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精选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精选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精选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2)通读全文,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2)通过品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重、难点与关键:1、理解“螳螂捕蝉”的深刻含义。2、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寓言通过一个故事讲道理的特点。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综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2、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螳螂捕蝉》。齐读课题。初读课文1、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出示词语: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螳螂捕蝉恍然大悟(1)同学们,屏幕上有四个词语,自己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强调“乘”的读音。齐读(3)词语放在句子中,能不能读出这种味道,自己试一试。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自由读、指名读。师及时评价。出示句子: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胜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自由读、指名读。及时评价。三、1、精读课文那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大家快速的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时什么?用简要的话概括一下。2、3、4、指名回答,师及时评价。谁能用刚才的四个词语说一说故事的内容?老师在故事里仔细搜索一下,没有看到螳螂捕蝉这个词语,请同学找一找文章哪些段落写了这个故事。指名回答。5、6、师出示9、11两个段内容,指名生读。大家刚才读了这个故事,但不是讲故事,老师想和大家合作一下这个故事。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9、11两段),一个小标点我们换一个角色,老师一句,你们一句。(师生合作读故事)7、8、现在按照这个方式,同桌练读。指名读。故事讲完了,故事明白了吗?我想考考大家,这个少年说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那么这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呢?大家在文中找一找。(板书:利益祸患)9、老师把顺序换一换同学们就清楚了。(出示两种颜色的文字)10、(出示幻灯片)这张与上一张有什么不同呢?指名回答。(它——它们)再来合作读一遍。是啊,它们只看眼前的利益,没想到它们的后面正隐伏着祸患呢!(板书:祸患)11、这就是少年讲给吴王的故事,但少年的话却没说清楚,少年没说,我们来替他说一说。出示题目,生口头填空。指名回答。现在难题来了,老师把屏幕关了,你们能不能再把这番话说给吴王听听?现在老师是吴王,你来试试能不能打动我。12、可是少年并没有对吴王说这样的话,而是对吴王讲了一个故事,如果这个故事用八个字来概括,叫(师引读)“螳螂捕蝉”(生接着回答)“黄雀在后”。指名生上台补充,全班齐读这个成语。13、为什么少年不敢把刚才的那段话说给吴王听呢?直接说不就得了,为什么不说呢?指名回答。那他用了什么方法?(讲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吴王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指名回答。14、我是听明白这个故事了,那到底吴王听了这个故事明白这个道理了吗?他是怎么做的?齐读12自然段,指名回答。15、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生交流,回答。四、总结复述故事内容。五、布置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个家人听。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二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理解预言借助故事说明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3.借助预言文字,体会少年劝谏之巧妙与智慧。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过程: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这则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首先,我们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的词语。(学生齐读)(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再奖励大家一组词(学生都开心地笑了):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谁愿意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来讲这个故事?(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生1: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师:(惊喜地)你们听出些什么来了吗?生1:她加上了一些词,听起来更生动了。师:对!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动听了。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众笑)生1:然而蝉万万没想到死亡正向它靠近。一只螳螂正拱着身子,悄悄地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师:真是太紧张啦!好听!(众笑)生1:那螳螂也没想到有只黄雀正站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满心欢喜地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师: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吗?生2:少年应该站在树下,而不是黄雀的背后。师:你听得真仔细!能站在黄雀背后的是超人。(众大笑)生1: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早已在树下看得一清二楚,拿着弹弓,正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根本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师:(上前握住那位同学的手)非常感谢你!你让我们享受了一个美妙的故事。(生鼓掌)师:这个故事就叫——生:(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师: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呢?吴王明白了故事中的道理了吗?从哪里可见呢?生:(齐)明白。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师:那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生: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师:吴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上文想一想。(生不约而同地读第一节。)生3: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蝉就代表着楚国、螳螂代表着吴国、黄雀代表证其他诸侯国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生3:如果其他诸位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师(接话)国破家亡啊!生3: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觉得吴王还是一个明君。师: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众笑)师: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生4: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生5: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就不会想到故事中的道理。生6: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这样,少年就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师:少年表面上是讲趣事,实际上是——生: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生: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生:(纷纷抢答)智劝、巧劝。师: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师:好的表演必须有一个好的导演。今天请大家当导演(生兴奋地笑),来指导下演员表演的动作、说话的语气,好吗?生7:少年在禀报大王时,要做这样的动作。(生演低头、下跪、抱拳的禀报姿势。)师:你还挺专业的嘛!(众笑)生8:吴王夸奖时可以翘起大拇指,恍然大悟时可以捋一捋胡子,装作思考的样子。(生边说边演,生鼓掌。)师:又导又演,名副其实的导演!师: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生纷纷动笔写。)老师选择其中一位同学生: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付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略)师:看了你们的剧本再加上精彩的表演,我想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像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众大笑)那么就请同学们以两人为一小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习下台词。板书设计:螳螂捕蝉蝉←螳螂←黄雀←少年(楚国)(吴国)(其他诸侯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三篇】《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4.理解课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激趣导入新课2、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同学们想了解什么?(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2)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3)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各是什么?(4)这则寓言故事讲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三、检查自读情况。1、检查生字读音螳螂捕蝉诸侯国禀报大王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毫不介意自由自在恍然大悟2、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3、了解学生初读感知情况(1)故事发生在“第二天清晨”。地点在“王宫花园里”。(2)故事中出现了人物有大臣、吴王、少年。主人公是“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3)故事的起因: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一些大臣竭立反对,但吴王固执己见;经过:少年创造机会,给吴王讲了“螳螂捕蝉”这件“挺有意思的事”;结局: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4)这则寓言故事讲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是:“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不行的。4、学生同桌间说一说故事的梗概。5、指名说说故事的梗概。四、解读故事的因果(一)解读故事的前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句话分别写了什么?从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2、指名学生说一说。(1)这一自然段共有3句话。先写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再写一些大臣反对的理由;最后写了吴王的固执己见,并且还以处死相威胁。(2)一些大臣看问题比较全面,做到了一分为二。或者说是,既考虑了“利”,又顾及了“弊”。权衡“利”与“弊”,“弊”明显大于“利”。所以一些大臣持反对态度。(3)“取胜的希望很大”,表明取胜的可能性大一些,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获取胜利,仍然存在不能获取胜利的可能性。(4)“虽然„„但„„”、“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表明了一些大臣坚决反对出兵攻打楚国的充分理由。(5)如果吴王是一个理智的、开明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6)可事实上,他怎么说的?你从中看出了什么?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谁敢”和“处死”,写出了吴王的固执己见、独断专横,凶狠残暴。(二)解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