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关于普通高中历史学术型课堂建构路径范例【导语】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的“2022关于普通高中历史学术型课堂建构路径范例”精品文档,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一、深度阅读史料,找到“契合点”历史学术型课堂的建构离不开对史料的深度阅读。何谓对史料的深度阅读?国际权威阅读评价项目PISA、PIRLS和NAEP都从阅读的认知思维角度将阅读能力划分为三个层级,尽管三者阅读能力层级的名称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一致的,都可以概括为字面性理解、推理性理解和批判性理解三个层次,三者呈递进的层级关系(见表1)史料的深度阅读正是依据上述层次,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过程。新高考试题中的第Ⅱ卷部分,试题的问题设置本身就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并要求考生的阅读水平达到相应的层次。以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乙卷第47题为例:材料一: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曾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据《长乐老自叙》等材料二: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旧五代史》材料三: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新五代史》(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评价。(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从对史料的深度阅读的视角来审视该题,对第(1)题的回答,要求学生的阅读水平达到评价的第一、二两个层次,即提取材料字面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和概括,所谓知其然;对第(2)题的回答,要求学生的阅读水平达到评价的第三个层次,即对材料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深入了解作者提出观点的背景因素,所谓知其所以然。历史学术型课堂的建构重视探究、反思和批判,与对史料的深度阅读过程相吻合,而且二者之间高度契合。学术型课堂的建构需要运用丰富的史料,以史料设置学习情境和问题,增强教学过程的探究性、思辨性。譬如,学生通常想当然地认为宋朝“积贫积弱”,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研读新教材中新增内容——宋代社会的变化,以及相关“唐宋变革论”的学术成果,从多个领域辨析北宋“贫、弱”在哪里?发展又在哪里?对于一些政治制度的演变,如选官制度中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教师可以运用史料梳理源流、分析利弊,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通过对史料进行深度阅读来建构学术型课堂,选择的史料一定要精当、真实、权威,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选用教材中提供的史料。这些史料主要设置在教材的辅助栏目,如课文引言、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学思之窗、问题探究等。有时,仅仅依靠教材提供的史料,师生共同对其进行深度阅读,就可以建构起学术气息浓厚的学术型课堂。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对于宋初政治改革的评价,教材一共提供了四则史料,分别放置在史料阅读和问题探究两个栏目。史料的作者苏洵、范祖禹和叶适身处不同的时代,站在不同的立场,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对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褒或贬,具有很强的学术思辨性。二、针对核心素养,靶向“着力点”新课标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5],“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6]。可见,新课标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和考试评价都指向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文综甲卷选择题,第24、26、27、28、29、30、32、33、34、35题的试题命制都主要地指向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第25、31题的试题命制都主要地指向了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当然,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五元一体的,不可割裂。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过程中需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需要将史事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条件下去理解,以及家国情怀的价值追求。所以,高中历史学术型课堂的建构必须与学科核心素养深度结合,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作为学术型课堂建构的“着力点”。如何将学术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建构学术型课堂?教师不妨围绕某个有学术价值的探究主题,提供典型的史料,从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解读。譬如,在对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探究中,刘洪生老师建议采用国际性与宏观性的视野,将英国与荷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欧国家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英国的政治体制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稳定的环境,而这恰恰是其他欧洲国家所缺乏的。此外,采用多元化与多维度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历史解释,包括煤炭能源储备、社会结构、科研与成果转化、文化素质、致富观念等。[7]教科书的正文部分多是结论性、概括性的表述,在学术型课堂,教师可以使用史料对其进行一番实证探究。教材简要地介绍了明清时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贸易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这一史实。教师不妨带领学生从明代小说如《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中找寻白银在中国流通的信息,加深对这一史实的理解。笔者在执教“秦汉史专题”复习课时,从马克思科学实践论的视角阐述时间、空间与人之间的一体和互动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秦朝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是中华农耕文明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农耕经济已经形成的社会空间需要郡县制这一地方治理模式。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有可能向南方丘陵地带推广,却不能向北部草原游牧地区推广。秦朝在当时的社会时空条件下,主动地部分改造了南方的社会空间结构,将南方地区成功地纳入国家统一的范围。但是,秦朝在统一全国之初,对社会文化空间中各地区的差异性缺乏清醒的认识,用严刑峻法简单粗暴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秦制、秦法,所遇阻力可想而知。汉朝建立初年的地方治理充分考虑到了社会空间结构中各地区的差异,实行封国制的地区基本上是在距离关中较远的原燕、齐、楚等地,而实行郡县制的地区基本上是在原来秦地,以及较早被秦国兼并的韩、魏等地,这些地区早已习惯了秦法、秦制。这种“东西异制”、“因俗而治”的地方治理模式避免了因习俗差异带来的地方治理的冲突,用较小的代价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并发挥了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西汉的经济很快地恢复和发展起来。三、创设学术情境,搭建“支撑点”担负为高校选拔人才任务的高考,负责命制试题的高校专家学者必然要求考生具备类似历史学家的基本专业素养,要求考生学会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在试题中引入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创设学术情境,命制学术情境试题,让试题具有浓重的学术味道,是高考试题命制中对考生历史专业素养考察的常见做法。以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文综乙卷的第26题为例,原题如下: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论从史出是历史学术研究应该遵循的基本路径。对该题的解答需要经历历史学家学术研究的一般过程——从史实到史论,即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历了接触史料,阅读理解史料,分析整合史料信息,得出结论的过程。命题人有意屏蔽掉学术情境中的史论,仅提供学术情境中的陈述性材料,请学生据材料推导出历史结论。大多数的高考试题的命制思路都是如此,在题干中阐述史实,针对史实设问,设问用词主要有“这反映出”“这反映了”“据此可知”“意在强调”“可知,当时”“用于说明”“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这说明”“上述内容体现了”等。笔者统计了一下,在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文综甲卷共12道选择题,遵循从史实到史论为命题思路的题目有10题;在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文综乙卷共12道选择题,遵循从史实到史论为命题思路的题目有11题。对史料和史实进行合理的解释同样是历史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试题在题干中提供基本史实,然后让考生对史实进行合理解释,做出正确选择。以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文综甲卷的第31题为例,原题如下: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以上两类选择题在试题命制中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题干和选项一起构成了学术情境,考生解题的过程,就是在模拟进行历史学术研究的过程。第Ⅱ卷试题的命制,命题人更是在设置学术情境方面游刃有余,对该类试题的解答也最能反映考生的学术素养。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文综甲卷的第42题要求学生“根据图1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图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文综乙卷的第42题要求学生“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理由。”这两道题的设置都图文并茂,并要求学生根据地图和相关介绍文字,表达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论证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证据意识是史学研究人员从事历史研究的基本学术素养。第Ⅱ卷的其它试题也都重点考察考生的历史研究学术素养,设问表述如:“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简析(或比较)……的相同点”,“分析……原因”,“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等。理解了上述高题的命制思路,我们就应该在课堂中自觉地设置教学的学术情境,让学生面对老师提供的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能够快速的进入到史学研究者的角色。这样做无疑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搭建起高考的“支撑点”,使学生通过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术训练,面对高考试题时,感觉能够轻松应对。新高考的“指挥棒”已经明确地指向学术研究,解题的过程即是一次小型的学术研究模拟。功夫用在平时,日常的课堂教学就是学术研究的训练场,通过引领学生对史料的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设置学术研究情境来建构学术型课堂,应该是条可行的路径。(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