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伦理内涵及实现路径共同富裕的伦理内涵及实现路径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它是以整个社会的发展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福祉为制度建构的基点和价值追求的目的设定的。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集社会主义的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内在善与外在善于一身,要求从动机上确立其根本善和基本善的伦理合理性,从机制、过程和实践上确立其行为善和制度善的伦理价值,从目的、目标和理想上确立其终极关怀和价值目标的至善意义。共同富裕确证着人民的主体地位,必然提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也必然提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和遵循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而且应当落实到共同富裕的实现与维护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之为社会主义的伦理合理性的集中表征,是社会主义制度建构、体制改革的依据和目的理性,也是社会主义全体国民必须努力去追求、去践行的伦理价值观念。一、共同富裕的伦理内涵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价值目标,共同富裕意味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果应当惠及绝大多数人,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并能过上比较体面和幸福的生活。相对于少数人富裕而言,共同富裕强调了共同即全体社会成员的富裕。共同富裕既反对普遍贫穷,又反对两极分化,既是一种目的性的绝对命令,又是一种手段性的行为要求,它不只是一种远方的呼唤,也是一种现实的主张,是需要从社会的宏观、中观和微观诸方面去努力追求和践行的价值理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追求和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价值观念,排斥了那种“我好,你不好”或“你好,我不好”的价值对抗性,也是对中国古代“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以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等核心价值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彻底告别贫穷和落后,实现富裕;也要发展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亦即实现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的共同占有、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本质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根本伦理精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大的不同既体现在富裕的程度上,更体现在富裕的范围和富裕的主体上。资本主义造成的富裕是少数人的富裕,大多数人的贫穷。虽然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绝对贫困化有所减弱,但是工人、农民和底层劳动者的相对贫困化却呈现出日益加剧的态势。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和劳动者地位的改善不是资本家愿意其成果让工人和劳动者分享,而是工人和劳动者斗争的结果。即便这样,也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现实。资本主义社会注定了它是资本家或资产阶级的天堂,维护资本家或资产阶级利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要求。与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不同,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以追求大多数人的富裕与幸福作为根本原则和价值目标的。社会主义不是偏重于某一阶级或集团的利益的偏狭社会,而是将全体社会成员作为其制度关怀和制度保护对象的社会。与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绝对统治地位根本有别,社会主义是以广大劳动人民为社会主体的,所确立的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创造和享有物质财富的制度。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设立,表征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善和内在善,说明社会主义本质上必然把绝大多数人的福祉和利益置于行为目的和意义导向上,这种目的善和内在善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主义之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之为社会主义的根本诉求。同时,共同富裕的思想也是通过与资本主义的对比论述中得来的。如果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的生活富裕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的过大差距。追求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发展共同富裕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追求。就最终历史使命来看,共产党人闹革命搞建设,就是要逐步实现并不断推进人民的共同富裕。不特如此,共同富裕之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还必然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建设过程、行为设计和制度建构中,成为一种政策导向和根本价值。共同富裕具有自己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但同时也是现实的呼唤和生活的要求,是同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改善和造福民生的工程所内涵的。它表现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等一系列具体的造福行为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分配正义的实施中,表现在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中。这就显示了共同富裕之为外在善和手段善的一面,具有工具理性和可操作的效能。共同富裕的现实性、操作性和工具性要求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寝食难安的责任感以及不进则退的历史感尽量去达成一般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水平,实现全面小康,并由此向着较高的目标前进。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同步富裕是平均主义的表现,追求它只能导致普遍贫穷。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反对普遍贫穷的平均主义,又反对和防止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的两大问题。共同富裕与同等富裕也有重大区别。共同富裕在实施过程中,是以承认差距为主要特征的,必然具有差异伴随性。从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共同富裕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表现为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有一个辩证结合的关系。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之间不是根本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是实现富裕的道路和目标的关系。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是部分先富的最终结果。没有目标,部分先富就会失去方向和归宿;没有道路,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共同富裕虽然凸显的是经济上财富伦理的要求,但是却有着更多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伦理要义,是一种立足于财富伦理而向着政治伦理、文化伦理和社会伦理发展和提升的伦理精神建构。共同富裕有着来自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规定,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不能允许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更不能允许少数人凭借资本或特权垄断社会财富分配,剥夺大多数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尊严和价值,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必然要求共建共享共发展,大多数人贫穷的社会是不可能真正和谐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和伦理优越性的集中表现,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热切的呼唤、最强烈的诉求和根本利益的体现,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伦理目标取向。二、处理好三种关系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在伦理关系上要正确处理以下三种关系:一要正确处理好一己富裕与他人富裕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我富裕关系,并把“你好”、“我好”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追求和向往“大家好”的价值模式。实质上,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保罗·利科在《如同他人的自我》一书中指出:“我之所以不可替代,首先是由于他人。在这种意义上,关怀实现了他人对我自己的评价。”“这种交流使我们可以说,除非我将他人视为如同我自己,否则我无法尊重我自己。”正是在与他人、群体和类的关系中,人们发现了意义的联系,也认识到人的道德性的独特之处,产生了属于人并用来调节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的人道。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学,本质上要求把人我之间的利益结合起来,实现人我兼顾、己他两利。墨家更倡导“有财者勉以分人”,“视人之家若视其家”,佛家也推崇“己渡渡人”。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认为,人的本质是人我关系的相互认同和彼此把对方当做人来看待。人要使自己成为正常的文明人,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不特如此,人还应当积极主动地去爱人和帮助人,人们总是把那些先人后己、乐于助人的行为视为美德,真正有道德的人也会产生并体验到帮助人的快乐,党员领导干部尤其需要树立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为光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二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富裕和集体富裕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己群富裕关系,并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人我关系是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伦理关系,那么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则是一种公私关系。处理公私关系,不仅要讲兼顾与互利,更要讲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公私兼顾,意味着要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先公后私,意味着要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倡导“天下为公”,主张“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吕氏春秋》提出“贵公”的价值追求,认为“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写道:“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此“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这些伦理观念落实到个人富裕与集体富裕的关系上,则要求把集体富裕放在第一位,通过促进集体富裕来实现个人富裕。党员领导干部尤其需要弘扬通过推动集体富裕来使自己个体富裕的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伦理精神。三是要正确处理好不同性质和形式的集体富裕与集体富裕的关系,力求能够做到群群共富。比如率先富裕的东部发达地区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实行对口支援,一帮一,一对红,进而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集体富裕格局。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一国内部,而且也体现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政府和人民主张建设共同繁荣、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并坚持认为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在二〇一四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指出:“宇宙浩瀚,星汉灿烂。70多亿人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中国人民追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祝愿各国人民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真诚希望,世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努力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为共同的美好家园。”发展中国家如何破解自己“成长烦恼”与“崛起瓶颈”,莫过于使自身利益的延展与世界发展趋势和大部分国家共同利益相辅相成、顺势而行,莫过于树立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意识,坚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平等互助、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中国人民在促进自己发展和崛起的同时,也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一般来说,平等互利,是对待所有国家的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但对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除了利益对等原则之外,中国还应给予一定的单方面优惠和照顾。以体现真正意义上的道义,体现出一个国家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伦理态度和道德责任感。三、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密切相关的,要求先富帮后富以缩小贫富差距为主体内容的结构体系。(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与基础。基于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流行的“越穷越革命”,社会主义与富裕根本对立,“富裕就会变修”等种种谬论的深度反思,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理直气壮地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消灭贫穷等观点,从道德上赋予富裕以积极的意义,并主张通过允许少数人和少数地区率先富裕起来,进而带动全国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虽然诞生在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家,但社会主义本身并不包含贫穷,社会主义必须尽快摆脱贫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还叫什么社会主义呢?马克思主义所追求和向往的社会主义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