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精编3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小学品德课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精编3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1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小学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通过这次国培,听了各位专家的视频讲解和教学实践,对自己进行了剖析并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在以往的品德教学中,只是本本主义,单纯的讲教材,学生也是单纯的学教材,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只图完成教学任务,至于学生学得怎样却不知。看了视频教学,认识到自己知识面太狭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包含的知识面很广,有地理、历史、生物科技、环保等相关知识。有的知识我看了都是一头雾水,找不到头。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老师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的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道德知识构建,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具备的,如调查采访、表演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用实践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学生在快乐中自由的发挥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净化心灵等。由此看来,要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喜欢品德课,教师得提高自身素质,就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它学科知识。作为品德老师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再者,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最重要的是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要相信,党的大政方针是正确的,一些不良的行为只是个别;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作为教师,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只有善于反思,才能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只有善于反思,才能促进自己逐渐成熟。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2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香坊区向阳中心小学陈玉琴随着思品课程的发展,教材也正不断翻新,现在我们是用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已经处于一个新的程序里,仍需要不断探究的阶段,这其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就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新课程背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却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教师,在阅历,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实现自我,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教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一、教学过程循规蹈矩,盲目奉行“拿来主义”新的课程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表面的鲜活掩饰不了内里的陈旧理念,无法做到更深层次的探究,其表现如下:1、通过一些例子和套路实现教学意图原本只是一种示范,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动感和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学生需要自我和感触,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2、品德课倡导活动化教学,重视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是生搬乱套却是不正确的教学思路,学科融合不是把自己的课改成其他的课程,比如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我认为,课堂终归是课堂不是操场和汇报厅,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教学的宗旨是传授知识,而不是培养兴趣爱好。新课程的不同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学任务分配清晰明了,界限分明二、教师刻意追求“师生民主”,教、授角色主次不分,片面强调“学生主体”,教师引领游离旁落为了凸显民主精神,教师将自己的主导地位下放,总进学生中间,轻松授课或许可以做到,但是效果却不明显,教师表现趋于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重视。1、课堂上学生活跃,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1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2、课堂上教师教课表述单一,常以问代讲,“双向交流”泛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要求简单到敷衍,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学生也没有有效的学到相应的知识。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教研中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合作学习,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合作交流。但是,如果教学中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时机把握不好,过程设计简单,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采取合作,能够采取自主意见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这样做完全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看似新颖,实则效果糟糕。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照葫芦画瓢”有害无益。4、曲解“学生主体”,教师舍本逐末。是新课程改革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但一种新教育观念像时尚一样进入课堂时,“突出学生主体”的理解容易被表面化、片面化,有的人甚至以一节课学生发言的时间来衡量教师是否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学为主体”原本来自于教师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的心心相印,思维上的碰撞和交流。实现这种默契的最关键因素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课堂教学各环节、各要素间的有效协调,形成一种教学活力。但在实践中不难看到,有的教师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时忽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课堂成为学生游离目标,牵强附会、不得要领的表演场,教师和学生都在手舞足蹈,听之任之甚至容忍奇谈怪论,看似尊重学生个体的背后折射出了新课堂的种种隐患。教师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个人见解。但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2放,重视平等,并不意味着教师引领作用的游离和旁落。三、不断依赖营造情境,活跃气氛,形势注意淡化授课目的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不是自始至终要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展示。一堂好课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考、启示、体验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务于内容和目的,才能让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生动的教学情景能为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活力。但个别教师的过多精力用在如何让课堂气氛“情境生动”上,一节课下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斥着课堂,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图文并茂,热闹非凡,大有越俎代庖之势,授课者心满意足,听课者大饱眼福,但效果究竟如何值得商榷。四、过度开发“赏识教育”,漠视科学客观评价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应出现绝对化倾向。有些品德课授课教师,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便脱口而出:“你真棒!”“对!”“不错!”“棒极了!”或赞许的掌声敷衍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模糊概念模糊代过,不予纠正,不对学生说“你答错了”,不敢划“Ⅹ”,生怕扼杀了许多“牛顿”,夭折了一些“爱迪生”。于是,课堂上“好”声一片,小红花、小五星不断发放。这样表面上的赏识,激励作用值得怀疑,恐怕只能使学生变得毛躁,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不良学习态度,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绊脚石”。赏识教育,无非就是给予学生激励和奖赏,促进教学的进展,达到教学的目的。一味的激励只会制造出江郎而不是张衡或者毕昇,笔者认为教育学生,理念与客观应该共存,赏识教育应该与挫折教育交替使用,“见缝插针”,不失为一个教育学生的良策总而言之,新课程的理念是新颖的先进的,教师应恰当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而不是盲目实践与曲解。教师应该充分立即新课程的精神,并传授给学生,遵从科学与客观的理念,把握教学的尺度,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努力完成新教学体系的既定目标。一级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工作总结3一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到了新文这个大集体,担任了了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工作总结: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自己失职尽责。依照大纲请求制定并施行教育教学工作方案。做到开学有方案,学期末有总结。教学中论题研究教材,探究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时深思积聚经历,寻觅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果良好,进步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窗华诞常生活严密联络起来,协助学生控制正确的是非评价规范,懂得何谓善、恶、美、丑,进步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气的盲目性和平安认识,构成安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构成和社会开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顺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义务心、良好的行为习气和个性质量。品德与生活课程目的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分离的统一体。经过多种教学活动,协助学生取得丰厚的情感体验、构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气、进步顺应和参与社会的才能,控制必备的根底学问。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员的力气协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形成的严重结果,从而校正本人的言行。平常注重培育他们养成简朴,文化礼貌,尊老爱幼,遵纪违法,维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气,个性心理方面培育学生构成安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全班46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19人,他们是一群聪明生动的孩子。大局部学生都承受过幼儿教育,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中央,不同的家庭,个体差别比拟大。有些学生学习根底好,行为习气好。如孔奕欣、李子喻、聂华阳、邱湘等。可有些学生纪律松懈,习气不好,如罗锦阳、张贤俊等。还有一局部同窗由于不顺应寄宿生活,经常哭闹,无心学习,如沈茜、周彦君等。因而,各种才能、各种习气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培育学生顺应学校生活的才能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气应该摆在首位。要引导根底好的孩子不自豪,严厉请求本人,学习成果暂时落后的同窗树立自信心。我努力把工作做精做细,一年级的小朋友一定能够均衡开展。的效果。总之,经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进步,到达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