四个纬度的激励因素对导游人员的被激励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最后,本文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并结合导游人员的激励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如何有效激励我国中小旅行社导游人员,从薪酬、培训、立法、企业文化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2.期刊论文杨佩蓓.石长波对我国导游小费问题的探讨-商业经济2007,(4)从国外旅游发展轨迹来看,付小费在多数欧洲国家已成惯例,而且小费的数量还关系到服务质量和水平.收小费是解决目前旅游界大量导游投诉的最好办法,但收取小费必须明文化、制度化、规范化.旅行社对导游采取单一的奖励机制,导游薪酬激励机制不合理,奖惩激励机制缺乏有效性.旅行社要重视导游的激励因素,借鉴合理的薪酬制度,规范小费.3.学位论文赵丹导游人员激励机制设计与研究2007导游人员作为旅行社旅游接待工作中的主体,是整个旅游服务的轴心,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往往导游人员的真实劳动付出和收入完全不成比例,其深层次的原因与目前不健全的导游人员激励机制密切相关。本文着重分析了导游激励的现状,对现有的激励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设计了针对导游人员的激励机制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旅行社发挥对专职导游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沦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和构思。第二部分对激励理论进行系统说明,确立研究的理论基础,形成便于导游激励机制设计应用的理论模型。第三部分首先对导游人员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剖析导游人员目前的工作特点,利用现有的调研数据,对导游人员目前的薪酬制度和激励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加以分析,以明确导游人员的需求结构和激励手段。第四部分结合第二、三部分内容,系统全面地提出导游人员激励因素和设计模型框架。第五部分在以上理论与实践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导游人员工作评价因素表和导游薪酬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导游人员激励机制策略从外部激励、内部激励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在分析研究中力求细化,从而更好地为导游人员激励机制的实践提供借鉴,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创新之处。4.期刊论文唐青桃.唐德彪.TANGQing-tao.FANGLei双因素理论在导游人员管理中的应用探讨-怀化学院学报2009,28(4)从旅行社导游人员的高流失率问题出发,分析了导游员结构和流失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旅行社应该在双因素理论的指导下管理导游人员,最后分别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管理途径.5.学位论文邓文君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旅游业人员跨文化敏感性研究2006国际化进程带来了一股理解文化碰撞的强大动力,跨文化敏感性迅速成为近四十年来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热点。跨文化敏感性是指对文化差异的识别和体验的能力(Hammeretal,2003)。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跨文化敏感性进行定义,并揭示了关于跨文化敏感性不同的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然而,考察跨文化敏感性的特征的研究,尤其是采用非西方文化视角的研究是十分有限的。Panggabean(2004)采用本土化研究取向,其研究结果表明德国人与印尼人在经历文化差异时分别表现出其文化特有的敏感性特征。本研究采取文化本位主义(emic)的研究取向及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出发,致力于发现和建立中国跨文化敏感性特征的本土化模型,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当代中国人跨文化敏感性的影响,了解中国人跨文化学习的模式和进程。本研究对杭州多家国际旅行社32位具有三年以上跨文化工作经验的实践专家(包括经理、导游、领队等)进行问题—聚焦的深度定性访谈,并采用扎根理论编码技术及Atlas.ti5.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国际旅游公司从业人员的跨文化敏感性表现出文化特有的特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其的影响。文化认知领悟、民族认同感、差异和谐化、关系最优化和灵活变通性构成了跨文化敏感性的五个特征,影响跨文化敏感性的双因素为激励因素(目标)和推动因素(文化价值观)。探讨和建立本土化的跨文化敏感性模型在理论上补充了当前西方视角的理论模型,并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人的跨文化敏感性以及跨文化胜任力提供了宝贵的概念和理论假设;在实践上为有效进行跨文化培训、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双向理解提供了宝贵的启发和建议。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8f58136b-acdb-48d2-a6ff-9df300563727下载时间:2010年9月16日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