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激励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激励的概念和重要性;●理解激励的模式和要素;●熟知各种激励理论;●掌握进行激励的具体方法。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各种激励理论来分析现有的各种激励方法;●尝试结合激励理论和激励方法来探索一些新的激励措施。学习内容•第一节激励概述•第二节激励理论•第三节当代激励理论•第四节激励方法案例导入•一只猎狗追赶一只兔子,很久没有追上。牧羊犬嘲笑猎狗说:“你们两个之间,小的反而跑得更快。”•猎狗说:”我仅仅是为了一顿饭而跑,它却是为了性命而跑。“目标需求决定案例导入•这个话被猎人听见了,猎人又买来几条狗,并规定凡是在打猎中能够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饭吃,猎狗们纷纷努力去追兔子。动力激励导致案例导入•不久,猎人发现,猎狗们捕捉的小兔子多而大兔子少。猎狗决定,按照捕捉兔子的重量来评价猎狗,从而决定它们一段时间的待遇。动力奖惩保证案例导入•又过了一段时间,猎人发现兔子的数量又少了,而越有经验的猎狗捕捉的数量下降得越厉害。猎人又规定,如果捉到的兔子数量超过一定的数量后,即使不捉兔子,也可以分到相应的骨头。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统一激励的含义•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科学的激励工作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激励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工作的始末•激励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的统一二、激励要素•需要•动机•行为•目标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始驱动力。强化需要有助于激发和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动机是指在需要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引起和维持人的行为,并将其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机制。行为是动机的直接结果。是满足需要为内容,动机的指向和行业的努力方向。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统一激励的重要性•强化需要,有助于激发和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引导动机,将个体目标导向组织目标•增强组织凝聚力,组织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三、激励过程模式未满足的需要动机行为结果满足需要未满足需要积极行为消极行为紧张心理付出努力刺激激发引起产生引发新的需要第二节激励理论•由于对人性的假设经历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的发展过程,以此为依据激励理论也经历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按一定标准划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理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一、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人的需要,即研究人的哪些需要可以转化为工作动机,以及如何使这些需要激活起来成为工作动机。(一)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价值体系存在不同层次的需要,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时,其激发动机的作用随之减弱或消失,更高一层的需要就成为新的激励因素。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假设•个体的某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不再具有激励作用;•个体的需要结构很复杂,并且需要对行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起到激励作用;•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途径要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要的途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低层次需要高层次需要第一级需要第二级需要第三级需要第四级需要第五级需要需要层次理论与激励措施需要层次追求目标激励措施生理需要工资,健康的工作环境,各种福利增加工资和奖金,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休息时间,提高住房等福利待遇安全需要职业保障,意外事故的防止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退休福利,雇用保证,劳保制度需要层次追求目标激励措施社交需要团体的接纳,组织的认同,友谊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利润分享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团体活动计划尊重需要地位,荣誉,权力,责任,与他人收入的比较公开的表扬和奖励,晋升制度,选拔进修制度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发挥个体特长的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提案制度,建立革新小组缺陷•对需求层次的分析简单、机械•理论基础有局限性•没有反映社会意识和环境对人的需要的影响(二)ERG理论•ERG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克雷顿·奥尔德弗在对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修正后提出来的。E(EXISTENCE)—生存R(RELATEDNESS)—关系G(GROWTH)—成长主要观点•需要满足:每一层次的需要,满足得越少,则满足这种需要的渴望就越大。•愿望加强:较低层次的需要越是能够得到较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就越渴望。•需要受挫: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程度越小,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满足越重要。个人需要的发展规律•满足—进展—挫折—退缩—满足•当较高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把需要放在较低层次的需要上。•人核心的需要只有三种,即生存、关系和成长。课堂小结•激励的概念(满足需要、奖惩并举、目标一致、持续激励)•激励的组成要素(需要、动机、行为、目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需求构成层次课后作业:搜集案例分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三)成就激励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大卫·麦克利兰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不是生来就有这些需要的,是通过生活经验能够学习的。基本内容•权利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亲和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成就激励理论的应用•高成就需要者喜欢能独立负责、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工作环境;•高成就需要者并不一定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亲和需要与权力需要和管理的成功密切相关。(四)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来自于人的内部,组织成员从事的工作本身可以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也就是说,工作对人的吸引力才是最主要的激励因素。基本内容•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和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大不相同,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则由工作本身产生的。•保健因素:能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激励因素:能对工作带来积极态度、较多满意感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多为工作本身或与工作内容密切的因素。满意不满意传统观点满意没有得到满意不满意没有感到不满意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赫茨伯格观点•关于满意度的认识•激励因素–成就–承认–工作本身–责任–晋升–成长•满足后则极满意•保健因素–监督–公司政策–与监督者的关系–工作条件–同事关系–个人生活–地位–保障–与下属的关系•未满足则极不满意缺陷•调查取样的数量和对象缺乏代表性•问卷的调查方法和题目设计有缺陷•认为满意和生产率的提高有必然联系启示•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意情绪的发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双因素理论的应用•以双因素理论作为激励依据,为员工提供更大的激励和更多的产生满意感的机会;•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例如,工资和奖金尽管是保健因素,但同时还是重要的激励因素,不能把它们完全归为保健因素。二、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具体行动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也是社会性需要同内在的主体需要相结合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实践过程。•主要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等。(一)期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当人们预期某种行为能带给个体某种特定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时,个体就会倾向于采取这种行为。期望理论模式•M=V*EM:激励力量V:目标效价E:期望值期望理论的应用•处理好三者关系个人努力个人目标组织奖赏个人绩效ABCA:努力与绩效的关系B:绩效与奖赏的关系C:吸引力•按照期望理论,只有当个人需要激发的努力能够取得预期的绩效,针对取得的绩效能够得到相匹配的奖励,并且这种奖励能够满足最初的个人需要的时候才能实现良好的激励。(二)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对个人积极性的影响基本观点•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还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会进行横向和纵向两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则会直接影响今后的工作积极性。横向比较•公平:Op/Ip=Oc/Ic•不公平:Op/IpOc/Ic•Op/IpOc/Ic纵向比较•公平:Op/Ip=Oh/Ih•不公平:Op/IpOh/IhOp/IpOh/Ih缺陷•它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它与个人所持的公平标准有关•它与业绩的评定有关•它与评定人有关公平理论的应用•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管理人员在进行激励时,要力求公正,尽量消除主观判断上的误差。•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疏导,引导组织成员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三)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强调了研究目标的重要性,并围绕目标的激励作用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目标设置理论的基本观点•洛克基本模式图目标难度目标明确度绩效•洛克的扩充模式图目标难度目标明确度接受目标投向目标的努力目标责任心组织支持绩效人力能力和特征内酬外酬满足感目标设置理论的应用•只有制订合理的工作目标,才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绩效,同时又使员工获得满足感。•设置目标的两种策略:–指导性的,或者说指示性的–参与性的,也叫民主性的,即让组织成员也参与到目标的制订中来。三、行为改造型理论•行为改造理论主要是指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使其发生改变的激励理论。•主要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亚当斯的挫折理论和归因理论等。(一)强化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逝正强化•正强化是为了强化组织上需要的行为而对其进行的奖励,具体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负强化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使其削弱或消失,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强化理论的应用•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进行强化时要及时予以反馈;•不能因组织成员行为的影响力小或比较常见而不进行强化;•通常情况下,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强化理论强调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通过适当运用及时的奖惩手段,集中改变或修成员工的工作行为。•不足:忽视了诸如目标、期望、需要等个体要素,而仅仅注重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二)挫折理论•亚当斯提出的挫折理论认为,挫折具有两重性,它可以是坏事,也可以是好事。•挫折可以使人失望、痛苦、消极、颓废,从此一蹶不振;•挫折也可以使人变得比较聪明和成熟;可以使人认识错误,接受教训。(三)归因理论•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海德的归因理论•在有关社会认识和人际关系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归因理论,•行为受挫可做出四种不同的归因,即稳定性内因、稳定性外因、不稳定性内因和不稳定性外因。凯利的归因模型•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和所处关系或情境。–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韦纳的归因理论控制点维度稳定性维度可控维度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稳定因素不稳定因素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成功自豪感侥幸心理自豪感侥幸心理积极争取动力不足失败羞愧感生气绝望生气继续努力绝望第三节当代激励理论•许多激励理论之间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因为一个理论的有效性不能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