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范例【导语】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的“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范例”精品文档,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一、前言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启动。在此背景下,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理念和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纵观近年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现状,“课程思政”已成该领域高频词,相关研究和实践如火如荼,成果颇丰。然而,问题和不足也客观存在,比如研究缺乏针对性、具体性、实践性和指导性,特色缺失尤为突出。本着实践课程思政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之目的,立足上述现状,结合农业院校办学背景,依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依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综合英语》为例,基于主题式学习理论(Theme-basedlearning)视角,围绕主题为“中国农业文明”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和实践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模式,培养知农、爱农、为农,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优秀英语人才。二、研究设计(一)研究现状概述1.国内研究概述依据知网(CNKI)截至2020年5月底的检索结果,国内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英语课程的思政价值或功能研究。夏文红和何芳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价值或功能,是引导青年学子以批判的眼光学习西方文化,取其所长,为我们所用;应培养青年学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二是关于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研究。陈雪贞立足于福建医科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从最优化理论视角,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外部条件和评价导向等六个方面探讨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三是英语课程思政理据研究。杨修平以高职英语为例,从隐性与柔性教育环境的统一、英语课程系统性与思政教育协同性的统一、英语课程人文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等方面讨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理论依据;四是英语课程思政模式研究。刘春雨、梁娜基于多模态视角,对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再看关于《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综合英语》又称作《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以“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和“基础英语课程思政”为模糊篇名,在知网平台检索到论文数分别为22和9。依据检索结果,《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的总体情况如下:一是起步晚、数量少、质量低。最早的文献发表于2018年,文献总数仅31篇,无核心期刊文献。二是多理论探讨,少实践实证。理论讨论主要集中在策略和路径研究,如徐慧玲讨论了课程思政在《综合英语》中的融入策略;陈丽霞、陶芸等分析了《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现实路径。虽然欧洁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实践经验,但没有体现院校特色。三是研究缺乏理据;四是研究主体有商科院校(徐慧玲)、有高职院校(欧洁)和有金融院校(陈丽霞)等,但相关研究缺乏学校或地区特色。2.国外研究概述“课程思政”是我国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或反映中国国情的教育理念。因此,根据WebofScience文献平台检索结果,国外暂无与课程思政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国外对应的是价值观或思想学科融入模式研究。Collier,K.G.讨论了思想教育的基本内涵,并从学术、经济、行为和共识等层面研究思想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PerfLaursen则从学校组织、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讨论思想教育对教育的影响;Nucci指出,西方价值观教育常用独立学科或学科融入模式,但学科融入模式优于独立学科模式;McNeel认为,道德问题与各学科内容紧密相连,应把道德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将道德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所有课程。Berkowitz&Bier指出,许多将品格教育纳入课程教学的研究,少有涉及实施策略和路径;Arthur在综述英美当代品格教育实施现状时指出,品格教育学科融入模式和方法在英、美学校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为品格教育学科融入提供了参考,但案例大多局限于历史和艺术类教育。3.问题或不足从上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模式研究有几点问题或不足:一是尚未构建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模式;二是尚无体现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模式;三是尚无基于主题式学习理论的课程思政研究;四是尚无基于外研社版《综合英语》教学内容主题的课程思政研究;五是尚未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鉴于此,本课题拟在网络环境下,从主题式学习理论出发,立足农业院校实际,依托外研社版《综合英语》教学内容主题,研究和实践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模式。(二)意义和价值课题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主题式学习(Theme-basedlearning)是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主题式学习打破学科割裂状态,实现学习内容的综合化,使学生在不同学习内容间建立有意义的链接,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统整能力。农耕文明、饮食文化、古代生态思想等涉“农”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我国涉农传统文化和思想,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五大重要内容之一。立足农业院校实际,以“农”字为切入点,挖掘《综合英语》涉农主题,构建和实践以我国涉“农”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思政模式,有助于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英语人才;教育部2020年4月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后称《指南》)指出,英语本科人才要熟悉、了解中国国情,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融合涉农文化主题学习于《综合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培养英语学生的母语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一二年级段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共四册,具有教学内容主题丰富、学时多、涉及学生数目大、教学周期跨度大等特点。《指南》要求,《综合英语》教学要凸显课程的“综合”和“人文”特色,即融英语语言技能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于一体,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扎实的英语技能和广博的人文素养。融入价值引领符合《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基于主题式学习理论针对农业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模式,开辟研究新视角,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立足农业院校,研究农业院校特色校本课程思政模式,为其他学科或院校的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个性化英语课程模式,提升学校、专业和人才竞争力。(三)课题理据主题式学习(Theme-basedLearning)理论从源头上讲,是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一个重要的教学论。该理论强调“做中学”的学习方式。主题式学习分单学科、多学科和超学科三种模式。超学科模式几乎不考虑课程领域,即所学内容可以与课程无关,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范围。可见,该理论的核心理念与英语语言的学习规律高度一致。综上,我们立足学校涉农背景,结合的讲话精神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综合英语》教学内容,基于主题式学习理论视角,开展名为“Agrifocus”的以“中国农业文化”为主题的课程思政实践研究。Agrifocus一词源于agriculture和focus,蕴含“聚焦农业”或“关注农业”之意。该主题学习活动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穿插于《综合英语》教学过程,每次时间约十分钟,中文取名为《十分爱农》,意为花10分钟进行爱农教育。(四)拟解决的问题概括地讲,我们想要做的工作,就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依托外研社版的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综合英语》教学内容,探索一种不仅能实现英语语言知识传授、传统文化传承、核心价值引领、家国情怀培养,还能体现农业院校办学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模式。具体而言,拟解决这么几个问题:一是如何挖掘《综合英语》中的思政资源和元素,充分发挥教材的效用?二是如何将《综合英语》的英语语言技能教学与思政教育“无缝对接”,实现语言知识的显性传授和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三是如何体现农业院校校本特色?(五)社会效益本研究成果具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优点,社会效益可以从校内推广和校外参考两个层面来考量。就某农业大学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来讲,涉及大一、大二约20个教学班600多学生。本校英语专业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甚至研究生、公共外语系的《综合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均可采用该模式。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全国农林本科院校约32所,农林高职院校约51所。本研究成果在全国涉农院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思政中推广,受益面或社会效益将是某农业大学的数十倍;当然,本成果对其他非农特色院校也具有参照价值。工科、医科和文科院校亦可以“工”“医”“文”字为切入点,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依托《综合英语》教学内容,提炼涉及我国相关学科领域的优秀主题“故事”,构建反映该校办学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主题式思政模式。比如医科大学可从“医”字切入,以Med-focus(关注医学)为名开展“中国医学”主题思政。三、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总体按准备、实践、、再实践的流程进行。首先,通过采购书籍,收集文献,参加外研社组织的《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指南》系列研讨会或培训班等途径,学习相关理论,了解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现状和趋向,提高团队教学和科研素养;立足英语专业外研社版《综合英语》1至4册教学内容,基于主题学习理论,挖掘和提炼《综合英语》思政教学主题。因学校属于农科大学,为突出思政模式的校本特色和提升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衔接度,特意挖掘涉农主题。比如,“MessagesoftheLand”“Mandela'sGarden”涉及农耕文化。最终,提炼出农业人物、农业科技、农业典籍、农业政策、农业产品、农业谚语和农业民俗等七个有关中国农业文化的学习主题;确定教学班并组建七个思政主题学习小组,宣讲课程主题学习活动的内容、目标、成果形式和评估方式等要求等。然后进入实践阶段。由组长抽签决定各组主题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成果的课堂展示顺序,即从七个既定主题中随机选取一个。课后再由组长组织协同学习,每两周安排一组在课堂中的“Agirfocus”环节展示小组学习成果。项目实施阶段遵循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原则。各小组课外协作完成主题学习任务,每逢双周按抽签确定的顺序,在课堂Agrifocus环节轮流展示学习成果。成果展示需围绕听、说、读、写、译某种或多种技能展示。比如农谚农语翻译成果展示,或以口语形式介绍农具演变和发展等。展示完毕进行简短答疑互动,然后师生线上对成果匿名评分和反馈。项目组成员记录(保存)、观摩、评议小组成果展示。该成绩计入过程评价成绩。小组展示过半后,进行中期检查。项目组根据对各组表现集体评议,总结得失。收集学生反馈,为后续小组提供更完善、更合理和更科学的指导。四、实践总结根据课题规划和设计,开展了一年多的基于主题式学习理论的《综合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对实施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课件、视频、问卷调查结果和反馈等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首先,成功构建并实践了一种既能实现英语语言知识传授、传统文化传承、核心价值引领、家国情怀培养,又能体现农业院校办学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模式。对教学班进行了匿名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认为,该学习活动让他们更爱国;100%的学生认为,该活动培养和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100%的学生认为,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应加强中国涉农文化的学习;100%的学生表示,主题学习后,他们开始主动关注涉农文化。其次,课题研究和实践立足教材,高于教材,使得英语语言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实现“无缝对接”。有效丰富、拓展、延伸和强化了外研社版《综合英语》的教学内容,挖掘和发挥了教材的潜在价值,赋予了教材思政功能。实践证明,融涉农文化于英语语言技能教学和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提升母语人文素养,增进母语文化认同,坚定母语文化自信和树立正确的“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