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镁外渗应急预案(精编3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硫酸镁外渗应急预案(精编3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输液外渗硫酸镁湿热敷方法的新措施[定稿]1输液外渗硫酸镁湿热敷方法的新措施关键词:输液外渗硫酸镁湿热敷方法作为一名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药物外渗也是我们输液当中有时会遇到的,多种原因多起输液漏成的不良事件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给医院的声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对此引起高度关注。在静脉输液中由于液体外渗,尤其是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大的液体引起外渗后易导致局部皮下组织出现肿胀疼痛,影响肢体功能,严重者可致皮肤坏死,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容易引起医患纠纷,临床上常用硫酸镁湿热敷,因此,对此常规方法加以改进,使效果会更好一些,现在将方法介绍如下:1.方法:外渗的分类及临床表现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一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二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15cm。三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至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四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至重度疼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发现输液外渗应立即停止在该外渗部位输液,更换输液部位,并对患者的输液部位的外渗面积进行评估和处理,可以将4—6层纱布用40℃50%硫酸镁溶液浸湿后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度)敷于外渗肿胀处,外用一层无菌透明敷帖覆盖并固定,并用热水袋装入35—40℃热水,拧紧开口,外敷在透明敷贴上,每次20—30分钟。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红肿消退,疼痛减轻,透明敷贴便于发现红肿消退情况。同时,应让患者心情放松,避免过度紧张。2.效果判断有效:湿敷1次后患者感觉疼痛稍有缓解,肉眼观察皮肤颜色变淡,湿敷1天后患者感觉疼痛缓解,仅轻度疼痛,肉眼观察皮肤颜色变淡,无发红。无效:湿敷2—3天后疼痛及皮肤发红均无好转。3.结果与讨论:硫酸镁具有消肿、镇痛和改善血管及小动脉痉挛的药理作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其高渗透作用能迅速消除局部组织的炎性水肿,透明敷贴可吸收局部的渗出液和有害物质利于坏死组织的纤维蛋白溶解,减轻疼痛。用加热外敷方法简单易行,经济实用,无菌透明敷贴为无菌,可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无需胶布粘贴,不易脱落。但常规湿热敷方法因药液受温度的影响易形成结晶,特别是天气寒冷时影响其效果的发挥,并且容易弄湿衣服,如果外面贴上透明敷贴可避免衣服弄湿,上面再放上温的热水袋可持续保温以防形成结晶产生刺激,可增加药物的效果,使外渗在热力作用和硫酸镁的作用下能使外渗的液体迅速消散,短时间内可缓解症状,减轻疼痛,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避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4.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有效减少输液外渗的现象,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参考文献:[1]李卫红.输液外渗硫酸镁湿热敷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09,24(7):37.药液外渗硫酸镁湿敷的作用原理2药液外渗硫酸镁湿敷的作用原理硫酸镁属盐,其化学性质稳定,不被吸收,而50%硫酸镁溶液对组织液而言则相应地为高渗溶液,局部湿敷可产生高渗透压,由于高渗透压平衡原理,使肿胀部位组织水肿液在短时间内吸出、消肿,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起到局部治疗作用,临床观察无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简便易行。硫酸镁热敷能消肿原理是因为硫酸镁可以拮抗钙离子,而钙离子是参与平滑肌收缩的,因此硫酸镁可以舒张皮肤及皮下组织血管平滑肌(注重不是血管内皮细胞),降低毛细血管血压,使局部渗出减轻,水肿也就减轻。而大血管平滑肌含量少,所以主要用于表浅炎症。药物外渗后的处理措施常规处理1.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如:肾上腺、氯化钙、氯化钾等外渗治疗。2.冷敷:主要用于充血性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如:20%甘露醇、4%碳酸氢钠等渗漏早期。3.药物湿敷临床上常用硫酸镁作为静脉外渗湿敷药物,主要用于长期静脉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氯化钾、氯化钠等药物所致注射部位的静脉壁炎性渗出引起的炎性反应。.甘露醇资料显示加温至370C时溶液中小于25um的微粒数量明显低于常温(19-210C),对血管的损伤大大减小。甘露醇渗漏可采用外敷丁胺卡拉或利多卡因。药液外渗硫酸镁湿敷的作用原理3药液外渗硫酸镁湿敷的作用原理硫酸镁属盐,其化学性质稳定,不被吸收,而50%硫酸镁溶液对组织液而言则相应地为高渗溶液,局部湿敷可产生高渗透压,由于高渗透压平衡原理,使肿胀部位组织水肿液在短时间内吸出、消肿,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起到局部治疗作用,临床观察无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简便易行硫酸镁热敷能消肿原理是因为硫酸镁可以拮抗钙离子,而钙离子是参与平滑肌收缩的,因此硫酸镁可以舒张皮肤及皮下组织血管平滑肌(注重不是血管内皮细胞),降低毛细血管血压,使局部渗出减轻,水肿也就减轻。而大血管平滑肌含量少,所以主要用于表浅炎症。不良反应与注重事项(1)硫酸镁镇静作用显著,非凡是儿童,应非凡注重呼吸及心率变化,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防出现呼吸抑制或心脏停搏。(2)镁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有肾实质病变者,不利于尿镁排出,应防止高血镁发生。一旦发生高血镁,可静注钙剂对抗方法如下:在接受输液治疗的同时,在输液处以33%的硫酸镁湿纱布外敷,外敷范围超过穿刺针周边4cm,每天湿敷一次。硫酸镁湿敷法对缓解静脉补钾致局部疼痛的影响目的研究并评估硫酸镁外敷缓解患者静脉补钾产生疼痛的效果,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方法本实验采用自身对照法,选取静脉补钾过程中发生疼痛的病人45例进行疼痛评估后,在其穿刺点上方5-6cm处用硫酸镁敷料进行外敷,仔细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疼痛程度变化情况,输液结束后再次评估并记录。结果干预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外敷前。使用秩和检验对每位患者在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分析,得出z=-,p关键词氯化钾疼痛硫酸镁1绪论研究背景临床上患者常由于长期进食不足;应用呋塞米、依他尼酸等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呕吐、持续胃肠减压等原因造成低钾血症1。目前临床上常应用静脉滴注10%氯化钾溶液纠正患者的电解质失衡,但是,静脉补钾易引起输液局部静脉发生痉挛,出现输液局部疼痛或放射痛。严重者补钾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出现静脉炎2。这造成一些患者拒绝使用此类药物。患者的依从性降低对治疗造成不利影响。硫酸镁在消肿方面的应用周芳芳、杨艳芳等在产妇自然分娩后,在常规消毒会阴切口的基础上用50-60℃的50%硫酸镁纱布湿敷,每次敷15-20min,每日2次,连续3d,治愈率达到%,有较好的效果,提示硫酸镁能够消除肿胀,还能促进伤口的快速愈合。预防和治疗静脉炎方面左慧平研究采用患者静脉输注甘露醇的同时用25%硫酸镁湿敷在套管针敷贴上面至滴注结束,结果湿敷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为%,而常规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为%,证实硫酸镁有效地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研究的意义目前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硫酸镁通过吸收渗透局部组织间的水分而达到消肿和消除或预防药物渗漏性静脉炎的作用。也有研究表明镁离子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因此从理论上来讲硫酸镁可以缓解钾离子刺激引起的静脉痉挛,并有预防药物外渗的作用。硫酸镁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价格便宜,也比较耐用,目前也无关于硫酸镁湿敷引起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具有较强的实践性。2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选择上海市曙光医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手背穿刺行10%kc11g静脉滴注(滴速为50-60d/min),出现输液局部疼痛的患者45例,年龄21-76岁;男21例,女24例。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采用自身对照法,静脉补钾出现疼痛时取大小为9×9cm的2层纱布,浸湿于50%的硫酸镁溶液中,取出拧干至不滴水为宜,均匀平铺于静脉穿刺点上方5-6cm处,再取大小为9×9cm的2层纱布,浸湿于30℃的温水中,取出拧干至不滴水为宜,均匀覆盖于硫酸镁纱布上,湿敷局部用保鲜膜包裹,间隔30min更换1次,直至静滴结束。将按入选标准入选的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45例,并用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fps—r)进行评估,试验结束后再次采用对需静脉补钾患者的疼痛状况进行评估。统计方法采用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3结果硫酸镁湿敷干预后静脉补钾引起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讨论导致氯化钾所致疼痛的因素目前认为主要原因是:①氯化钾制剂属于高渗性药物,同时钾离子本身也是一种致痛因子,进入组织后作用于神经末梢感受器,使其去极化,引起疼痛。钾离子也可直接刺激血管上壁,使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发生变化,并刺激血管痉挛收缩。②个体对疼痛耐受性的差异。自身对照实验法的优点自身对照设计的优点在于:不另设对照组,可节省一半的样本量;使用同一受试者进行对比研究,前后两个阶段的可比性较好。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患者的疼痛阈值以及对于疼痛的忍耐力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在临床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样方式、同样性质、同样程度的刺激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现出的疼痛轻重程度参差不齐的原因。因此,个体差异往往也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本实验采用自身对照法,评估同一受试者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可以消除个体差异,使试验结果更加可靠。5总结本研究采用自身对照法,对临床45例静脉输入氧化钾局部疼痛的患者进行硫酸镁外敷,评估干预前后疼痛程度的比较,得出该组处方用于静脉输入氯化钾止痛效果显著,在减轻病人静脉补钾的疼痛,增加病人的舒适度的同时,也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且硫酸镁易得,外敷的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患者乐于接受,愿意配合。参考文献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2曾燕.静脉补钾的原则及护理j.中华西医学杂志,2005,3(4):71.