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群体性事件-公众心理、沟通与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突发事件中的公众心理、沟通与谈判:乌坎事件为例国家行政学院李明导言•每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原因—(F.Heider,1958)1一、公众心理基础二、群体及其冲突三、公众沟通谈判•大街上一群人,各有各的打算,虽位置在一起,却无法实现群体功能,不构成群体。•从心理学角度,如发生突发事件,众人围观、评论、参与,就构成非正式群体;公共机构、企事业等组织系统中的职工构成正式群体。•管理者应了解群体状态下,公众参与动机、行为方式等。乌坎事件集中反映了这些心理现象。3导言:乌坎事件1•位置: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东海镇→乌坎村(7个村)5•近年来附近地区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2005年12月8日,汕尾市红海湾事件;•2008年10月22日,陆丰市华辉事件;•2008年,陆丰市南塘镇一村主任被通缉3年复原职事件;•2009年4月5日,陆丰市碣石镇港口村渔民逃港事件;•2010年,陆丰碣石镇两村庄争夺公共村道爆发争斗事件;•2011年12月26日,陆丰市碣石镇新饶村征地抗议事件。导言-乌坎事件6事件起因:•集体土地•村财务公开•村委选举•驻村企业污染•扶贫助学等问题。导言-乌坎事件7•2011年9月21日,村民到陆丰市政府上访获回复。下午回村见碧桂园公司勘测土地。随即打砸车辆、工具、酒家。•9月22日,村民阻止民警和警车进村,并砸坏6辆警车。•9月29日,组织成立“乌坎村村民临时代表理事会”。•12月9日,汕尾市政府开新闻发布会,通报“9.21”事件情况,当天抓捕庄烈宏、曾昭亮、薛锦波等人。•12月11日,薛锦波死亡,情绪激化,进村道路被堵。导言-乌坎事件8•12月20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带省工作组进驻汕尾陆丰,调查事件,与村民谈判。•2012年2月1日,举行村民选举委员会推选大会。•2012年3月3-4日,不记名投票方式选出村委会成员与村民小组代表,选举全程对媒体开放。•4月23日,广东省宣布对村原村“两委”及市乡两级干部处理决定。导言-乌坎事件心理学故事:公安局刑警队长及其儿子一位公安局刑警队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问题: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一、公众心理基础9一、公众心理基础10•(一)心理定式•内在的活动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它使人们从事某些活动时相当熟练,节省时间和精力:但也会束缚思维,使人们只用常规方法去处理问题。•微观心理定势,反映当事人个体认识倾向,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移情效应6种;•宏观心理定势,一定范围人群表现的社会心理定势;社会刻板印象、地域文化心理、民族文化心理等;•流行心理定势,包括流行、时尚、流言。一、公众心理基础11一、公众心理基础心理定式的内在心理机制:•认知者希望根据较少信息作全面推论,快速补充信息不足;•同一群体有许多相似特点,人们通过间接方式得到的信息形成刻板印象,如官员、企业经营者、富人;•因缺乏直接接触机会,导致印象往往难以改变。•如,乌坎事件中,汕尾官方、驻村企业、乌坎公众的不同看法;最近四川绵阳的香港援建中学被拆迁中的万达集团。12一、公众心理基础•(二)知觉偏差•群体冲突常因知觉偏差引发,包括镜像知觉、双重标准、群体极化等。它使双方维持不信任状态,并在特定事件触发下爆发。这些知觉偏差在群体情境下更易出现。•1、镜像知觉,指对立双方对于另一方的看法惊人相似,像镜子一样相互反射,因此被称做“镜像知觉”。•“有什么样的民众,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官逼民反”;“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企业”。13镜像知觉:我们怎样看待他们,他们也怎么看待我们假设美国总统支持其假设的宣言苏联总书记支持这个假设的宣言我们愿意达到相互解除武装的目标“我们愿意与对方一道减少武器数量,对我们而言,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比这个更重要”(时代周刊,6/15/1984)“我们并没有试图去占有军事上的优势;我们想要的是这种对立的终结,而不是军备竞赛的继续”(时代周刊,3/12/1985)在对方进行武装的前提下,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在潜在的对手没有承诺放弃他们的帝国主义冒险行径之前,我们不能比他们更弱”(时代周刊,6/18/1982)“我们的国家并不谋求核力量上的优势,但我们也不允许其他人掌握这种优势”(真理报,4/9/1984)对方的目标是军事上的领先,而我们不是“对苏联领导人来说,和平不是他们所关注的;相反,他们的企图是用军事力量扩大他们的控制范围”(时代周刊,6/28/1984)“主要的障碍(Geneva的整篇谈话就是令人信服这一点的一个绝好证据)是美国及其军队达到军事领先的企图”(真理报,1/13/1984)14一、公众心理基础•2.双重标准: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好的、对的等正向意义;对方做的都是坏的、错的等负向指向。•3.冲突维持归因:指人们倾向于用不好的解释去推断对方的行为。•4、群体极化: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人决策更倾向冒险或保守(冒险居多),向某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乌坎事件中几个传言:“武警封村”、“军队调动”、“群众不合作”等。一、公众心理基础•(三)相对剥夺感•人们将自身处境与参照物进行比较,发现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即使自身状况也在改善,但改善程度较低,也一样引发愤懑。参照物通常是与自己原有处境相近人员。•如乌坎事件中,人们参照本村经商人员、附近居民等。•1992年,乌坎港实业开发公司(村支书薛昌);陆丰佳业开发有限公司(陈文清)。16乌坎事件所涉主要企业•企业占用土地状况:丰田畜产场(陈文清)已办农用地手续,但村民要求收回;亿达洲集团(李秉记)1家企业欠土地补偿款;合泰台商工业区(台商陈合泰)、南海庄园、富荣纺织厂等3家企业已办理国有用地手续。•碧桂园:虽勘测土地质量,并未签约,但“陆丰市碧桂园开发项目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在园区办公楼。•新世纪,陆丰市土地价格迅速上升,但土地迅速减少。乌坎村土地出售过程中,村民并未获得收益。•(四)去个性化•它表示个人在群体中会不顾及自己行为,而与群体行为表现一致。个人做出他单独时所不敢做,甚至做出违反正常社会准则的事情,在群体破坏性行为中表现最为明显,•如集体起哄、相互打闹追逐、甚至成群结伙故意破坏公物、打架斗殴、集体宿舍楼出现乱倒污水垃圾等,都属于去个性化现象。一、公众心理基础18•去个性化的内在心理机制•①匿名性。个体觉得自己是一个匿名者,外人不了解自己的真面目,做出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不会被人发现,或不会追查到自己,这样就助长了个人的冒险心。如,网络暴力等。•②责任分散,一个人单独行动时,往往能从伦理角度考虑自身行为,尽量避免受舆论谴责或法律制裁。在群体中,其成员行为以整体出现,责任只能落到群体身上,或分散在每个个体身上,而单个人不会承担群体行为后果。一、公众心理基础19•③群体中的个体内控失灵。群体成员活动从众和一致,群体越是无个性特征,自我感觉减少,行为也越缺乏自我控制,倾向于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网络群体新特征:单独性、随时性、主动性、沉浸性;•乌坎事件打砸村委会、企业、边防派出所、警车等行为。一、公众心理基础2021心理学故事:天堂中的石油大亨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开会,发现座无虚席。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了石油了”,人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只剩那位石油大亨了。这时他在想,莫非地狱里真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的向地狱跑去。现实生活中,人们到陌生地方吃饭,一般喜欢找人扎堆的餐馆,饭菜一般不很难吃,至少不挨宰;商场促销、街头看热闹,也表现了群体状态下的公众心理。一、公众心理基础22•(五)从众行为•阿希从众实验:选7个人试验,1、2、3、4、5、7号是实验助手,只有6号为实验对象。看看A、B、C条比较线哪条与标准线一样长?结果表明,独自判断正确率超99%,但当6个助手一致认定错误答案时….。标准线比较线ABC一、公众心理基础23•从众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1)安全是从众心理的原因之一。人们标榜个性,但常常“随大流”,对自己没把握的事情,随大流最保险。•(2)压力是从众心理最直接原因。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是从众的最重要因素,压力来自经验、传统、专业等。一、公众心理基础•(3)共同行为规范是群体基本要求。所谓“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三人成虎”,“众口烁金,积毁销骨”。物理环境(PhysicalEnvironment)群体压力(GroupPressures)从众(Conformity)群体压力(GroupPressures)霍桑实验HawthorneStudies阿希实验AschStudies一、公众心理基础•小结•群体事件中,心理定式、知觉偏差等带来群体内在心理认知冲突;•相对剥夺感的心理动员;•群体状态下:去个性化、从众行为等增强参与。•乌坎事件中表现明显。25二、群体及其冲突•“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全盘接受,或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二、群体及其冲突群体冲突中的政府角色:农夫的遗嘱一农夫在临终前留下遗嘱:将自己养的17头羊分给三个儿子,其中分给大儿子1/2,二儿子1/3,三儿子1/9。试问该遗产该如何分配?27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由组织章程规定,由直接向某个管理者汇报工作的下属组成。由组织确定,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共同工作的群体。大家为某个共同的具体利益目标走到一起。其成员拥有某种或某些共同特点。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利益型群体:友谊型群体:二、群体及其冲突28(一)群体及其类别•非正式群体类型•亲缘性,亲属关系形成的群体,如家族;•时空型,时间、空间接近形成的群体,如校友、同乡;•情感性,相互了解、信任,有共同语言的群体;•爱好型,兴趣爱好相近建立的群体,如网友、球友;•信仰型,共同宗教信仰或实现某种抱负建立起来的群体;•利益型,由于某种共同利益而结合起来的群体。二、群体及其冲突29乌坎村主要群体结构•乌坎一至六村及新一村、47个姓氏(薛、孙1千多人);•村民临时代表理事会、妇女代表联合会(2011.9.29)、乌坎热血青年团(2年前就已现雏形);•村党员大会、党总支(1月15日),村民选举委员会(2月1日),村委会(3月4日);•丰田畜产场、亿达洲集团、合泰台商工业区、南海庄园、富荣纺织厂等。•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弥补正式群体的功能不足;•满足成员的感情、利益、权益保护等需要;•沟通的有效渠道和突破口,如郑雁雄书记沟通会等。•非正式群体的负面作用•干扰社会目标的实现;•削弱管理者的权力;•控制束缚成员发展和外界沟通。二、群体及其冲突31•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第一,增强与非正式群体联系•第二,区别对待不同非正式群体•第三,群体领袖人物工作•第四,运用舆论导向引导“鼓励积极型、转化中性型、限制消极型、瓦解破坏型”。二、群体及其冲突32二、群体及其冲突•(二)群体的集群行为过程:•公众聚集后,通过模仿、暗示、感染等心理机制,达到行为、观念、情绪传递,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人行为。•不译成“集体行为”,因我国集体一般指有组织的群体。•特点:自发性;狂热性;非常规性;短暂性。。33•1、高度刺激和暗示•群体聚集在一起,意外事情一发生,高度刺激就打断人们的正常秩序,产生感情冲动和狂热。•在高度情感支配下,基于上述心理机制,个体理智被冲淡。此时,个体会积极地寻求暗示,不假思索地加以模仿,并把激动的情绪发泄出来。二、群体及其冲突34•2、情绪感染•在人群密集场合下,人们距离非常近,情绪极易感染,感染传递非常迅速,并多以循环和连锁式的形式进行。•循环式反应,指一个人行为激发了他人情绪,他人活动反过来又感染了自己,加剧原行为、情绪。•连锁式反应,指一个人的情绪感染另一个人,另一个又

1 / 7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