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沟通管理学院吕春晓你养着工作还是工作养着你?作者:零度摄氏发表日期:2006-02-1419:40:20你养着工作还是工作养着你?(欢迎大家讨论)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以薪资作为选择工作的最重要标准,至少和地点以及名气一样重要。毕竟我们经受了多年的教育,就是告诉我们要以找份好工作为目标,而好工作一定是具备稳定、收入高、环境好几个基本要素的。这种思维相当简单、有效,因此也被父辈普遍使用,被我辈普遍接受和实践。收入高不是唯一目的我的最初一份工作,薪资绝对是高的,单位虽然是民营企业,声誉却很卓著,号称是国内最大的某行业设备制造商。然而我的快乐却并没有如期出现。先不说刚毕业学生本身的心理障碍造成的不适应社会问题,单就这个公司严苛的管理风格,以及对人的使用方式就让我在1年之后逃之夭夭,带着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大笔的存款。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才认为,那是个好地方,如果你的目标明确为赚钱和经受挫折考验的话。丢掉激情也不行有了这份工作的教训,我发觉只有钱是不够的,宽松的管理环境也相当重要。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我接受了比以前待遇要少,但管理者以大学老师团队为背景的另外一个民营公司。这个企业的气氛祥和,管理仁厚,工作强度低,按说我就过上幸福生活了。但是8个月后我又跑掉了,因为这里越来越让我有种走向坟墓的感觉,几年后每天的生活都可以预期的相当准确。有一天我想到,这生就如此了吗?如果我明天就死去,我要做的事肯定是先辞职。于是,这个问题让我选择了离开。满足感、安全感更重要?那么,看来环境好也不能让工作让我满意,经过我自己的分析,甚至考虑了职业指导专家的意见,我决定转向“专业化”道路,选择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司。这次我对薪资和环境地考虑都被放在了次要位置,事实上,我接受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的小型市场信息服务公司。说它条件差是因为以环境、待遇、管理者为指标来评分,肯定是比较低的,它有一个毫不掩饰自己以赚钱为目标的老板,高强度的工作、素质参差的人员让人切实感受到了资本主义是怎么回事。但相对来说我竟然还是满意这个工作,因为它的专业性给人一种满足感和安全感,它给人充分的锻炼机会或者说老板决不会让你闲呆着,逐渐竟然让我成了核心的专业人员并在业界有了小小名气。2年过去了,这个行业我也差不多积累够了,而这种生活方式的后遗症也逐渐有所显示,为了身体和家庭,为了自己的未来,我又得出征了。时间多了,但感觉生命被消耗了这次的公司还是民营的,和第二个公司有点象,但是实力更强大,工作也更无效率和无聊。这次选择我目标明确,就是钱和时间。这么多年的风雨告诉我,有了这两样资源,我自己的梦想才可能实现,于是我甚至忽略了工作内容,以我的高学历、某个行业的优秀经理的身份干起了高级打杂的事情。很快,我发现虽然报酬不少,但和前面几份工作一样,工作时有一种被消耗的感受。我想这份工作离终止也不远了,所幸在它提供给我的业余时间和充沛精力,使我足以做好下一步的准备。矛盾的心态!经过这几年的受薪生活,我发现,其实工作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你养着的,一种是养着你的。为什么说是你养着工作呢?因为这份工作除了金钱和其他物质条件,不提供其他东西给你或者提供的很少。用它给的那份钱,虽然你活命了,但却要用自己的知识、兴趣和业余时间获得的满足感,进行自我激励,并在工作中奉献。虽然奉献了,却看不到这个奉献带回来满足感或者只有非常微小的经验、创造、满足感。即使有升职加薪作为你工作成绩的肯定,但兴奋很快就过去,你始终要面对的还是同样一个局面:被消耗的感觉。你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另一种工作可能给你很少的报酬,很艰苦的工作环境,但它实现了你自己的才能,让你在经验中更进一步的认识自己,肯定自己。你有机会得到大大小小的成就,这些更新的自我认识变成了你进步的最大资源,于是可以说,从这个角度上它才是养活了你。回顾我所经历的工作,那份工作环境最差,老板人品平平,艰苦挣扎的工作,竟然给了我最大的报酬。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当然了,寻觅一份各方面都满意的工作,这个理想我已经放弃了。但至少从我的经验可以看出,基本上,企业出钱买你的劳动力,是有利可图的,因为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勇气、情感和成就都是无价之宝,以有限的金钱换取无价之宝,即给你一些收入让把你自己加工成一个可以为它奉献无价之宝的人,它绝对是赚的。当然幸运的话,你可以分享到比较多你自己创造的东西,不够幸运的话则分享的很少。在我看来,绝大多数工作属于后者。生活需要理性主题:中国十大害人的“俗话”作者:只是来晃晃发表日期:2006-02-0717:10:58千万不可盲目地相信某些带有经验的俗语和顺口溜,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需要理性地、慎重地看待这些所谓的“教导”,他们可能是某种情绪化的宣泄,也可能是远古或者其它地域才正确的经验普遍化。对于此地、此时、此人、此事,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将犯经验主义的错误。生活需要思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俗话说“是药均有三分毒。”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中国民间,成千上万条这样的俗话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耳闻目染,甚至“俗话”已经侵入人的骨髓,成为“大纲文化”,成为我们思考的“定式”。在辩论中,我们经常“引经据典”,动辄以“俗话说的好”来加强自己的观念,实际上这也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形式。爱引用俗话的人,是希望能拉上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来给自己的观念擂鼓助威。但祖宗的东西未必就是好东西,有些俗话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和我们所倡导之风尚相背,下面列举的十大俗话,就是害人不浅的“老祖宗遗风”。1.天下乌鸦一般黑----需要辨证天下乌鸦一般黑,主张一竹杆打死一船人,一个活口儿也不留。在管理学上这叫“晕轮效应”,例如:谈到东北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东北人都豪爽。”谈到河南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河南人都爱骗。”谈到曰本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曰本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东北人都豪爽吗?不一定!河南人都爱欺骗别人吗?不一定!曰本人都坏吗?不一定。这些都是受到“天下乌鸦一般黑”俗话的影响,是这句俗话的变异思维。最惨的就是男人,有句俗话“是猫就爱偷腥吃。”这句俗话实际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翻版。2.一个巴掌拍不响----不能屈服“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中庸之道的产物,主张各打五十大板,谁都不能说吃亏,谁都不能说占便宜。我在南京读大学那其间,学院规定:只要打架斗殴,一经核实,立即严肃处理,不管双方是哪一方的责任,都要受到处分。这样的校规制定者,就是受到大俗话“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严重影响。实际上,有些时候,一个巴掌是能拍响的,例如用这巴掌拍墙,拍桌子,拍马屁——不一定非要拍另外那只巴掌。“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仲裁方无能的表现,无法做到赏罚分明,只能和稀泥,做老好人,主张各退一步。例如上述那个校规,如果某同学打你,是否就被动等着挨打?打你还是轻的,例如媒体多次报道:某某在街上行走遭受到抢劫,你还能用“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吗?“一个巴掌拍不响”实际上就是保护“强盗”,打击“弱者”,向“恶势力”妥协。3.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要争取“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是成功者欺骗失败者的有力借口、谎言和工具。在机会面前,不可能是人人平等的。什么是机会?机会就是给予具有某些掌握资源者的选择和回报。例如招聘,某公司打出招聘总经理的广告,对应聘者所要具有的条件列出若干。如果把总经理的职位看成一次机会,把看见这则消息的人视为“机会面前的人人”,表面上,大家都有相同的机会,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平等的机会。如:在条件上要求:硕士学位,大多数人就没有机会了;再要求:在同等岗位上工作8年以上,又有一些人掉头走了;再要求:在同行业内工作5年以上,恐怕所剩下的就那么几个了;再要求:年龄——这样的机会,怎么能用人人平等来诠释呢?一个市长的儿子和一个普通工人儿子站在同一个机会面前,他们能平等吗?4.人挪活,树挪死----要有恒心“人挪活,树挪死”是目前“跳槽族”自我“鼓励”有力的理论支撑点。当在某个岗位上干得稍微不顺心的时候,一些人就开始想入非非。我的一个堂弟,在长春某名校做老师。几个月前,他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助他把他“弄到”长春土地规划局去,被我拒绝了。他在做老师之前在区ZF宣传部干过几年。“人挪活,树挪死”这句大俗话,实际上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逻辑推理。生活在城市,街道两旁的树都是挪来的,都活得好好的,所以说“树挪未必死”;人挪就活吗?也不一定,看见过很多在各单位之间跳来跳去的人,也很少看见“有所突破和提高”,相反,到是有很多踏踏实实在原来岗位上努力勤奋的人,做出了一点成绩,所以人挪也未必“活”。如果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去工作,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很难做出一番成绩的。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实事求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经常看见一些官状模样的人,说话喜欢旁敲侧击,声东击西,捕风捉影:“对于最近单位传闻的咱单位内婚外恋问题,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停者往往不知所措,说谁呢?大家猜测不止。本来很安静的单位,一时间就会满城风雨,议论纷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是给没有“真凭实据”说话者找到杀人的“刀和枪”。6.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需要信心“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通常是年长者对年轻人“不听话”的告诫。判断问题的对错,和年龄无关。扯上年龄,就是“拉上虎皮”,为自己的心虚鼓劲壮胆。如果年龄就是一切,那么一个学校的校长一定是该校年龄最大的;一个企业的总经理一定是该公司最老的;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定都是百岁以上的老者——事实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笔者说这个,不是对长者的不尊重,只是实事求是地说,对待某个具体问题,谁的观念最接近“最优”,和年龄关系不大。“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是对年轻人的不尊重,也是对知识的亵渎,持有“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观念的人主张“论资排辈”。7.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信任“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主张以地区为线,画出友谊的大门。中国警务报道,3月18曰上午,南昌市公案局刑侦支队三大队将抓获的杀人犯罪嫌疑人谢应福移交给广州警方。据悉,谢应福为20万钱财,竟将从小一起长大的老乡杀死。这里,就不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而是“老乡见老乡,背后来一枪”了。近几年来,老乡谋害老乡的案件时有发生,网友们一定要保持警惕,即不能见到老乡就“不设防”,也不要一见老乡就“谈乡色变”。中国人,要抛开“地域亲热”,了解一个人要全面地去考证,老乡不是绿色通行证。8.各扫门前雪---社会悲哀“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主张圈地为牢,倡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扫门前雪是自私自利的表现。这几年几乎每个季度都有媒体报道,有女孩在光天化曰之下被强暴了,而且围观者数众。这些围观的人实际上就是“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句大俗话坚定的支持者。现在小偷猖獗、抢劫犯疯狂——不能说跟“各扫门前雪”的信奉无关。在“各扫门前雪”的大俗话前,“见义勇为”正在沦落。9.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需要真实“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庸特产。主张把交流情感、加强感情放到第一位,比赛输赢是次要的。真的能做到吗?不可能!比赛就是要分输赢的,就是要争第一的,否则比赛就成了形式主义和工具。比赛中的参与者人也无法体验比赛激烈对抗所带来的精神享受,观众也看不见比赛的激情和悬念。这样的比赛还能叫比赛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虚伪的代名词,实际各队在比赛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赛场上也是火药味十足,每一个运动员都打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幌子在干“比赛第一,友谊第二”的事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大俗话,特显出中国人虚伪、矫揉、造作的一面。想升职,别做这六类员工作者:新狼舒天发表日期:2006-02-2413:36:59升职加薪是我们每一个在职场打拼的人所期望的,可是以下6种人恐怕难有升职加薪的机会。其共同的特点是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缺乏自信心,从而使主观能动性受到挫伤。升职加薪是我们每一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